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春望拼音

1.杭州春望古诗带拼音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háng zhōu chūn wàng

wàng hǎi lóu míng zhào shǔ xiá ,hù jiāng dī bái tà qíng shā 。

tāo shēng yè rù wǔ yuán miào ,liǔ sè chūn cáng sū xiǎo jiā 。

hóng xiù zhī líng kuā shì dì ,qīng qí gū jiǔ chèn lí huā 。

shuí kāi hú sì xī nán lù ,cǎo lǜ qún yāo yī dào xié 。

2.《春望》的作者

杜甫春望草书帖标题:《春望》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近体诗

题材:咏怀诗 爱国

格律:五言律诗出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24_63 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春望》诗意图,今人陈惠冠绘。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编辑本段

注释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连:连续。三:泛指多数。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胜:能承受。簪:用来绾住

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编辑本段

注音

国破山河在 guó pò shān hé zài

城春草木深 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感时花溅泪 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恨别鸟惊心 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烽火连三月 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è

家书抵万金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白头搔更短 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

浑欲不胜簪 hún yù bú shèng zān

编辑本段

题解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第一声)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编辑本段

译文

〖韵译〗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

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3.粤语为什么读唐诗那么好听

粤语好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粤语的调多。普通话是四个调,粤语有九个调。

至于这九个调怎么说,可以学一下用粤语数数,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这九个数刚好是粤语的九个调。粤语九个调里面除了第一声和第二声和普通话一样外,其他七个调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

这九个调从最高调到最低调皆有,所以听起来起伏不定,抑扬顿挫,层次感非常明显。粤语本身的音调就像一段旋律,当它在谱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听。

调多还有一个作用是减少同音字,普通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同音字太多。小学时候从拼音学起的普通话,声母有23个,韵母24个,调4个,理论上来说可以有23 x 24 x 4 = 2208个发音。

而粤语声母19个(比普通话少了四个翘舌),韵母53个,调9个,理论上可以有19 x 53 x 9 = 9063个发音。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粤语的发音丰富程度要远远大过普通话。

据说是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所写的神文《季姬击鸡记》,普通话读是ji ji ji ji ji,粤语读是gwai gei gik gai gei。再比如这八个字,事,室,市,世,适,试,噬,式,普通话是同一个读音,但粤语是八个互不相同的读音。

粤语里很多韵母都是普通话没有的,比如《浮夸》高潮之前的部分,全为“oi”韵,《偏偏喜欢你》基本全为“eoi”韵。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粤语没有降调,降调就是类似于普通话第四声。

我查过全国一些主要方言的音调,粤语是唯一一个没有降调的方言,它九个调都是比较平的调。降调给人的感觉是语气比较重。

武汉话听起来不够友好,一个原因就是降声太重。但在闽南,漳州人调重,泉州人调平,漳州人说泉州人讲话不好听,还是我们好听,有力度。

等我屏蔽了那些漳州朋友后,我就来反驳这个问题。三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粤语保留了入声。

入声在今天听起来很陌生,那是因为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里,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了(除了山西、河南一带的晋语,据称和客家话非常相近)。但是在所有的南方方言里,入声基本都保留了下来。

入声就是那种发音很短促、以爆破音结尾的音。比如“十”这个字,粤语读sap2(数字是调值,12345相当于do re mi fa so),闽南话读zap2,p的音不爆破,但有读p的嘴型,阻碍住气流。

这和英语里失爆读法很像,比如september这个词,读的时候不会把sep的p这个音发出来,但明显会有p的闭合嘴型来阻住气流,因而使得sep这个音节很短促。再比如sit down,你发音再标准也读不出sit的t这个音,但是一定会有发t的嘴型,t这个音阻碍住气流,使得sit这个音非常短促。

这个词组里的sit的发音,和粤语“舌、薛、窃”字读音一样。日语的促音,还有很多日语汉字的音读,也是受汉语入声影响。

比如学校,日语读gakkou,中间有个促音,和入声一模一样。单论“学”这个字,粤语读hok,日语读gaku,因为学这个字是个入声字,韵尾为k,日本人没法读这个不发音的k,所以就干脆把不发音的k变成ku,读作一个确定的音节。

再比如“石”,粤语读sek,日语读seki,也是同理。绝大部分入声字在日语里的音读都是如此,六、七、力、雪、室、畜,不胜枚举

所以说语言是相通的。pk 就是粤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也是古汉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

入声是汉语的伟大发明,它最大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减少同音字,一个是丰富情感。入声字短促、铿锵有力、带有节奏感的发音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它可以有丰富情感的效果。

最大的体现是在诗词里,今天很多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已经没有韵味了,豪放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婉约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它们都是入声韵。白居易写《长恨歌》《琵琶行》,每到伤感处皆改用入声韵。

这些入声韵诗词普通话读来平淡无奇,但用粤语读就很有味道。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曹植的《七步诗》,语文课里学过这首诗,当时读起来觉得不押韵。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汁、泣、急,有一个字出韵,而且感情听来比较平淡。

但如果用粤语来读,汁、泣、急分别读zap5、jap5、gap5,而且三个都是最高调,读来铿锵有力,沉郁悲壮。被亲哥逼成那样,要是我我也肯定用入声韵来写,别说曹植了。

