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一首宋词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格律宋词是按照词谱来填的,每一首词都有它的词牌名 像《蝶恋花》《浪淘沙》《如梦令》等 每一首词的词牌都规定了它的格律和平仄 例如 《如梦令 》 --宋 李清照 ⊙仄⊙平平仄(韵)昨夜雨疏风骤, ⊙仄⊙平平仄(韵)浓睡不消残酒。 ⊙仄仄平平(句) 试问卷帘人, ⊙仄⊙平平仄(韵)却道海棠依旧。 平仄(韵) 知否? 平仄(叠) 如否? ⊙仄⊙平平仄(韵)应是绿肥红瘦。 另外,楼主如果想学习填词的话建议先看看《白香词谱》 2.宋词是否讲格律平仄首先,宋词是一篇一篇的,每一篇,有个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格式,都是不一样的,是固定的 比如虞美人的格式,就是: ⊙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平⊙仄平平仄(换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再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其次,曲(或者说元曲中的小令),也有类似的格式。 最后提点建议:要写这种东西,最好能押韵。 比如“征夫去,望江山。”,如果改成“征夫去,江山望”,会不会更顺口一些?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要写的话,首先必须确定一个韵脚,当然抛开唐诗不谈,在整个篇幅中是允许转韵的,但是一般不提倡隔一句两句就转韵,不然就没有韵味了…… 3.关于宋词的格律问题词本来是古代的歌词,是配上音乐供人歌唱的,在晚唐、五代称为"曲词"或"曲子词"。词和乐府诗相似,来自民间文学。当它登上文坛的时候,正值近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受近体诗的影响,使这一文学体裁引进了格律的规范。后来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词也就跟音乐脱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古人填词都是“倚声”而填的。词牌格律不符合,估计因为词还有别体吧?清代万树编著的《词律》,收唐、宋、元词660调,1180余体,陈廷敬、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收唐、宋、元词826调,2306体,这两本是现存最完备的词谱。 4.宋词的格律是咋样的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5.宋词的写法和格律是怎样的说宋词格律之前,先说什么是词牌。 最初的词是用来歌唱的曲调的歌词,曲调的名称称为“词牌”,也许来源于最早的作曲者取的名字。后人用的词牌名跟词的内容已经没什么关系,故又另取了词标题。 比如陆游的《水调歌头·咏梅》,“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咏梅”是词标题。 下面是部分词牌的格律。 大家最好找来相应的宋词,结合起来一起学,效果比较好。有的词牌格律没列出来,如果想写这些词牌的话,找来两首同样词牌的词,自己分解一下,就可以得出来了。 附:常见词牌格律 说明:-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摘自《唐宋词格律》。 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 定格: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渔歌子 又名《渔父》,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定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宋人多用双调。 定格: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长相思 又名《双红豆》,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定格: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浣溪沙 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格一: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格二(摊破浣溪沙):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添字格两平韵,一叠韵。 格一: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格二(添字):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眼儿媚 又名《秋波媚》。 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定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破阵子 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定格: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满庭芳 又名《锁阳台》,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 -(韵)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 -(韵) 水调歌头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格: +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句) + + |(句) | - -(韵) + - + |(句) - + -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汉宫春 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扬州慢 九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前片第四、五句及后片第三、第八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定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 - | - -(韵) 沁园春 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 一百十四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亦有于过片处增一暗韵者。 定格: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 -(韵)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韵) | + | -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 -(韵) - - |(句) | + - + |(句) + | - -(韵) 注:前片第四句与后片第三句皆以一字领下四言四句,前后片结尾并以一字领下四言二句,宜用去声字。 如梦令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定格: + | + - - |(韵) + | + - - |(韵) + | | - -(句) + | | - - |(韵) - |(韵) - |(叠) + | | - - |(韵) 卜算子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慢曲八十九字,前片四 仄韵,后片五仄韵。 格一: +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