1.为什么说秦观是当行本色词中的从五代就开始的婉约派被称为“正统派”,后来兴起的豪放派被称为“革新派”, 而秦观的词作多叙述同姬妾的悲欢离合,符合内容上的基本要求。他善于“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便弥补了格局过于狭小的的缺陷。他的现存的二百多首词中有长调、有小令、有用典、有口语、有音律美,符合李清照《词论》中对词的基本要求(虽然李清照也指责他太纤弱,但这一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吧),所以称他为“当行本色”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黄庭坚认为秦观诗只是尽情挥洒胸臆,专任自然,并未去刻意构想、苦心经营,这点颇类似李白诗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秦观也并非不讲究文辞的细密精致,只是不显出过份人为的痕迹,而别以清畅流丽之态示人而已。他的“诗似小词”,若换用李清照《词论》的话,是“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纵观淮海词,则多为纯情任心之制。所以,冯煦《蒿庵论词》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也许,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秦观词与李白诗歌的主流艺术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过为计较,他们二者在艺术风貌上凄婉绵邈和飘逸豪放的显著差异。 不言而喻,秦观词的艺术精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现在来谈论其主流部分,但却不意味着可以以之总揽全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艺术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经历了他的整个创作生命,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始终呈动态流动形状。如果将上述者置放于词史、乃至文学史的大视野中来观照,或许便能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取向。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词,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在这里,秦观径直将个体生命存在的种种缺憾纳入词中,再也无须假助以往闺思离怨之类的惯有模式,或故为饰辞托言以求深隐婉约之姿。对于上端,他一般仅只聊借来增大词的容量与弹性,故得能在保留其主流性的本色风情韵调之际,又平添出若许的沉咽清悠意味,特见空濛隽远之致。因而向来与周邦彦一齐被推许作“词家正宗”,“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陈延焯《白雨斋词话》)。他的这种艺术精神,多曾熏染影响到后来的许多词家,如李清照、姜白石,直到宋末之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缘于生平身世国运而寄慨于词,更大程度上朝向诗化的道路认同、复归,乃至逐渐衍变为长短不葺的诗,相互间益愈以辞采意格相高,更加倾注到“娱己”的旨趣。虽然他们出于各自的才情藻思,所作风格面貌多有不同,甚或成为相对独立之支派。但从总体而言,却改造、更新,或者说更大程度上发展、扩张了花间、南唐以来的传统艺术流派,使之不断勃发充溢着生命活力,不至于趋向僵枯沉晦的末路。这其间,秦观的贡献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的。 2.如何看待毛韶山的诗词水平1、毛韶山诗词,不是当行本色。 何谓“本色”?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讲,北宋汴梁城里,街上每个行当的人,都穿着该行当颜色的衣服,这叫本色。哪怕是乞丐,都有乞丐该穿的衣服。 人家一看你的衣服,就知道你是哪个行当的。苏东坡,牛逼不?自然牛逼。 但陈无己说他,“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什么意思?就是你虽然很牛逼,但依然是个外行。 是不是有人该呵呵了。苏东坡都是外行?你陈无己算老几?陈无己算不算老几不重要,他说的是对的。 苏东坡的词非本色当行,这是历来词家公认的。哪怕你功力达到“屌爆了”的境界,外行就是外行。 但苏东坡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说他外行不要紧,说他不是一流,你就错了。就算他是外行,他内力浑厚无比,打败十之八九的内行,问题不大。 而毛韶山氏,内力则明显不济。远不能和苏子相提并论。 2、毛韶山巅峰之作乃《忆秦娥•娄山关》。看一个诗人的水平,从来不该看他的平庸之作,只应看他的最高水平。 评价张艺谋,你不要拿《三枪拍案惊奇》来说事,评价陈凯歌,也不要拿《无极》。你拿《红高粱》、《霸王别姬》这些作品看。 王羲之如果用脚夹着毛笔写字,作品连二流都算不上。毛韶山的“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天生一个仙人洞”,这种就不要拿来说事了。 《忆秦娥•娄山关》可谓其巅峰之作,两首《沁园春》,也勉强可以拉进来,但比之《娄山关》,已经差明显一截了。《娄山关》好在哪里,好在是他最悲痛的时候,最落魄的时候,写出的作品。 这是最能洞达一个诗人内心的时机。这个时机出来的作品,火候到了。 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东西在诗家眼里,都看不上的。要说这些牛逼,那黄巢“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赵匡胤“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哪儿点逊色于他?这种话,唬唬外行可以。 而内行,看一首诗,是看你如何愁肠百转,如何泣血歌哭。要的是心灵和心灵之间,无一丝一毫隔阂的打动。 司马迁《屈原列传》里说屈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种“人穷反本”时,呼天呼父母的东西,才叫诗。 而不是吼一声“老子天下第一”,被你震慑住,诗就好了。最好的诗只有打动,没有别的东西。 《娄山关》一篇,属上层之作。