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点点滴滴总关情为题写一篇作文点点滴滴总关情 题记:看惯了许多遥远的“大爱无疆”,有时却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真情。 那个雨天,戛然而止的退让 湿滑的道路,冰冷的雨珠,烟雾状的哈气和孤单的我填满了那个雨天。透心凉的雨珠像泪线一样滑进我温热的脖梗,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昏暗的天空更加使我不安与烦躁。 放学的时间,交通愈加繁忙,车辆川流不息,排成了长队。独自撑伞的我在路中央不知所措。雨很大,车速很快,无情转动的轮胎飞溅起的雨点打湿了我的裤子,也打湿了我的心。 这样等下去,不知要多久。我正想着,突然,一辆白色的车停在了我跟前。我显得有些惊讶,我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后面的车陆陆续续地停下来,不停地按着喇叭催促着。是啊,寒冷的雨天谁愿意在外停留呢?他微笑着,做出手势,示意我先过去,我匆忙跑过马路。他重新启动车子,渐渐走远了。仅一次的相遇,让我再也忘不掉那张真诚的笑脸和那个温暖人心的手势。 也正是那个雨天,陌生的温暖暖了我的心,也照耀了雨幕中的世界。 那次邂逅,默不作声地帮助 平凡的一天,一如既往的上学。早晨六点,我睁着惺忪的睡眼又准时出现在楼下。奇怪,怎么自行车推起来这么重,还有磨擦地面的声音,糟糕,车带没气了。家里没有打气筒,同学还在前面等我,我急得出了一头汗,我有些不知所措。这时,楼下出去遛弯的奶奶回来了,几乎每天都相遇,我却从没有和她打过招呼。看我十分着急的样子,她倒主动问起了我:“怎么了?”我支支吾吾:“没事,车带没气了。”“没关系,我们地下室有打气筒,我给你打吧!”话音未落,她已经跑进地下室,急匆匆地拿着打气筒上来了,她不容分说,弯下腰,帮我打了气。由于刚才的劳累,她半天才直起年迈的身子,看着她那沧桑的皱纹,我很心疼。“快走吧,别迟到了。”她甚至帮我打开了楼道门,然后默不作声地上楼了。 顿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意涌遍我的全身,那是一份至真至纯的情。 如果生活是一张白纸,那么情就是它绚丽的色彩。平凡又陌生的温暖,是这幅图画中最美丽的一笔勾勒。 2.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在许多人眼中,仿佛诗人总扮演着那风里来雨里去、多愁善感、醉生梦死的悲情角色。 所谓诗歌呢,便是充斥着枯枝烂藤、蔫花落叶的阴沉画卷,那诗画中的一草一木便也就成了诗人们笔下借以消遣的玩物了。于是有人云,中国诗人乃至文人是如此颓废,不少人也竟懵懵懂懂应声认可了。 于是在这一片草木葱茏的困惑中,有的人的思绪飘回了那文学流水的上源,渴望从那最初的一草一木中寻找到干涸土地急盼的希望之露。 中国早期的文学创作以诗为主,而诗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也正是从那时起那一草一木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早期的诗歌创作如同作画,最初的状物描写几乎是单纯的为了写景,为后来的爱恨情愁布上一个舞台。如《关睢》中道:“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寥寥洒落的八个字,便勾勒出一幅生机迷人的画面,在这河洲中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便如那脉脉的流水般自然流淌开去。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换言之,早期的诗歌并不十分强调景的作用,而更欣赏的是它的核心是否“尽善尽美”,也正合了孔子那句“思无邪”。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从那时起,景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已与文学的舞台无法分割了。 溯游而下,流水由蒹葭苍苍的水源头奔入了树木丛生的高山峡谷。于是便有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高歌,生发出那“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以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人生思虑。 王国维先生有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我们便是看得分明了。 景已不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它变得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己的一段岁月沧桑。情与景的携手,正如一位情感细腻的画家深情而迷醉地凝视笔下的山川湖海一般,使人不由地动容。 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一种心心相映、日月同辉的感觉。这一草一木已不再是多余的点缀。 再往下奔流便到了广阔的平原,这时古典诗词已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由于气候的变化,在流水周围也生发出更多新林木新花草。 大量的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词曲,宛若薄雾霓霞一般,使文学的星空愈加迷人灿烂。诗人们已很习以为常地以写景来表现意境,这无疑是创作上的一个奇异亮点。 情寓景,景生情,情景交融出奇境。有了一草一树的深情刻画,又有了风雨生纱的柔情拂笼,人在其间,能不有所感怀,能不同样深品那美景奇境的创造者心间的呼声吗?此时,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最后,思绪的航船渐渐驶回了出神的人们身边。这个时代,已不再只是诗,或词曲的天地,在新文化的大潮涨退中,沙滩上留下了文学之海赠予人们的无数珍宝,文学也真正成熟了。 但那一草一木的影子也如那清澄的海风般散落在漫山遍野。有人说它不该如此虚浮,像原始森林般扒在文学的前线;也有人说它们让我们觉得生活在仙境,如此的美妙。 但无论孰是孰非,我们始终得肯定一点。