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听听那冷雨中有关雨的诗句

1.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所用的诗句全文

听听那冷雨》教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交流、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

(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投影标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3、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4、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简要分析 注意: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牵强附会。

过程中注意点拨。例如: (1) 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

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 第五段用美国的落矶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

找出美国和中国山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

(3) 通过第十段,体会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5、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三、概括主旨(小结): 请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写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语言要贴切、简洁。 明确: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四、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 …… 给出范文: 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心地晾晒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记忆还是会被这样的冷雨淋湿淋透。

阴冷的天,细细飘洒的雨,远处朦胧的景物,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以为自己真的变坚强,所有悲伤和泪水,都成为过眼云烟,可是在这样的阴雨中,丝丝缕缕的回忆连缀起。

2.听听那冷雨中句子赏析

余光中)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

民国十七年生於南京。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 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 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 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 等。 「题解」 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徵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 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行文 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 情。

「赏析」 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

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

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

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 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

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 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 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 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 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 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 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麽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 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 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 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 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乐 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著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

3.余秋雨《听听那冷雨》中引用,化用的诗词

1-荡胸生层云【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姜夔 宋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 】 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疏雨滴梧桐【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骤雨打荷叶【骤雨打新荷】元好问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6-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4.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雨表现了什么意境美

围绕着雨,作者创造出了一种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作者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构成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黑白片似的冷雨贯穿散文始终,将一种灰蒙蒙、潮湿湿的内涵叠加。而弥漫在这氤氲雨气中的是诗人绵延不绝的单纯乡愁,是游子眷恋与赞美中国文化的赤子之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诗人余光中以其无碍的文才,以文为诗,化雨成泪,凄凄切切的诉说那乡愁难搁的苦楚。让人哀惋,让人叹息。

通感:即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官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五官功能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也叫“移觉”。 作用: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赏析:“啼声”、“音乐”是听觉范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湿”、“潮潮润润”,别出心裁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也下“湿”了作者思乡的心田。

……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荡胸生层云。

商略黄昏雨。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

2、多变的词语与句式的使用。

(1)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连成一气的双声词接着用也让语句错落有致,富有乐感。

“雨来了,轻轻地敲打着这城市……远远近近……细细密密……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击着一个雨季……”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象声词与叠词的联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潮润,化无声为有声。

(2)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短句短到两个词:“杏花。春雨。江南。”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

长短句参差互用,造成了结构上的音乐美感。“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5.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所用的诗句全文

文中的所有诗句吗?

加双引号的都是文中用到的诗句

1.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3.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6.<听听那冷雨>问中引用的所有诗句的原诗

1“杏花春雨已不再”出自“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鸿先生在甲申年(1944年)书赠流丹仁弟的) 后来吴寇中曾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2“牧童遥指已不再”出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 杜牧 清明) 3“剑门细雨”选自:《剑门道中遇微雨》南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4“渭城清晨”选自《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清晨,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 5“荡胸生层云”选自《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6“商略黄昏雨”选自《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南宋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7“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出自《虞美人·听雨》(南宋 蒋捷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荡胸生层云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解: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白话译文: 简评: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2、商略黄昏雨 点绛唇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燕(yan1)雁:北国燕赵之地。

拟共天随住: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住松江,近苏州。当时杨万里等人要用陆的天然情趣,来救江西诗派的瘦硬之风。

白石虽是江西人,论诗却是膺服陆龟蒙的。陆龟蒙不羡权贵,恬淡江湖的性格,也很合白石的脾胃。

白石曾赋诗,「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吴松:即今吴江。本年春,姜夔曾由杨万里介绍到苏州去见范成大。

②商略:商量,酝酿。此处指遥望山峰,雨意很浓。

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宋词凡用四桥,大半皆谓吴江城外之甘泉桥……。

《苏州志》:甘泉桥旧名第四桥。” ④天随:晚唐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

评解 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乃小令中之名篇。

虽只41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上片写景。

“燕雁”、“数峰”,不仅写景状物出色,且用拟人化手法,使静物飞动,向为读者称赞。下片因地怀古。

“残柳参差舞”,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全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

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4、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这是化用了蒋捷的《虞美人①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③ 悲欢离合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