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回》古诗的意思【译文】: 独处荒馆,秋夜梦回。冷月寒砧唤起游子的无尽伤悲。深夜无风,何来莲叶的声响,原来彻骨的寒水中鸥鸟也无家可归。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赏析: 这首诗虽以“梦”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梦诗。以“梦回”衬托幻境旋灭,极言异乡漂泊之苦。 “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野宿在外的心中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次句“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以未眠鸥来衬托作者的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这首诗描写秋夜景色的孤寂,不直接写梦,而梦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溢言表,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作者简介: 林景熙(1242~1310)宋末爱国诗人。字德阳,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公元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不仕,隐居于平阳白石巷。据新编《平阳县志·林景熙传》载: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发掘绍兴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抛弃其遗骨。时林景熙在绍兴王英孙家作客,激于爱国义愤,约乡人郑朴翁等乔装采药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装六函,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又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记其事。林景熙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2.梦回中国古诗三首是谁写的於梨华与她的《梦回清河》张嘉梁 孙善根 编者按:祖籍北仑大碶的於梨华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其成名作《梦回清河》即将被搬上荧屏———北京电影制片厂已于今年5月与来京的於梨华达成协议,将 《梦回清河》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近期将来宁波进行实地拍摄。 这是一部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宁波大家族社会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民国《红楼梦》”之誉。为帮助读者了解於梨华及其《梦回清河》,我们特刊发这篇文章。 走向世界的大碶之女 於梨华,祖籍北仑大碶横河。1931年出生于上海,在家排行老二。 爷爷星白先生曾有过秀才或举人一类的功名,以其道德文章为乡里所重。父亲当年曾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讲授化学、法文。 小康之家的生活,安逸而温馨。但不久,日军侵华的铁蹄彻底打破了小梨华幸福的童年生活。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就把战火引入上海。父亲随即失业,於梨华全家不得不辗转回老家宁波。 为了一家几张嘴,父亲东奔西走,最后才在远离家乡的福建南平一家造纸厂找到一个职位。可好景不长,福建局势很快紧张起来,于是全家迁至衡阳。 1944年,日本人逼近衡阳,全家被迫又开始了逃亡生活……直到抗战结束后,才相聚到宁波。为侵略者的炮火驱赶,於梨华跟着父母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浙江到福建,再到江西、湖南、贵州、四川,抗战胜利后又绕道陕西、河南回到宁波。 这一阶段的生活在她稚嫩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苦难何尝不是一笔财富!於梨华回忆说,在流浪中,“我看到了真正的不用金钱衡量的朋友的真挚感情,和在危难中损人利己的人。 ……我虽然只有十四五岁,却已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观察、分析和辨别被世俗装饰起来的真伪了。”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也成为於梨华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回到家乡,於梨华先就读于镇海县立中学,后进入宁波女子师范(今宁波二中)。在熟悉的小桥和山路上,在日日思念的学堂里,她慢慢地抚平了逃亡生活所受的创伤,能永远生活在这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是她那时的一个美丽愿望。 