但遍检毛氏诗箧,也仅此一篇而已。 3、毛韶山是个诗人。毛韶山诗虽不好,但他身上,有诗人的特质。 这种特质,是敏感、情绪化、感春伤秋。讲个轶事。 毛氏晚年白内障,请中医眼科专家唐由之动刀手术。手术在毛氏书房进行。 动刀之后,缠好纱布。毛氏提笔在纸上写了四句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这四句诗是鲁迅的。 为何毛做完手术,要迫不及待地写这首诗。因为那个大夫叫“唐由之”,听到这个名字,毛就想到了鲁迅的诗。 这是一个人具有诗人特质的明证。唐由之所在单位眼科医院,就在八宝山,和我单位一墙之隔。 我第一眼看到唐由之这个名字,也立刻想到迅翁这首诗。我相信,所有的诗人,只要对迅翁此诗有印象,在这种情景下,不可能不作此想。 另一事,林黄冈飞机坠毁后,毛提笔写:“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尚有村”。于此,可以窥见,诗和他的生活,在相当程度上,溶合在了一起。 所以,他的诗虽不好,虽不内行,但他是个诗人,这是无可否认的。 3.写南唐后主李煜书胡应麟《诗薮·杂篇》: 后主目重瞳子,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 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 花间犹伤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 沈谦(徐釚《词苑丛谈》引语):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沈谦(沈雄《古今词话·词话》卷上引语): 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南面王。觉张郎中、宋尚书,直衙官耳。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余怀《玉琴斋词·序》: 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周之琦《词评》: 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 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后主词思路凄惋,词场本色,不及飞卿之厚,自胜牛松卿辈。(卷一) 余尝谓后主之视飞卿,合而离者也;端己之视飞卿,离而合者也。(卷一) 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胜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卷七)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词至南唐,二主作于上,正中和于下,诣微造极,得未曾有。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宪章正中,譬之欧唐禇薛之书,皆出逸少。 王鹏运《半塘老人遣稿》: 莲峰居士(后主别号)词,超逸绝伦,虚灵在骨。芝兰空谷,未足比其芳华;笙鹤瑶天,讵能方兹清怨?后起之秀,格调气韵之间,或月日至,得十一于千首。若小晏、若徽庙,其殆庶几。断代南流,嗣音阒然,盖间气所钟,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4.李易安是哪个朝代的人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佑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佑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佑大臣所荐,为庇元佑「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赵明诚)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 5.宋卢梅坡雪梅二首古诗雪梅 作者:卢梅坡 (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译文: 其一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这时雪和梅一起就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此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他喜爱梅花应是到了极点,“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失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 6.李青照生平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 ,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 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少女怀春; 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卿卿我我; 丧偶后的李清照,孤独、寂寞、悲凉的度过下半生。 丧偶后,李清照的诗词大多悲凉凄惨。 7.“梦牵魂绕”的解释是什么“梦绕魂牵”意思是说灵魂被牵着走了,梦里都是围绕着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的。比喻被某件事或某个人深深地吸引了。 发 音 hún qiān mèng rao 释 义:形容对某种事物十分专注。 出 处:宋代,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指十分思念。 近义词:日思夜梦、神魂颠倒 反义词:大梦初醒、恍然大悟 该词出自刘处的《醉太平》。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生于绍兴二十四年,开禧二年卒,享年五十三。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今江西泰和。注:其生地说法不一)。 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其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今其墓尚在。有著作《龙洲集》《龙洲词》传世。