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宁静的诗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代表宁静的诗句(一)陶渊明《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简 析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净化,或者说,能够超脱于现实之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就是讲这个道理.“结庐在人境”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和融淳净;此时的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这是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从庐山一带傍晚的自然环境说,一切都显得和融浑朴,充满生机,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诗人的悠然情怀与眼前的自然气象,都合于自然之,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会妙合了. (二 ) 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评 析 此诗是描写陶渊明劳动生活的代表作.虽写劳动,其主旨却并非写劳作之艰辛,而是表现一种审美情趣.试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荷锄夜归图.艰辛自是艰辛,诗人也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呀!后两句正可以看作是此诗全篇的眼线,是透露诗人心绪之所在. (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咏雪寄情诗.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 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 ( 四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形容“宁静,美丽”的词语有哪些1、月朗风清 [ yuè lǎng fēng qīng ]:月光明朗,微风清爽。形容宁静美好的月夜。 2、月明风清 [ yuè míng fēng qīng ]:月光明朗,微风爽人。形容美好的月夜。 3、风清月白 [ fēng qīng yuè bái ]:微风清凉,月色皎洁。 形容夜景幽美宜人。同“风清月皎”。 4、闭月羞花 [ bì yuè xiū huā ]: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5、沉鱼落雁 [ chén yú luò yàn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6、花容月貌 [ huā róng yuè mào ]: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7、国色天香 [ guó sè tiān xiāng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8、如花似玉 [ rú huā sì yù ]:像花和玉那样美好。 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9、夜深人静 [ yè shēn rén jìng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10、更阑人静 [ gēng lán rén jìng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阑:将尽;人静:没有人的吵杂声,一片寂静。 夜已很深,没有人声,一片寂静。 11、万籁俱寂 [ wàn lài jù jì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12、鸦默雀静 [ yā mò què jìng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没有一点声息。 13、寂然无声 [ jì rán wú shēng ]:寂静没有声音。 4.形容宁静的句子描写安静的句子 1、同学们异常的安静,我听到老师手表微弱嘀嗒声。 2、安静的连一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听得见。 3、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地吹着,除了偶然一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静无声的。 4、都说男人深沉,女人幽怨,此刻的我却被那丝丝芳菲、微风送拂的花香和那缠绵的雨丝沁润的温柔静气。 5、黑色笼罩了一切房屋,月色朦胧,树影婆娑,风儿轻轻,吹拂着群星那晶亮的脸庞。 6、会场非常安静,我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周围的人好像的定住了,甚至没有听见他们的呼吸。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只苍蝇,嗡嗡吵得我心烦意乱,伸手啪的一掌。赶紧收回手,好像所有人都盯住我,认为我打破了这安静,我一怔,感觉心跳都慢下来了。实在太静了! 7、静谧的深夜,仰头看着天空的弯月,心情豁然开郎。唯美的句子 8、就这样,静静的坐在电脑前,任思绪飞泻,让温情满溢,心犹如一泓碧绿的泉水在天影映波的飘渺中,轻轻荡漾。 9、漆黑的夜晚,除了闹钟的滴答声和树枝的摇摆声,周围一片寂静。 10、森林里静得连效能煽动翅膀的“嗡嗡”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5.宁静悠闲的生活的诗句1、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释义: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2、唐代王维《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释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3、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释义: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4、唐代王建《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释义: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5、唐代杜牧《商山麻涧》: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释义: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巷鸡畜沐浴春日斜。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6.描写幽静之美的诗和意思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