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牡丹的千古诗句

1.带牡丹的千古绝句 具有激发人的志气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牡丹诗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诗

唐 唐彦谦

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牡丹诗

唐 殷文圭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牡丹

唐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诗

元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牡丹诗

唐 李山甫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牡丹诗

宋 谢枋得

兰佩蓉裳骨相寒,山中何日鼎成丹。

春深富贵花如此,一笑尊前醉眼看。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2.关于云中牡丹的诗句

洛阳牡丹甲天下之(新) 洛阳牡丹看源头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系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写。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他说的京城,无非洛阳;他说的国色,乃大唐帝国最美的颜色。

岂止是大唐国色?泱泱华夏,绵绵数千年,无花出其右。国色即国花,牡丹实际上早已是中国的国花。

牡丹何时所生?牡丹从何而来?也许,洛阳并不是它的最早出生地和栽培地,但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牡丹的脉络就是中国牡丹的历史。 牡丹的由来——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在洛阳北邙山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

小两口男耕女织,恩恩爱爱,但有一样不顺心,成亲三年还没有孩子。医也求了,神也拜了,不见灵验。

这天,小两口从一只凶猛的老鹰的爪下救下一只美丽的鹦鹉。鹦鹉知道小两口的心事,从邙山仙人台上衔回来了灵芝草。

妻子吃了灵芝草,不多久,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叫鹦哥。 鹦哥10岁那年,邙山上流行一种病,好多人染病卧床不起,爸爸不幸去世,妈妈也奄奄一息。

鹦哥决心找到仙人台,挖来灵芝草为妈妈治病。他走呀,走呀,也不知趟过几条河,翻过几道岭,眼看走不动了,迎面遇到一位白胡子爷爷。

白胡子爷爷问小鹦哥为啥出远门,鹦哥说要找灵芝草救妈妈。白胡子爷爷摇头说,你妈得的是冷热病,灵芝草治不好。

他交给鹦哥一块石头,说:“你把这石头磨成钥匙,你妈的病才有指望。”说完,白胡子爷爷不见了。

鹦哥来到河边,找块青石就磨开了石头。手磨出血来了,膝盖跪出血来了,这样三天三夜,石头终于磨成钥匙。

白胡子爷爷又出现了。他笑着夸赞小鹦哥一番,说,这钥匙能打开王母娘娘瑶池的门,那里面放有金丹,一粒就可救你妈妈的命。

说完,吹口仙气把鹦哥送到了天宫。 鹦哥用石头钥匙开了瑶池的门,找到了金丹葫芦,倒出一粒金丹。

他刚要出门,又想起邙山的乡亲们也需要金丹救命,便把葫芦来个底朝天,尽其衣兜装满金丹。 也许是时间耽误太久,王母娘娘发现金丹被偷,急忙仗剑追来。

鹦哥哪能跑过王母!正在焦急,忽从云缝间见地上已是邙山,便不顾一切把金丹全部撒下,心想:我大不了一死,但乡亲们谁拾到金丹,或可保住一命。 王母娘娘抓住鹦哥,便要处死,白胡子爷爷不知从哪里又冒出来。

原来,他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王母娘娘说:“难得这孩子为乡亲们治病,可饶他不死。”

王母娘娘慈悲为怀,点头应允。仙翁又告诉鹦哥,你撒下的金丹会即刻长出一种奇花,可用它的根熬药治病,定安然无恙

鹦哥回到邙山,果见满山遍野都是鲜花。他把经历告诉了妈妈和乡亲,大家把花根刨出来熬药汤,喝了病立马好了。

因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人们给这花取名“母丹”,后又改为牡丹。 牡丹的由来——一幅图画的发现 上面的故事是洛阳民间传说,而且是那种过去在夏夜麦场,外婆摇着扇子讲述的传说。

如今,这种传说讲上100遍也没一个人相信。天工开物,自然造化,牡丹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认识有赖于发现。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这是说,牡丹早先不过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当柴火烧。 人们真正关注牡丹,是因为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

