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席慕容的诗歌鉴赏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简介】 席慕容(1943-),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等。新作《席慕容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容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2.席慕容的诗歌风格赏析读席慕容的诗,可以感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一、至善纯情,恬静从容: 席慕容的诗体现着纯真、宽容、仁爱的精神内涵。诗人追求绝对的爱、永恒的爱,在《七里香》、《一棵开花的树》等众多爱情诗中都体现了这种纯真、痴情的特点。 而不论是情爱还是工作、生活,单纯真挚容易在复杂的事相中遭遇痛苦的折磨。尤其身处工业社会、商业浪潮中,人的隔膜、自我分裂成为现代人的顽疾,诗人由此剖白了她的《诗的成因》:“我”“整个上午”“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 “却并没有人察觉我的加入”,而“我”“整个下午”又要为“寻找原来的自己而走出人群”竟“也没有人在意我的背叛”。 面对社会病态,诗人用一首《诗的价值》道出了她的达观、仁善的生活态度:“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并且“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同时抒发了对过去的日子、对大自然的“淡淡的阳光和淡淡的花香”的广义的“乡愁”。像《如歌的行板》等代表作品,那些来自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体悟,均以一种恬淡、安适、从容的态度和文字表现,不仅使读者得到启发而且赏心悦目。 这对于身处80年代经济大潮中的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读者而言,不啻一缕春风、一片阳光。 二、通俗浅白,中国韵致: 席慕容的诗完全没有艰涩聱牙的文句,用语浅白却清新淡雅,这比较贴近一般读者的审美品质。 由于精熟古诗词,诗人还善于取读者所熟悉的古典意象入诗,使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韵致。《莲的心事》、《缘起》、《乡愁》等,就像岁月馈赠的一杯杯清香习习、淡涩而回甘的中国茶一样,令人品了还品,饮了又饮。 台湾现代诗的代表中,洛夫的诗歌具古典之美,余光中沉郁,郑愁予属于天才写作。与台湾现代诗潮的“世界性”、“超越性”和“纯粹性”以及所造成的某些晦涩难懂相比较,席慕容的诗却更具普适的人间情怀。 这种“人间情怀”堪称“世俗情怀”,既是对现代人精神茫然的现实关怀,也是对大众审美品质的贴近关照。不论诗人本身是否具有这样的写作意识,但事实的结果已经如斯造就。 尽管诗人创作时是个人化的,却反映出了整个时代的平均诗歌水准,因此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而同时,作为诗歌艺术品之一种而又获得畅销,诗人却仍然保持了为诗的本色,在写法、取意上既接近于70年代末台湾现代诗的重写古典题材或衍化古诗意象的探索,又颇能体现新世代对现实的关注精神,当然,这属于一种宏观关照。 诗人是在个性抒写、现实普照与艺术镂刻之间、无意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此,席慕容曾经在2006年的上海书展会上谦虚地说:“我写书是为了我自己,我是自己的第一个读者,我觉得写诗是我生命里面最自由的,不受人干扰的……从1981年到2004年,从我第一本诗集出版到现在(2006年——作者引)23年了。 如果非要问面对畅销的感觉,我只能说这是我的幸运。” 三、诗中有画,琅琅上口: 席慕容首先是个优秀的画家,因此她的诗,每每透出一股画意。 她融合中西绘画的技巧,以敏感细腻之笔,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渴盼与追忆,对美好青春的悠悠冥想和对易逝岁月的无奈与感伤。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中有很多诗画之笔,《山月——旧作之一》可谓代表之一。 "在山中 午夜 松林象海浪/月光替松林剪影/你笑着说 这不是松/管它是什么 深远的黑 透明的蓝/一点点淡青 一片片银白/还有那幽幽的绿 映照着 映照着/林中的你 在 你的林中"。 诗人运用色彩、色调、明暗、光线等绘画手法将诗意图景化,远近相宜,古雅清淡,富有中国水墨的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代王维的经典,亦属于70年代台湾“新世代”的创作倾向之一。但席慕容似乎并没有把自己归为哪个世代、哪个流派的倾向,她是与世无争的,她的诗仿佛就是为自己写的,以手写心,因此真诚感人。 席慕容的诗还兼具中国古典诗歌“音乐性”的优秀传统,读来时而如慢板的音乐,时而如清澈的山泉,舒缓深情,富有韵味,也琅琅上口。这同样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四、女性写作,婉约缠绵: 前不久,在陈仲义和谢春池老师主持的“鼓浪屿诗歌节”上,曾有一个环节专门进行了“女性与诗歌”的讨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安琪(福建)的“中性写作”,刘亚丽(陕西)的“女性写作”,马莉(广东)的“及物写诗”等;当时我也发表了一点个人的写作体会,可归纳为“无性写作”,即写作时并不存在性别的先在意识。 