但抗战胜利后不久,忙于生计的父亲就被派往台湾工作,高中二年级时,於梨华便不得不随母亲迁往台湾,离开深爱的家乡。不太懂得政治的她,怎么会明白这一去的意义? 到台湾后,她先在台中第一女子中学念高中,1949年毕业后进入台大外文系,但因战时到处颠沛,外文基础不扎实,上大学后虽然非常努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不仅被外语老师在同学面前频频奚落,最后还被迫转到她当时并不喜爱的历史系。 第二年,她想转回外文系,于是拿着成绩单去见外文老师。看了她的成绩,外文教师竟不屑一顾:“你这样的成绩,也想上我们外文系?”说罢,把成绩单往她脸上一扔。 生性倔强的她暗暗发誓,既然在台湾念不成,就去美国念外文,还要用外文写作!1953年毕业后,她只身前往美国,开始了海外创业的艰难历程。 初到美国,一切似乎都不顺心。 赴美经济担保人依雷夫妇,让於梨华上了离自己家不远的一所初级大学,而不是原来说的研究院,并且把她当成免费的佣人。几个月过去了,她虽然吃住有了着落,但在学业上毫无进展。 正在愁眉不展时,新认识的美国朋友热情地帮助她进入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院就学。 但一切并不那么容易,於梨华身上只有几十美元,为了生计,她先当过保姆,后给保险公司当打字员,从下午3点开始工作到晚上11点,回家后吃个冰冷的三明治,强打精神继续温习功课。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第二年她竟然拿到了奖学金,学费也被全免。 1956年,在於梨华的人生历程中发生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那一年她的英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美国电影制片公司米高梅在加大设立的文艺奖第一名,消息传来,不仅使於梨华名闻遐迩,还轰动了纽约华人圈,《纽约时报》对此作了详细报道,台湾《中央日报》随后也进行了转载。 那一年,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新闻硕士学位。同年她还与核物理博士孙至悦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他们本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同学。 婚后生活是幸福的,但於梨华并没有陶醉其中。她毕竟不是普通女人,她有梦想,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困扰着她。 为此,在从事繁重的家务劳作之余,於梨华仍以超人的毅力和恒心坚持写作,往往从深夜12点写到凌晨3点,但成功却遥遥无期。几年过去了,颗粒无收。 正在於梨华英文写作一筹莫展之时,60年代初,《梦回青河》的成功给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她从沉闷中抬起头,“重新投入熟悉的写作的狂流”。她立志要做一个毫不为利的职业作家,用中英文写小说,以“发泄心理的感触、感觉及感情”。 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60年代以来,《也是秋天》、《归》、《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相继问世,由此奠定她在台湾文坛“四大名旦”的地位,尤其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巨大成功,更使她无可厚非地成为“留学生文学鼻祖”。60年代的台湾,年轻人渴望离开狭小的天地去美国,那时从上到下,人人崇洋崇美。 於梨华回到台湾,“看到一群无知的年轻人,太虚荣了,不择手段。 3.求梦回大唐藏头诗梦著只在巴陵道, 回日眼明河畔草。 大麦干枯小麦黄, 唐末守国子直讲。 梦见形容亦旧日, 回头忽向寻阳使。 大酺三日洛阳城, 唐设高科表用文。 梦得池塘生春草, 回首家山入梦遥。 大都不得意时多, 唐祚中兴万万叶。 梦魂犹是在青城, 回看尘土似前生。 大堤女儿郎莫寻, 唐主再悬新日月。 梦魂可以相周旋, 回溪碧流寂无喧。 大德不官逢道泰, 唐兴十叶岁二百。 梦里相逢同入关, 回看北斗欲潸然。 大德不官逢道泰, 唐兴十叶岁二百。 4.梦回中国古诗三首是谁写的於梨华与她的《梦回清河》张嘉梁 孙善根 编者按:祖籍北仑大碶的於梨华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其成名作《梦回清河》即将被搬上荧屏———北京电影制片厂已于今年5月与来京的於梨华达成协议,将 《梦回清河》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近期将来宁波进行实地拍摄。 这是一部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宁波大家族社会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民国《红楼梦》”之誉。为帮助读者了解於梨华及其《梦回清河》,我们特刊发这篇文章。 走向世界的大碶之女 於梨华,祖籍北仑大碶横河。1931年出生于上海,在家排行老二。 爷爷星白先生曾有过秀才或举人一类的功名,以其道德文章为乡里所重。父亲当年曾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讲授化学、法文。 小康之家的生活,安逸而温馨。但不久,日军侵华的铁蹄彻底打破了小梨华幸福的童年生活。