他是地道的辛派,豪放是他的当行本色,冲淡了宋词里面的脂粉、油腻气。 8.宋词和元曲的区别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可得;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1](P14)。 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词与散曲。 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其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 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 它们的发展规律正所谓“人民创造,文人加工,新陈代谢。”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如同鲁迅所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 虽然宋词与元曲都脱胎于诗,但二者的风格却大相径庭。 宋词现存二万余首,元散曲传世之作仅有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和套数四百五十余套。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的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清旷的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愤激的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典雅的如姜夔《点绛唇》、婉约的如李清照《声声慢》,艳丽的如贺铸《薄幸》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 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 词贵雅,曲尚俗 词,这种文体萌芽于初盛唐,在两宋时发展到顶峰,是宋代文学的灵魂,词在最初形成时便具有了柔婉妩媚的风格,追求清空雅正之美。 黄庭坚在为晏殊的《小山词》作序时,说这些词“媳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 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 又说:“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晁无咎也称赞晏叔原的词“风调闲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风格标准是要求“雅”。要做得怎么样才算是“雅”呢?黄庭坚举出的要求是“寓以诗人之句法”。 《乐府雅词》中讲到选词的标准是“涉谐谑则去之”。 这表示他以为谐谑的词就不是雅词。 詹傅为郭祥正的《笑笑词》作序,他以为“康伯可之失在诙谐,辛稼轩之失在粗豪”,只有郭祥正的词“典雅纯正,清新俊逸,集前辈之大成,而自成一家之机轴”。这里是以风格的诙谐粗豪为不雅了。 《花庵词选》中评论柳永的词为“长于纤丽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小人悦之”。 又评万俟雅言的词是“平而工,和而雅,比诸刻琢句意而求精丽者,远矣”。 他又称赞张孝祥的词“无一字无来处,如歌头、凯歌诸曲,骏发蹈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这里又以市井俚俗语为不雅,琢句精丽为不雅,词语不典为不雅,而又归结于要求以诗人的句法来作词[2]。 词既以雅为最高标准,于是周邦彦就成为雅词的典范作家。他的名篇《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作为爱情词来说,它的构思比较别致,有新的角度。 这主要表现在场景的布置与细节的选择上。作者没有选取离别相思之类的场面,也没有选取别后重逢惊喜的一刹那,而只是通过“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香”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道具布置出一个安恬静谧的环境,然后再通过“破新橙”、“坐调笙”和“低声问”这样的动作以及“不如休去”这样的对话,表现相互爱恋与深情体贴。 有了这样的道具和布景,有了这样的动作和心绪,就把词中所反映的爱情关系提到一个格调比较高雅的境界,洗净了爱情词作中常见的那种脂腻粉浓、市尘儇薄的庸俗气味[3]。清沈谦在评论这首下片几句时说:“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 若稍涉牵裾,鄙矣。 ” 元曲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后的辉煌,被称为元代最佳之文学,语言自然明快,反映生活图景鲜明生动,长于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市井气息。 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很大的自由度、很强的表现力,很高的艺术性。完全可以与唐诗宋词媲美。 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简单的图景,来表现与曲作合拍的意境。 元曲是对宋词“雅文化”的颠覆,是“俗文化”的肇始。 王国维说:“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运用新言语”。“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 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 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 ”王氏说的是剧曲,但散曲也不例外。 一般地说,元人的运用口语,在剧曲中比在散曲中更为多些。但元代的散曲家,多数仍以善用口语见长,如卢挚、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徐再思、查德卿、刘廷信等人。 “曲尚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土语、俚俗语言入曲。 