诗歌反映了写作即时的情态、感觉、情感等,所以同一个诗人一生中的不同作品,既有小情绪的反映,也有比较广阔的表现。文明进程至今,女诗人与男诗人的写作,首先应定位为人的写作,不要还有性别的界限。 席慕容的诗,意境恬美清幽,情感质朴纯净,语言亲切柔美,犹如现代李清照,颇得婉约缠绵的精髓。她的柔媚、痴迷与伤感的言辞风格,是深深地打上了男权文化语境的烙印的;但她诗中所体现的对爱的态度、追求、理解,却充分体现着一个接受西方文明的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 与此同时,大陆的舒婷第一个因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写出了《致橡树》等杰出的作品。两者艺术倾向不。 3.席慕容诗歌赏析人生有四季,青春散发着春与夏的气息。青春是华美的篇章,犹如春天是四季中最有生气的画卷,亦如夏日,最具活力四射的魅力! 然而,正如身处春天时不能以置身冰封的心去思想一样,青春岁月中的人,又怎能珍惜每天如潮水般涌来又如落潮般退去的美好时光呢? 如果说银白肃穆的雪野会让人沉思而能以单纯的心去感悟自然与人生的话,那么,春夏之交太过喧嚣,满眼都是诱惑,心中盛满浮华,选择太多,牵挂太多,斑斓的色彩太多,喧闹的声响太多……在眼花缭乱的顾盼中,在身不由己的舞动里,心灵常常打起了鼾声!当色彩渐渐淡去,当声响慢慢沉寂,才发觉青春的岁月已是捉襟见肘,沸腾的河流已渐行渐远…… 青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当它一下子呈现在面前的时候,牵动目光的却往往是山坡上葱茏的小草,山顶上漂浮的云岚。等到想去开采埋藏在脚下的金矿时,才发现腿已老迈,镐已锈蚀…… 难道就没有一位仙人站在逶迤的山路旁,为年轻的前行者指路,向他们透露睿语箴言?有的,那拄着藜杖的仙人一定曾在你匆匆上山时,含着微笑凝望着你,他很想让你懂得他以杖轻击大地的含义,他甚至满含期待,你能听一听他望尽世事沧桑沉淀在心中的只言片语!其实,他也许已经耐不住内心的着急,话已出口,可惜,那金玉一般的语言,失落在叛逆的风里…… 也许你不会相信,这位仙人可能就是父母、老师,或者就是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一个欲言又止的善良人! 也许,他们都曾携带着一种准备无偿付出的藏宝图。可是,该读的时候,寻宝的年轻人不曾拿到它;想读的时候,岁月已湮灭了图上的字迹。 在青春的风筝坠落之后,忍不住常常感怀心系蓝天的梦想!当青春的书页发黄之后,忍不住含着泪水,一读再读,青春啊,是一本仓促的书…… 4.席慕容的一首诗歌赏析成熟 童年的梦幻褪色了 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 长了翅膀的小精灵 有月亮的晚上 倚在窗前的 是渐呈修长的双手 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 在古长春藤的荫里 有萤火在游 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 换成了密密的 模糊的字迹 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 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成熟,一个很高深的字眼。它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也昭示着单纯最终走向世故。有人说成熟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我喜欢这个够有气势的排比阐释,是的,人生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这样想来,面对失去的某些东西又觉得理所当然,有所值了。 钟情席慕容的一首诗《成熟》,“童年的梦幻褪色了,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总感觉诗里面有股摄人心扉的安静与伤感,也总觉得成熟就是刻在人脸上的沧桑,外在或是内在,躲开的,显现了,从诗的情致和意蕴里,我似乎感觉到,成熟并不是自我伤感,现代生活里,他不是手中高雅的酒杯和指上潇洒的香烟,也不等于一言不发的沉默,它是在看透、读透生活后提炼出来的心境,是反思人生后走路的沉稳,真真切切而又实实在在的反映了一个人的理性。刻意表现的成熟,没有境界,也不深刻,那是幼稚和浅薄,把一个人装扮的很做作。对于我们来说,成熟只是一种方向,却永远不会有绝对的结果,就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话一样,成熟是相对的,只有比较成熟,没有完全成熟。 另一层次上,成熟算是一种蜕变。就如一般人而言,得到一些必然会失去一些,成熟也是这样,可能我们在这个必经的过程里会经历许多痛苦与折磨,或是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但是不管有多苦,过去的终归过去,在这一步步的丢失和惨败里,在这一次次的创伤中,我们才能慢慢长大,慢慢学会生活,善待生活。 5.席慕容诗赏析席慕容的诗很深奥其一定要自己体会暮色在一个年轻的夜里听过一首歌清洌缠绵如山风拂过百合再渴望时却声息寂灭不见踪迹 亦无来处空留那月光沁人肌肤而在二十年后的一个黄昏里有什么是与那夜相似竟尔使那旋律翩然来临山鸣谷应 直逼我心回顾所来径啊苍苍横着的翠微这半生的坎坷啊在暮色中竟化为甜蜜的热泪这是一首精致感人的美丽小诗,饱含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 当我们走过缤纷的花丛,怡人的小径,亦或经过一株独开的花,一片残留的绿时,我们是否会想到在我们的身边的莽莽生灵中有那么一些正守望着我们,祝福着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因我们的存在而美丽,幸福?