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取个诗意名字找古代诗词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晚秋 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古代诗歌体载有几种名称分为以下几种:【古风】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五言诗】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七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乐府】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O执孀钤绲募?洌?鹘?迪痰摹镀呔?贰?【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排律】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应制诗】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3.中国古代诗歌名称变化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汉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4.古诗词名称是什么意思古诗词 百科名片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目录 古诗词的几个部分(一)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几个部分 (一)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诗词欣赏 展开 编辑本段古诗词的几个部分 (一)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a target=_blank href=/view/696.htm>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 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 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 5.古代的文学诗人所有的名字,李煜,初 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 真子”。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于谦,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吉水人。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 杜牧,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有感而发。他的诗写景抒情,清新生动,七绝尤其出色。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在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朋友。李白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精通剑术,一心想为国家建功立业。 韩愈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号昌黎 宋濂 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 陶渊明(五柳先生) 苏轼号东坡居士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杜甫号少陵野老,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李商隐号玉溪生, 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王安石晚年号半山, 苏轼号东坡居士, 陆游号放翁, 文天祥号文山, 辛弃疾号稼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杨万里号诚斋,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关汉卿号已斋叟, 吴承恩号射阳山人 文天祥号浮休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