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由于俗与雅,。 9.查阅资料谈谈李煜对宋词发展的影响看这篇论文 后主李煜在政治上为亡国之君.然而,在文学方面却写出了沁人心脾的词章,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他对词的开拓之功决定的.本文探讨李煜对词的开拓之功及其原因,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李煜在文学史的地位.李煜对词的开拓之功,大致有三方面:首先恰似一江春水般的真切抒情.词初起于民间,最早的敦煌曲子词多反映了当时民间生活的真情实感,但其自如宫廷和贵族大家后,便被引上了歧途,成为皇家贵族和士大夫在花间樽前娱宾遣兴的工具.其中,最突出的是以华糜的文辞来描摹妇女的体态和风情.由于内容贫乏空虚,文人们便千方百计在形式上下工夫,以绚丽精致的外表来掩盖其空虚庸俗的内容.而正是李煜,把词从浅斟低唱和形式主义的泥坑里推向社会人生,使它成为抒发真情的工具.看他的《虞美人》便体现了这一特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俞平伯评此词开端曾云:奇语劈空而下.的确,这两句气魄博大,概括力极强,寓意鲜明,远非花间词的吟风弄月所能比拟.作为臣虏的李煜,每对纯花秋月,自然想到故国既已覆亡,何处是当年嫔娥鱼贯列的春殿?何处是当年吹断水云间的笙歌?何处能再重温当年醉拍阑杆的一份情味?凡此种种.都已成为永不复返的往事,故又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联想到,雕阑玉砌无知、不解亡国之痛,想必景况依然;但是当年赏花阑边,砌下留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如今已是朱颜改--不是当年的神韵风采了.想到这些,自是肝肠寸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写的自然、真切,感情像喷泉般地迸发,不可遏止.李煜词不但写哀愁任纵奔放,表现欢乐亦是极任纵放浪的.例如所作的《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等,他的词虽分为前后两期,风格亦不同,前期香艳,后期悲哀.然而这两种风格却同是出自任纵与纯真一源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作为李煜的评语,其意大概是说诗人的情感象滔滔滚滚的汛期的江水,一任其奔腾倾泻而下,没有拘束与限制,缓急回环完全顺应自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李煜最大的特点.《人间词话》尝云: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认血书者.后主之词,其所谓认血书者所谓血书既是说后主词所表现的情感,其哀伤真挚,有如血泪浇铸而成.其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语言.李煜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是来自民歌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技法.其特点在于不假雕饰,以朴素的文笔对事物进行勾画,其特点表现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词的发展史上,第一个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当推李煜.李煜的词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不论是写艳情还是抒哀怨,都是用白描手法直接抒发埃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捕捉人物具有特征的活动和心理,摄取最能激发人物某种情感的景物.如李煜前期所作的《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这首词描写一位女子为爱神所驱使,乘着雾笼月暗之夜,与情人幽会的情景,表现人物在这一特定时刻所具有的微妙的心理状态.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两句就摄取了少女赴约时因害怕惊动旁人而乖巧地脱下丝鞋,蹑手蹑脚急步香阶这一特殊举动来表现她当时那种既提心吊胆的惊慌神色又掩抑不住的喜悦之情.一晌偎人颤,同样是在描写人物活动的同时表现私会时激动与惊惧交织这一心理状态的.通过对这几个极有特色的行动的白描;在读者面前就清晰地站立了一个极有个性的、大胆而多情的少女形象,确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李煜运用白描手法不仅塑造了传神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能创造一种与抒情形象相结合的自然环境.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首词主要写由于季节的交替变化所引起的对人生的一种感叹.在上半阕里,将人就林花造受寒雨无情摧残这一景象,用落花寒雨这些典型事物来引发人物对人生间美好事物匆匆凋零的怅惘.将人描绘了一幅狼籍残红的暮春图景,创造了一种令人沉闷的环境.它对诗人发出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一深沉的慨叹,起到了叹景衬情的作用,同时又使得诗人在词中描写的情与景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白描手法杂塑造形象方面要求以简练的笔墨来勾勒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这就注定了用来表现这些形象的语言也必须是明净、单纯、精练的.如《浪淘沙》: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的作品,词中抒发了他从一国之君跌为阶下囚后所感受的辛酸和痛楚.诗人运用了大量常见又接近口语的词句来直抒胸臆:一晌别时容易见时难都是妇孺皆知的家常语.特别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两句,看上去语无惊人之处,但它表现的艺术形象寓意无穷.流水落花常常见,可在李煜笔下却迸发出不可 止的感情洪流,它以真实生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