人说,有巢氏架木为巢,使人们有了家的概念;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伏羲氏渔猎狩耕,使人们懂得怎样生存;神农氏尝百草,使人们懂得如何与自然抗争。神农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将牡丹列为“中品”,“除症结瘀血,安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篇则载:“清明次五日,田鼠化为( ) 牡丹华。”言其清明之后是牡丹盛开之时。

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吕氏春秋》载:“中央土:中曰戊己。

其帝黄帝。”中央土,洛阳也。

黄帝把洛阳青要山作为“密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密即蜜。

黄帝族以蜜蜂为图腾,自然关注花开。 牡丹“唯以药载本草”,自《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后屡见不鲜。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牡丹的欣赏价值。南北朝时谢灵运在《太平御览》中称“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云:“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

而王应麟在《海记》中更渲染了牡丹的规模栽培:“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颤风娇等。”这也许就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

因无发现其他史料,中国的牡丹专家大多也倾向于把隋炀帝建西苑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史的源头。 然而,这是源头吗? 2005年9月,国家邮电部在洛阳举行《洛神赋图》特种邮票首发式。

《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力作,其艺术价值不逊《清明上河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 洛阳,曹魏之故都也。

曹植写《洛神赋》就在洛阳。据说,洛神为伏羲之女宓妃,但曹植笔下的洛神实际写的是甄氏。

曹植与甄氏相恋,而甄氏却被迫嫁给了曹植的哥哥曹丕。曹丕当皇帝后又将甄氏赐死,而曹植又在洛河畔与甄氏梦中相会。

这曲折凄惨的故事终于成为曹植婉约动情的诉说。

3.描写牡丹的诗句繁文

那也太多了,在大观园里林妹妹的诗写得最好了。

下面介绍几首写得比较好的。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

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

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

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

4.唐代写牡丹的诗

1、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装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释义: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出自:唐代 徐凝《牡丹》 释义: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3、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出自:唐代李商隐《牡丹》 释义: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扩展资料 《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牡丹的特写图,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5.描写牡丹的诗句繁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11、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12、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范纯仁《牡丹》 13、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1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辞三首》 1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赏牡丹》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16、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17、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白居易《秦中吟·买花》 18、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白居易《牡丹芳》 19、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20、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当春日.——舒元舆《牡丹赋》 21、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 22、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 23、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24、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书荔枝谱后》 25、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杜安世《玉楼春》 26、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邵雍《洛阳春吟》 27、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百卉不成妍.——司马光《和君贶老君庙姚黄牡丹》 28、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只空枝.——王溥《咏牡丹》 29、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30、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6.收集一些关于牡丹的诗

1.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泪烛摇摇爇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 残漏声催秋雨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 3.李颀 【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4.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 5.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7.中秋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8.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 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 9.杜 牧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1.悯 农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12.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关于莲、牡丹、菊的诗句各五句,名段各一段

一、莲1、名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宋代:周敦颐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2、诗句 (1)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白莲》唐代:陆龟蒙 译文: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冰清玉洁的白莲真应该生长在瑶池里。(2)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秋莲》元代:刘因 译文:淡淡的清香也不再引起路人欣赏的兴趣了。在江清月冷中,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秋莲的花叶已经败落了。

(3)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莲浦谣》唐代:温庭筠 译文:水流清澈见底,美丽的莲花和娇媚的人脸两两相对,水平如镜,清清水里映出了那因愁而红的脸。

(4)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赠荷花》唐代:李商隐 译文: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相映,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5)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荷花》清代:石涛 译文:五寸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的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

二、牡丹1、名段 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 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

’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

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牡丹说》清代:袁枚 译文 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

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

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

’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

(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

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2、诗句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唐代:刘禹锡 译文: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咏牡丹》宋代:陈与义 译文: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3)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惜牡丹花》唐代:白居易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4)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咏牡丹》宋代:王溥 译文: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

(5)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牡丹芳》唐代:白居易 译文: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三、菊1、名段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

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

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爱菊说》元代:戴良 译文 菊花具有贤友良朋的特征,先生尚且这样喜爱它,更何况世间的贤能之士呢?所以,世上没有贤能之人就罢了,有就一定会被先生喜爱,就像喜爱这菊花一样。先生喜爱贤能之人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