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如梦令的古诗【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如梦令 【内容】: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如梦令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年代】:北宋 【作者】:秦观 【作品】:如梦令 【内容】: 池上春归何处, 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 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 帘外五更风雨。 【年代】:北宋 【作者】:秦观 【作品】:如梦令 【内容】: 楼外残阳红满, 春入柳条将半。 桃李不禁风, 回首落英无限。 肠断、肠断, 人共楚天俱远。 2.如梦令的古诗词和翻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赏析一】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赏析二】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 3.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诗句是什么意思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想起. 兴:指兴致. 误:指错. 争渡:指急速行驶. 滩:指河.湖边上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4.如梦令的诗句讲解是不是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呀。..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5.【纳兰容若如梦令意思如梦令的两首古诗都要】如梦令 1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译文:正是在清晨时分,满地的红花虽红却已冷了.忽然之间,在金井旁与你相逢,可以是初见也可以是久别,你的眼神,让人看不出你的心事.有谁知道?有谁知道?我从此将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孤灯难眠. 赏析:这首如梦令像极了纳兰容若的一生,先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事难定的少年风流,而后是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 首句的“正是”二字,有点像是预先计划好的,为的就是之后的“满砌落花红冷”的金井旁与她相逢相遇.既然前面的“正是”是预谋好的词,那之后的“蓦然”二字,又属于意外之词了.他难以相信心爱的人真的会在这里出现,难以相信会与心爱的人在此相遇.更何况她的眼波心事难明,而让人此后难以忘怀.“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刹那间的欣喜浸入了绵绵不尽的忧愁和疑惑中,心爱的人的心无法知晓,未来又不可预料,给人带来无限的惆怅和惊慌.于是,深夜里,孤灯旁,又多了一个难以入眠之人. 如梦令 2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译文:万丈穹庐里的人都已经醉了,四周悄无声息,星影摇曳,人渐渐的沉沉睡去,想要在梦里回到家乡,却又被河水流淌的声音搅碎了我的梦.还是睡去吧,还是睡去吧.也好过醒着时的索然无味. 赏析:这首如梦令开头较为豪放,而结尾却归于万般无奈,道出了词人北巡时的清冷心境. “穹庐”是指北巡行营的围帐,“万帐”形容规模庞大,时已入夜,如此大军却悄然无声,此处写静.“人醉”,醉眼再加上野外天低,所以“星影摇摇欲坠”,此处写动.星影摇晃下,人也沉沉睡去,欲梦回家乡,却“又被河声搅碎”.人身不得还,连梦也不得还.又能怎样呢,还是睡去吧,纵然无梦,但也无知无觉,总好过醒时的寂寞无奈. 如梦令 3 黄叶青苔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沈沈,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译文:秋天的某一天,我回去了,却找不到你遗留下的鞋印,也没闻到你的味道.你音信全无,我今夜的相思又会有多少?秋日的相思雨,秋日的相思雨啊,有一半被风吹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