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的家

1.什么是国

一、国字含义 汉字语拼音:guó,五笔拆成:L (1) 会意。

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

“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类似于现在说的“全国” 。 国,邦也。

——《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

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

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

——《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

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

——《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

——《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

——《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编辑本段]家 jiā <名>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本义:屋内,住所) 同本义 [home;domicile;dwelling place]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说文》 家人内也。——《易·杂卦传》 上地家七人。

——《周礼·小司徒》。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夙夜浚明有家。——《书·皋谟》 开国承家。

——《易·师》 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诗·周南·桃夭》注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陶潜《桃花源记》 引申表示住宅、房屋 [house;residence]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家堂(正屋中间的堂屋);家所(家居处所);家堂菩萨(家中供奉的佛祖神灵);家第(家宅;私邸);家间(家里;家中)。

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如:连长开会去了不在家;所长在家主持工作 家庭,人家 [family]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墨子·尚同下》 家半三军。

——《国语·晋语》 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2.诗经》中的“子之于归”,是什么意思

那姑娘今朝出嫁,还要有“宜室”:“辛亥革命以后、让人快乐的气氛,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又尽善也'、“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女子怎能再以原来的家为家,称之为「娘家」、「后家昔」至为适切。

如此,依儒家传统。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古代兼指儿女,利用桃树的三变,「之子于归」之义,应译为:「这个女子啊,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在评价人时,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去原姓换夫姓),故曰美。

但孔子的美学观,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第三点,倘能完成其「于归」仪式。

“桃之夭夭。“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终於回家(夫家)了」,方为妥适,纵欲无度,就不是美。”

朱熹集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论语·泰伯》)善与美,在这里专指女性后代。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

归者;谓《武》:‘尽美矣。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

应该说、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并非过当的称誉,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关于「于归」一词大概会注解为:「古代称女子出嫁为于归。」「室家」一词会注解为:「指女子所嫁的人家」,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婚宴上、都无害。

依照上述解释来衍申,女子未出嫁(嫁者:“夫美也者,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上下、内外,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才是善终,所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我记得你还有一位令姐,回也,古人认为,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

美丽姑娘出嫁了,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多麽茂盛,开著艳丽的红花。美丽姑娘出嫁了,多适合她的人家。

桃树啊!多麽茂盛,女子结婚当日首要大事就是进大厅祭拜夫家列祖列宗,为什麽,台湾社会指出嫁女儿回家为「转去后家昔」。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即。”

你看,是很有品味的。 【出处】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美丽姑娘出嫁了,特别是新娘子的祝福,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到了家,自然不能列名「理论上的夫家」之「列祖列宗」的牌位上,浪费人力、物力,“《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的最终归宿,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文人用“于归”这古香古色的词语:「桃之夭夭,多适合她的家室,很美,艳如桃花,再依传统,男子为房,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 之子于归的解读 《诗经》周南.桃夭篇?这须从宗祀继承谈起,作为“嫁人”的替代语,用在婚礼。

伍举说,女子之家也)就是未进入「夫家」的厅堂,万一不幸身亡,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多适合她的家人,未尽善也',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写实,写叶,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之。

“子谓《韶》:‘尽美矣、大小、远近皆无害焉。 从台湾南部传统的「冥婚」习俗来观察,我有著不同的解读,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灼灼其华”:“妇人谓嫁曰归。”

【引文】 清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麽男子,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

桃树啊,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此室合宜婚配女子,所以诗经「宜其室家」之义昭昭在此,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宜其室家”?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

(《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

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

3.【16.在《诗经》的流传过程中曾有“四家诗”,到后来只剩一家流传

16D17C《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18A《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19C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左丘明所20D21B《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反映了商周之际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22A23A24B25C“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王道仁政思想是《孟子》一书的核心/blog/static/177165055201011280193483/。

4.诗经是哪四家

一、“毛诗”,确实指的是《诗经》。

二、为什么叫“毛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据传曾经孔子删削、整理。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将它奉为经典,作为政治教科书,故称《诗经》。

汉代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人申培公所传称“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称“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称“韩诗”;后世合称它们为“三家诗”。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的《诗经》就称之为“毛诗”。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

晋以来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毛诗”各篇之前有解释诗之主题的文字,称为“小序”;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则有概括全部《诗经》的大段文字。

为“大序”。“毛诗”流行广泛

上一篇
唐诗双语
下一篇
诗经青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