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三百首里真的是300首吗关于唐诗三百首,这是一个明代的学者通过筛选整理出来的,大部分是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比较容易理解,后来经过一代一代的流传和不断的整理,于是才确定了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创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于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7]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 (唐诗选集)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2.为什么唐诗三百首里没有李贺的诗答:《唐诗三百首》是一本孩童启蒙教育的书。 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的题辞中指出,该书为“世俗儿童就学 ”而收编,“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塾私课本,俾童而习之。”就是说收录的诗应儿童易懂、脍炙人口,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李贺的诗后人有评价: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另外,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境界,他的诗歌常被称为“鬼仙之辞”、“鬼诗”,有“鬼气”。 因此他的诗不大适合“世俗儿童就学 ”、“ 俾童而习之”、“脍炙人口”的编辑主旨,未收入《唐诗三百首》就可理解了。 3.唐诗三百首序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请以是篇验之.社会上的儿童一上学,就学习《千家诗》,因为它容易背诵,所以一直流传不衰.但它选诗太随便,好坏不分,而且只有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唐宋人的诗混编在一块儿,体例没有个标准.我便从唐诗中流传的名作里挑出最重要的作品,每种体裁有几十首,一共三百多首诗,编成一本书作为家庭私塾的课本,让孩子从小学习,就算到老也照样能读,这比起《千家诗》来不是更好吗?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就拿我这本书作验证吧.。 4.【《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