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歧义"不适当地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这个句子有歧义, 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它的歧义: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承认句法构造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中严格按照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层次层层进行分析.每一层分析,都要明确说出这一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层次分析法"可以解决"句子成分分析法"所不能解决的因层次引起的歧义.如"不适当地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有歧义,通过层次分析,可以消除歧义. A,不适当/地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B,不/适当地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层次分出,句子的歧义就明显了。 2.哪里有关于歧义现象的文章左右逢源看歧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题型也日渐成熟,单纯考查语法的题型正在被淘汰,而词语使用方面的内容则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并且考题越出越细,考查面越来越广。 其中,大纲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部分中“歧义”一项一直是近些年考查的重点。通过对这类题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了一些近似于规律性的东西,现归纳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歧义”一词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歧义的发生有多种原因,这里我们姑且把它分成六类。 第一类,断句造成的歧义。 例(1) “歧义”绝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许多经典传说中获得佐证。 如一则古代小故事中这样讲道: “一位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不巧的是快要返家时天下起了大雨,眼看着无法回家,客人希望主人留自己住宿,于是就写了一行字来探问: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于是主人就故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这句话读成了: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心有灵犀的客人哈哈一笑,重新读道:下雨天(,)留客天(。) 留我不(?)留(。)” 释例:(1)这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三种断句法,就有三种合情合理的解释,正是一个“断句歧义”的经典案例。 例(2)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释例:(2)这句话有两种句内停顿,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妈妈难眠)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女儿难眠) 若想消除歧义,在口语表达时,就不要一气读完这个句子,应在斜线处略作停顿;书面表达时,则必须在斜线处加上逗号,以明确语意,消除歧义。 第二类,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例(1) 鸡吃了吗? 例(2) 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例(3) 走进屋里,只见主人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释例:(1)中的“吃”是一个主动与被动合一的词。 因此,句中的主语“鸡” 既可以是动作的发出者(即“鸡吃(饲料)了吗?”),又可以是动作的被动承受者(即“(你们把)鸡吃了吗?”)。 (2)中的“保管”有两种意义,一是“保证”,一是“保存和管理”。 因此,句意可以是“这批种子保证没问题”,也可以是“这批种子保存和管理没问题”。 (3)“一边”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只有一边”(左边或右边),一个是“两边”。 对于在做此类题目过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必须多加注意,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这类因词义而起的歧义。 第三类,一词多性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语法也极为复杂。许多词的词性都并非单纯的一种,这种一个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是歧义发生的潜在因素。 例(1) 一道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的:“铁锤锤碗锤不碎,这是为什么?”它的答案是:“因为铁锤比碗结实,所以铁锤锤碗锤(子)不碎。” 例(2) 这车没有锁。 例(3) 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释例:(1)这道题的题眼正是“锤”字的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2)“锁”字有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3)这道题的题眼在于“和”字的两种词性,即介词与连词。 是介词,则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和“同学们”;是连词,那么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自己。 这一类的词还有许多,如“钉”、“扣”、“盖”(都兼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跟”“同”“与”(都兼有连词和介词词性)。 做练习时碰到这类词语应该提高警惕。 第四类,多个修饰语造成的歧义。 句子中的修饰语超过一个就可能引起句子歧义。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因为多个定语既可以存在修饰关系,又可以“多对一”地同时修饰一个中心词。 例(1)几个学校的老师出席了这次大会。 例(2)在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例(3)几个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释例:(1)中,“几个学校的老师”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学校的几个老师”,又可以理解为“‘几个学校的’老师”。 (2)中“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既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国民党,又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旧中国。因此两个句子都是歧义句。 (3)中“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虽然也有多个修饰语,但如解释成“‘政协委员的已故妻子’参加活动”显然是荒唐的,因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政协委员的遗孀’参加了活动”。因此,例(3)不能算是歧义句。 举此例的目的是提醒大家细心分辨,不能疏忽。 第五类,代词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适当运用可以避免上下句同一名词的反复出现,使语言表达精练。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称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1) 小明和小刚在学校图书馆相遇。他一看见他,马上把班级篮球对获胜的好消息告诉了他。 例(2) 哈尔滨在长春的北面,沈阳在长春的南面。这是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城市。 释例:(1)句中出现三个“他”,到底是谁告诉了谁,人称代词指代不明造成了歧义。 (2)句中前面出现了三个城市,后面的指示代词“这”是指哪一个,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六类,缺少。 3.关于歧义的句子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⑧你为什么打他?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2)造成歧义的原因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1) 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我们五人/一组。 (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三、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1)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2) 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 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例如: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四、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1)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2)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例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3) 多义词产生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例如,我要炒白菜。 (“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例如,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如:他的小说看不完。(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2) 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 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① 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 (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对大家的批评。(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 的 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② 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 (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 (A.主要的领导 和 记者;B.主要的 领导和记者)(3) 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 (A.爱护 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 军队——偏正结构)红烧牛肉(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6)“动词 名词(的) 名词”易造成歧义。(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 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六、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A.***同学;B.王玲的同学)例如: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3)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看到你那年才8岁。(A.我8岁;B.你8 岁)(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 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