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关于灶王爷顺口溜“灶王爷,本姓名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好吃灶糖。” 一无庙宇,二无庵堂,三块砖板,是我家乡。猫儿拉屎,拉在我身上;蜘蛛结网,结在我脸上;烟熏火燎,看不清四方。腊月二十三,换件新衣裳·····一个‘福’字,贴在我头上。新年之际,几天风光;新年一过,不敬我灶王。” 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西天,见玉皇,年年好,月月强,哪年都打万石粮,万石粮插荣华,富贵荣华咱们家,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2.有关灶王爷的 故事传说一: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 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 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 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 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 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 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传说二: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 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 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 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传说三:灶王爷姓张名大郎,他出生于豪门家庭,一向为人刁野蛮横。有一年,他的家乡大旱,田地颗粒无收。 邻里乡亲们上门苦口求救,想借些钱粮糊口,以度饥荒,张大郎非但分文不给,还把乡亲们通通推出他家的院门。就是对他自己家里的亲人,也是非礼对待,特别是对他的妻子,在平日里,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将妻子折磨得遍体鳞伤。 后来,竟用一纸休书,将妻子赶出门家。 张大郎在家挥霍无度,没用几年的时间把家产挥霍一空,于是就出门依靠乞讨度日。 有一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张大郎讨饭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听说这里施舍粥饭。张大郎赶快排队打粥,可是刚刚挨到他时,锅里的粥打完了,张大郎饥饿难耐,顿时眼前直冒金星,晕倒在地。 小尼姑发现后急忙通报师太,师太叫人七手八脚将张大郎抬回尼姑庵。师太一看此人竟是张大郎,赶紧亲手给张大郎做了一碗热面条,端给他吃。 原来,师太正是张大郎的前妻郭丁香。 按古训,出嫁的女子被男子所休,就丢尽了脸面,自从丁香离开张大郎后,只好削发为尼。 一碗热面条下肚后,饿晕了的张大郎睁开了眼睛,一眼就认出前来端饭的人正是自己结发妻子。此时,他感到无地自容,一溜子钻进了熬粥的灶房。 从此后,张大郎就帮尼姑庵烧火熬粥,施舍天下劳苦百姓。 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于是钦封张大郎为灶君,掌管各家灶房事务,人们从此称他为“灶王爷”。 玉皇大帝念张大郎有功,叫人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祠一次,到了这天,百姓就给他献上糖果,并在他的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话言好,下界保平安”,横联“与人为善”。 此后,各家各户都供一些糖果粘糕类的甜食给灶王爷,也有得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是为了让灶王爷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 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于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吃过了本年在人间的最后一顿饭,带着各家的供奉回天庭述职了,至于述职的结果,只有等下一届的灶王爷告诉大家了……。 3.【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7`中庭地白树栖鸭,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社日,六畜祭祀2.元宵,看花灯3.除日,贴春联4.重阳,扫墓5.重阳,登高6.端午,赛龙舟7.中秋,赏月中秋: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七夕: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