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就把战火引入上海。父亲随即失业,於梨华全家不得不辗转回老家宁波。 为了一家几张嘴,父亲东奔西走,最后才在远离家乡的福建南平一家造纸厂找到一个职位。可好景不长,福建局势很快紧张起来,于是全家迁至衡阳。 1944年,日本人逼近衡阳,全家被迫又开始了逃亡生活……直到抗战结束后,才相聚到宁波。为侵略者的炮火驱赶,於梨华跟着父母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浙江到福建,再到江西、湖南、贵州、四川,抗战胜利后又绕道陕西、河南回到宁波。 这一阶段的生活在她稚嫩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苦难何尝不是一笔财富!於梨华回忆说,在流浪中,“我看到了真正的不用金钱衡量的朋友的真挚感情,和在危难中损人利己的人。 ……我虽然只有十四五岁,却已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观察、分析和辨别被世俗装饰起来的真伪了。”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也成为於梨华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回到家乡,於梨华先就读于镇海县立中学,后进入宁波女子师范(今宁波二中)。在熟悉的小桥和山路上,在日日思念的学堂里,她慢慢地抚平了逃亡生活所受的创伤,能永远生活在这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是她那时的一个美丽愿望。 但抗战胜利后不久,忙于生计的父亲就被派往台湾工作,高中二年级时,於梨华便不得不随母亲迁往台湾,离开深爱的家乡。不太懂得政治的她,怎么会明白这一去的意义? 到台湾后,她先在台中第一女子中学念高中,1949年毕业后进入台大外文系,但因战时到处颠沛,外文基础不扎实,上大学后虽然非常努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不仅被外语老师在同学面前频频奚落,最后还被迫转到她当时并不喜爱的历史系。 第二年,她想转回外文系,于是拿着成绩单去见外文老师。看了她的成绩,外文教师竟不屑一顾:“你这样的成绩,也想上我们外文系?”说罢,把成绩单往她脸上一扔。 生性倔强的她暗暗发誓,既然在台湾念不成,就去美国念外文,还要用外文写作!1953年毕业后,她只身前往美国,开始了海外创业的艰难历程。 初到美国,一切似乎都不顺心。 赴美经济担保人依雷夫妇,让於梨华上了离自己家不远的一所初级大学,而不是原来说的研究院,并且把她当成免费的佣人。几个月过去了,她虽然吃住有了着落,但在学业上毫无进展。 正在愁眉不展时,新认识的美国朋友热情地帮助她进入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院就学。 但一切并不那么容易,於梨华身上只有几十美元,为了生计,她先当过保姆,后给保险公司当打字员,从下午3点开始工作到晚上11点,回家后吃个冰冷的三明治,强打精神继续温习功课。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第二年她竟然拿到了奖学金,学费也被全免。 1956年,在於梨华的人生历程中发生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那一年她的英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美国电影制片公司米高梅在加大设立的文艺奖第一名,消息传来,不仅使於梨华名闻遐迩,还轰动了纽约华人圈,《纽约时报》对此作了详细报道,台湾《中央日报》随后也进行了转载。 那一年,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新闻硕士学位。同年她还与核物理博士孙至悦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他们本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同学。 婚后生活是幸福的,但於梨华并没有陶醉其中。她毕竟不是普通女人,她有梦想,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困扰着她。 为此,在从事繁重的家务劳作之余,於梨华仍以超人的毅力和恒心坚持写作,往往从深夜12点写到凌晨3点,但成功却遥遥无期。几年过去了,颗粒无收。 正在於梨华英文写作一筹莫展之时,60年代初,《梦回青河》的成功给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她从沉闷中抬起头,“重新投入熟悉的写作的狂流”。她立志要做一个毫不为利的职业作家,用中英文写小说,以“发泄心理的感触、感觉及感情”。 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60年代以来,《也是秋天》、《归》、《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相继问世,由此奠定她在台湾文坛“四大名旦”的地位,尤其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巨大成功,更使她无可厚非地成为“留学生文学鼻祖”。60年代的台湾,年轻人渴望离开狭小的天地去美国,那时从上到下,人人崇洋崇美。 於梨华回到台湾,“看到一群无知的年轻人,太虚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