爱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悲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痛苦。是否真有轮回的造化成就着情感的延续与传递?亦或身边的美好本身就透漏着爱的信息?让我们共同祈祷!----- 王粲一个执着无悔的女诗人,一首执着无悔的心曲。 当我们还是孩提时,愿做一棵开花的树,苦望成熟。然而时间无视渴望。 成长与蜕变是花开花落的必然历程,岁月极美就在于它必然流逝。阳光下朵朵盛开的是浓抹的重彩,一地花落的凄凉是突兀的可悲。 难道,真的是一万年才修得人形,再有一万年才修得七情六欲,才可以站在所爱的人面前,流下第一滴眼泪。在平凡的日子里,可以认认真真相爱的人,是有福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孤单的心,充满了对爱情的期盼却又似乎不为人知。 她(他)情感真挚热切,哀婉之情中不乏执着于恒久,而我们能给予的也许只能是无限的祝福:愿这颗孤单的心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宿。在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故事情节也许不会发生。 但这也许会成为一种昭示 -- 爱情,需要执著。-- 李志彬(相遇是错)也许一开始就注定是错,只是我不愿不愿相信我们的缘分只有一次相遇的巧合。 五百年的等待换回了相遇的那一刻,如果我再等五百年或者更长的岁月,你会不会看我看我那满树的期望是怎样为你纷纷而落。一棵树,只开一次花,一个人,也只有一次美丽。 只为你能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而你却无视地走过,踩着一层叠一层地花落。你微笑着,欣赏着脚下弹奏的音乐。 哦,朋友,原来你所爱的,不是花开的声音,而是心碎的。当你走过,带走了你所有的故事,而我的故事还没来得及开始。 当你无视地走过,我这才悟出:相遇不是美丽,相遇是错。- - 刘晓英(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若干年之后,有一朵花树静静地绽放着她洁白的容颜。 然而,在经过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侵蚀后,我们还能有一颗饱满洁净的心吗? 席慕容的诗很早就读过,那时候还小,只觉得她的诗很美,朦朦胧胧的,正符合少女爱幻想的特点,所以,常把这些诗抄在一本小小的日记本上,配上一些插图,精心地收藏着,就像那个年纪藏着的一些所谓的秘密一样。所做的这一切,正如席慕容的那首《如歌的行板》: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忧伤蚀我心怀一定有些什么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无怨的青春》在她的诗里,我可以就是那棵开花的树,可以是那枝悠然的百合,一尘不染的,做着少女的梦。 再大些,读她的诗更多了些,读出的味道也更深了些。那时候,最爱的一首是并不为许多人所知的,《悬崖菊》。 也许是心理上正处于叛逆期,或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原因吧。如雪般白似火般烈蜿蜓伸展到最深最深的谷底我那隐藏着的愿望啊是秋日里最后一丛盛开的悬崖菊《时光九篇》在初识情为何物时,疯似的爱上了席慕容的另一首诗《白鸟之死》,在BBS里我贴过,是一首凄美的诗,一直想象着如果以此为主线写篇小说,一定也很感人。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 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你若是这世间唯一唯一能伤我的射手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就好象是最后的一朵云彩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就好象是 终于能死在你的怀中《无怨的青春》那时候很傻,偷偷的喜欢上了一个人,他却只把我当作“知己”,与他分享着他的恋情历程的同时,我也在想象着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就好像那只白鸟,不过我是想象拼死为他抵挡一箭,然后凄惨地在他的怀里死去,当然,最后还要挣扎着看他最后一眼,用最幽怨最美丽的眼神,好让他一辈子都记得我。有人认为,席慕容的诗过于小气,女人味太重了。 不错,她的诗大部分是比较清婉的,但也不乏豪放之词。如一首《出塞曲》,后来被编成歌了,蔡琴和张清芳都唱过。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 阴山旁英雄骑马啊 骑马归故乡而读这样的诗,心中常会生出几分豪情的。本来席慕容就是草原的女儿吗,。 6.求席慕容的诗:赏析雨后席慕容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静静盼望,诗中"前行""盼望""搜寻"等动作行为应该是"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的前提,如果能够在希望中探寻,那麽不管是泪是笑是悲是喜,都有是可欣慰的."逐渐加深的暮色""不可知的泥淖""暗黑"的云层"等一组句子写了"我"在生命探寻的旅程中所经历的坎坷、挫折和悲酸."