用粤语读这些入声韵诗词的时候会明显觉得,那种倾注在韵脚上的激昂或凄凉,普通话是永远读不出来的。而且很多非入声韵的诗词也是如此。

小时候语文课里学诗词,发现好多诗词读起来不押韵,我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以为古人就是这么写的,现在终于知道这是语音变化的原因,很多普通话不押韵的诗词,粤语和闽南话读起来就很押韵。这个可以举的例子太多,比较著名的,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深、心、金、簪,这诗总共就四句,就出现了三个韵。

而这首诗如果用粤语读就非常押韵,四个字分别读sam、sam、gam、zam。这是因为普通话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消失了入声,还消失了一些韵尾,比如-m,全部归于-n了。

心字粤语读“sam55”,闽南语读“xim33”,普通话里就成“xin55”了。现在普通话里的“搞定”一词就来源于粤语,原词。

4.<<牡丹亭>>中<<惊梦>>的全文拼音注音

【绕地游】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 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 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 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以上是游园的唱词。而下面则是惊梦的唱词了!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 则为俺生小婵娟 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 则索要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 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 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 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 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 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 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五般宜】 一边儿燕喃喃软又甜 一边儿莺呖呖脆又圆。

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 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

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 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 大地上景物多灿烂! 【山桃红】 这一霎天留人便 草藉花眠, 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 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 恨不得肉儿般和你团成片也。

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我欲去还留恋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行来春色三分雨。

睡去巫山一片云。 夫婿坐黄堂 娇娃立绣窗 怪她裙钗上 花鸟绣双双 宛转随儿女。

辛勤做老娘。 【绵搭絮】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 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

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 闪的俺心悠步躭,意软鬟偏。

不争多费尽神情 坐起谁欠,则待去眠 【尾声】 困春心,游赏倦 也不索香熏绣被眠。 春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5.带拼音的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少儿百科全书,唐诗

你是要问什么~!!!o自然名句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花鸟草虫名句 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 1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里《小池》 2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春晓》 2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春江晚景》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时日节日名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 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10.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1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8.无边落木萧萧。

6.秋思的诗句张继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luo四声 yang二声 cheng二声 li三声 jian四声 qiu一声 feng一声

欲作家书意万重。 yu四声zuo四声jia一声shu一声yi四声wan四声chong二声

复恐匆匆说不尽,fu四声kong三声chong一声chong一声shuo一声bu二声jin四声(这里解释下:不 bù 不只有一个读音四声bù,但是如果后面的字也是四声,需要变调,变成bú。 )

行人临发又开封。 xing二声ren二声lin二声fa一声you四声kai一声feng一声

拼音字母的音标达不错来了,就用汉字标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7.读唐诗三百首有感七百字左右

我想可以说每个人都读过《唐诗三百首》,相信大部分的人也都会背诵那么几首。因此,它让我们认识了不少的唐代诗人、他们的生活条件和他们内心的情感。

比如说,唐代大诗人李白,他被人们尊称为诗仙,写的《望庐山瀑布》,是多么的气势磅礴啊!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写的多么宏伟啊!骆宾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鹅》被人们口口相传,连牙牙学语的小娃娃都会吟诵呢!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诗人是杜甫。因为他的诗都是反应当时人民生活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所以他被人们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律诗在对仗、立意、声律、炼字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是我国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主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等等。《春望》这首诗是作者在安禄山起兵叛乱时,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属、长安沦陷。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八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自己的家小安顿在鹿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在途中被判军捉住,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思国家的痛苦心情。被安史叛军占领,劫掠的长安城,荒凉而凄惨。作者目睹眼前一片破败的景象,不禁为战乱频仍,国势艰危而忧虑,也为自己困居长安与家人离别而悲伤。竟至与看到春花也流泪,听到鸟鸣也惊心的地步。这首诗写的气度非凡,因而一千两百余年来该诗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哀。

望采纳

8.《回乡偶书》中,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拼音是什么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不是念‘cuī’么,教材上的注音怎么成了'shuāi'?”昨日,汉口的黄女士来电称,鄂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名句中“衰”的读音与以往不同,是否是印刷出现错误。

黄女士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前些天她随手翻看孩子语文教材时,惊讶地发现,课本对古诗《回乡偶书》中的名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注音为“shuāi”。黄女士疑窦顿生,随后她上网查询证实了“cuī”的读音,“难道是教材出错了”?

记者翻看了相关教材,证实了黄女士的说法。而网上对该字读音的标注为“cuī”,一些语文权威网站对“衰”的解释是:读cuī,疏落之意。

红钢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魏静告诉记者,自2003年使用鄂教版教材,“衰”字的读音就发生了变化,最初还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议,但在现代汉语中,“衰”就念“shuāi”,“cuī”是古代发音,目的是为了押韵。读音发生改变的还有唐代杜牧《山行》中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以往一般念“xia”,现在则念“xie”。

对此,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科的一名孙姓编辑解释,为在学生中倡导现代汉语读音,目前不管是人教版还是鄂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中的“衰”字和“斜”字都已由古音转化为现代读音,并非印刷错误。如果采用古音,可能会让小学生对这些字造成误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