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朝的经济制度与宋词

1.宋朝初期的经济制度有哪些

在经济方面,宋朝建立之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第一,根据土地占有情况制定纳税政策。北宋王朝将全国居民分为主户和客户两类。凡是有土地的人家都称主户,都要向国家交税。那些没有土地的人家被称为客户,他们租种土地,也叫“佃客”。主户按资多寡分为五等:一等户是占田十多顷、数十顷乃至上百顷的大地主;二等户是占田一顷至数顷的中小地主,他们通常被称为“上户”;三等户又称“中户”,主要指占田不多、但能自食其力还较富裕的中等人家;四等、五等户是占田三五十亩或仅几亩的农户,也被称为“下户”或“贫下户”,他们生活艰难,一遇歉收往往被迫出卖土地,在主户中所占比例很大。客户主要是佃农,完全没有土地和生产工具,依靠租种地主田地为生。但北宋时期的客户户籍已经独立,不再依附于地主的名下,与东汉以来的部曲、徒附是大不相同了。田主不能奴役佃户的家属,契约满期佃户可以更换田主,这些都可看出社会的进步。地主靠田租剥削佃户,田租一般都占收成的五成以上。除此之外,高利贷也成为重要的剥削手段,佃农交不起本钱和利息,只好将子女做“佣质”当抵押。一些下户破产之后,政府为了榨取更多的赋税,仍将他们编入主户,“产去而税存”的户数逐渐增多。下户虽然不向地主交租,却要担负官府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因而每至凶年往往出卖土地沦为佃客。如他们每年要交田税、身丁税、各种杂税,有些税可谓横征暴敛,巧立名目。北宋的贫苦农民遭受着严重的经济剥削,因而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的起义就不是偶然的了。

第二,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宋朝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清醒地认识到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兵之本。北宋建国者一开始就将京都奠立在运河之滨的汴梁(即开封),使全国各地的应贡物品可以经水路系统辗转进京,从而使国家的政治中心处于衣食无忧的境地。但朝廷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基本国策,采取扶持、奖励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宋代历届朝廷都不停地颁布劝农诏书,与过去历代王朝颁布的劝农诏书不同的是,这些诏书不尚空谈,而是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责成有关地方官员负责办理或派大臣亲临调查。

2.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其他朝代的不同

谈一下宋朝和明朝,在军事、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对比,这样就能够直观地看出两个朝代的一些差距。

在军事上,北宋和明朝的实际控制疆域面积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大小,很多人说宋朝没有统治西藏和东北。其实,明朝军队没有驻扎西藏,也没有派遣驻藏大臣,所以明朝对于西藏和东北地区的掌控名存实亡,实际的疆域仅限于长城线内。而宋朝的军事领域的热武器还是有很多是世界领先的(突火枪、霹雳炮、震天雷、火箭等),到了明朝,很多热武器都需要从外国采购,相比之下确实是逐渐落后了。

在文化方面,宋朝是有绝对优势的,所谓唐诗宋词元曲,宋朝的文化处于一个历史的顶峰,而且两宋思想开放,出了不少有名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有六个是宋朝的,绘画和诗词的成就也是鲜有朝代可以比肩的,反观明朝设东西厂,锦衣卫,宦官弄权,思想控制严酷,相比宋朝的文化开放程度,明朝确实有所不足。

在政治上,宋代采取募兵制,把灾民饥民编入军队,所以两宋都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而在明朝末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每逢饥荒,灾民遍野,时常有农民起义造反,像比较著名的有闯王李自成。另外明朝之后,在政治文化逐渐西方赶超。同时期的西方,荷兰已经驶大西洋,撒播殖民的种子了,虽然明朝的民间资本也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发展速度仍旧落在下乘。

在经济方面,北宋经济空前繁荣,尤其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北宋建立了完善的经济制度。宋朝历代统治者通过颁发诏令,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开荒,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庞大的农业基础,把社会推向了一个空前的发达状态。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如果没有其他势力的崛起以及后期的统治不力,宋朝可能是最先进入世界强国第一阶梯的的。

明朝之后,空前的中央集权,以及腐朽的士人阶层,加之西方势力日渐强盛,即便清朝的各种举措,也难以回到国力的巅峰。

3.宋代以前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经济制度

宋代以前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经济经过三次大规模南迁,经济中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南宋时期迁移完成,宋朝以后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出现资义生产关系萌芽,后来由于外国入侵打乱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轨道,中国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中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