如果你肯等待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两句诗中,诗人呼吁人们要敢于迎接暴风雨的洗礼,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更为洁净".祝你演讲成功.我个人非常喜欢席的诗.特别是《青春》,不知道你看没看过: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7.席慕容《青春》诗歌赏析,要求写出意象或意境,还有写作手法,修【作品赏析】因为美和时间打的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所以诗人含泪“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然而,需要我们很好总结的仍然很多.尤其我们青春的爱情,难道不是我们一生都享受不尽的财富吗?有了这份财富,诗神就永远青睐我们,不管是40岁、60岁,以至最后我们不得不辞别人世,照样可以说:我拥有过无怨的青春.青春是一首长诗,这里选取器中的一首,也是著名的一首.追怀青春,是人之常情,历来以此为主题的诗甚多.席慕蓉这首《青春》却是独出机杼之作.“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人生的结局已快结束,前景不会发生什么变动了;“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该流的泪都已流了,人生的滋味都已尝遍,不会再遭逢什么希望未曾遭逢过的悲欢了.青春已经过去,它日今已成回忆.诗把茫茫的回忆集中在那个“夏日”,这是精巧的选择.因为夏天最热烈,火热的青春中的热烈夏日,自然最令人难忘.但它已“不再回来”,离开现在已很远很远.第二节中的“你”不是指第二个人,而是指代青春时代的“我”.“你只如云影掠过”——青春岁月很匆促短暂;“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我”当时未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你”已“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消失于迷茫之中,青春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诗行中,弥漫着悠悠的遗憾.惆怅遗憾之情,凝结成一个新鲜的意象——青春是“装订得极为拙劣”的“一本太仓促的书”.由于太仓促,所以才“装订得极为拙劣”;而“太仓促”正是对上文“如云影掠过”的描述的回应.扉页已“发黄”,表明这本书已很“古老”,而“我”还“含着泪”“一读再读”,舍不得丢开,对青春的无限依恋感情被形象地表现出来.意象源于生活,来自感情,出于构思.以书来比喻青春,席慕蓉是诗界中的第一人.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前者指诗容易引起众多人的共鸣;后者指诗写得有特色,乐于为人们所接受.这首诗正是内容上的共性与表现手法上个性的统一,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所共有的感受——对青春的怀恋.。 8.席慕蓉诗赏析读了席慕蓉很多诗歌,发现她的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抒情的意境格外浓重;而她的诗歌也是以抒情为主的,通俗易懂。 席慕蓉本是台湾一位有名的画家,但在文学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别有一翻风味。她的诗歌更是陪伴着很多人的成长,影响了不少人。 唐人王维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而当代的席慕蓉也力求诗画完美的结合。《邂逅》是她步入中年时的作品,是写一次与旧友邂逅,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离而导致了谁也认不出谁的尴尬而悲哀的局面。 读这首诗的时候,情不自禁就被诗中意境所感染,从而脑中就会若隐若现地出现一幅幅常见而深刻的画面——两人擦肩过,漠然不再相识。 沉重,而文字如行云流水;平静,却思绪翻滚;哀婉,掩饰不住对生活无奈的感叹。 席慕蓉在诗中就是将一个人的眼角、额头、头发和手深深地勾画上忧伤和流浪,再轻轻地抹上思念和岁月的水彩。在这张岁月雕刻的面具下,“在街角我们擦肩而过”却竟然漠然,心灵相距了十万八千里,谁也不再认得谁。 两个人就像大街上天天擦肩而过的行人,谁都没有把心留给谁。等到擦身过后,或许才发现那张陌生的脸孔曾是那么熟悉。 然后转身,但是“他”已经消失在人群的浪潮中,欲寻不着。相遇的缘分就这样错过,接着很自然就引出一串叹谓:到底是韶光改变了你我的容颜,还是我们自己才是那个给自己化妆的人?“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两句充满着哲理的诗句结束了全诗,却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在结构方面,作者采用了对称的手法去加强表达的力度:“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在额头”,“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盎然的诗意,第一人称的亲切,意景的优美。画,抹,添,雕刻,几个动作犹如一个画家在白纸上轻快地勾画。 下半节诗在一声感叹中转折,思想也向了哲理的思考,意味深远,使全诗达到了精神上的完美,使读者为之疾呼共鸣。 喜欢读她这样的小诗,喜欢她诗中这样淡淡的哀愁和浓浓的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