这一点就让带着无尽的疲劳却又收获了无限喜悦的海员,让这从海上归来的他来告诉我们吧:啊,多美好,那朦胧中的一片绿便是我的家吧。 3.一草一木总关情 作文——题记 在许多人眼中,仿佛诗人总扮演着那风里来雨里去、多愁善感、醉生梦死的悲情角色。所谓诗歌呢,便是充斥着枯枝烂藤、蔫花落叶的阴沉画卷,那诗画中的一草一木便也就成了诗人们笔下借以消遣的玩物了。于是有人云,中国诗人乃至文人是如此颓废,不少人也竟懵懵懂懂应声认可了。于是在这一片草木葱茏的困惑中,有的人的思绪飘回了那文学流水的上源,渴望从那最初的一草一木中寻找到干涸土地急盼的希望之露。 中国早期的文学创作以诗为主,而诗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也正是从那时起那一草一木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早期的诗歌创作如同作画,最初的状物描写几乎是单纯的为了写景,为后来的爱恨情愁布上一个舞台。如《关睢》中道:“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寥寥洒落的八个字,便勾勒出一幅生机迷人的画面,在这河洲中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便如那脉脉的流水般自然流淌开去。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换言之,早期的诗歌并不十分强调景的作用,而更欣赏的是它的核心是否“尽善尽美”,也正合了孔子那句“思无邪”。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从那时起,景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已与文学的舞台无法分割了。 溯游而下,流水由蒹葭苍苍的水源头奔入了树木丛生的高山峡谷。于是便有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高歌,生发出那“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以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人生思虑。王国维先生有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我们便是看得分明了。景已不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它变得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己的一段岁月沧桑。情与景的携手,正如一位情感细腻的画家深情而迷醉地凝视笔下的山川湖海一般,使人不由地动容。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一种心心相映、日月同辉的感觉。这一草一木已不再是多余的点缀。 再往下奔流便到了广阔的平原,这时古典诗词已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由于气候的变化,在流水周围也生发出更多新林木新花草。大量的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词曲,宛若薄雾霓霞一般,使文学的星空愈加迷人灿烂。诗人们已很习以为常地以写景来表现意境,这无疑是创作上的一个奇异亮点。情寓景,景生情,情景交融出奇境。有了一草一树的深情刻画,又有了风雨生纱的柔情拂笼,人在其间,能不有所感怀,能不同样深品那美景奇境的创造者心间的呼声吗?此时,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最后,思绪的航船渐渐驶回了出神的人们身边。这个时代,已不再只是诗,或词曲的天地,在新文化的大潮涨退中,沙滩上留下了文学之海赠予人们的无数珍宝,文学也真正成熟了。但那一草一木的影子也如那清澄的海风般散落在漫山遍野。有人说它不该如此虚浮,像原始森林般扒在文学的前线;也有人说它们让我们觉得生活在仙境,如此的美妙。但无论孰是孰非,我们始终得肯定一点。这一点就让带着无尽的疲劳却又收获了无限喜悦的海员,让这从海上归来的他来告诉我们吧: 啊,多美好,那朦胧中的一片绿便是我的家吧! 后记 写了这么多也不过就是讲了那七个字——“一草一木总关情”而已。写完后乍想,兴许将其改为“一草一木皆有情”会更能合了诗人、散文家们 4.谆谆师诲总关情作文800字,从前的回忆,永远留在那个千丝万缕的季节。 还记得,那是个夏季的夜,夜的好宁静,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出去散步,可是临时却都有了自己的事情,不能来了,“好吧,我自己散步”。作文 一个人默默地走在马路上,听着歌曲,歌词触动了我的心, 原来,现在的我们还拥有者残留的记忆,温暖的回忆。作文 突然觉得心好冷,很想哭,只是因为你离开我了吗?我们曾经在一起的快乐,转眼消失不见。在我迷茫时,给我希望的你,在我无助时,给我鼓励的你,在我伤心时,给我安慰的你,在我寂寞时,陪我玩一些无聊游戏的你。 岁月如画,串联成一幕幕剪影,属于我们的回忆已被剪影模糊。 路,已走到了尽头。 转身,发现,在不远处的你,送我一抹微笑。 一如当初,你的笑容如同被撕开的阳光,大片地撒入我心底,溢满着温暖的气息,逐渐将我包围,丝丝寒意,从空气间被挤出来了,刺入我的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连泪水都冰冻了, 那一抹微笑,甜甜的,却又流露出不尽的伤感。 那一抹微笑,是你送我的最宝贵的礼物。 我并不惧怕伤痕,我真正害怕的是离别。 就让那一抹微笑,流入我心底,将它化为永恒的记忆,我相信,那一抹微笑,会带着我通向光明,相信自己,幸福,成功,他就在不远的前方守候。 5.一点一滴总关情作文八百字如果世界上没有了亲情,就好比在漆黑的道路上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亲情,就好比在八月十五的夜空中寻找不到温馨的圆月。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亲情,就好比在春天里失去了春雨来滋润万物。 严冬里的温暖 一个冬天的深夜,夜深人静,四周围一片寂静。我躺在床上温暖的厚厚的被子盖在我身上。朦胧中我慢慢地睁开眼睛。我发现房间里的灯还亮着。我望着窗外被寒风吹着的树枝心想这么晚了“妈妈怎么还不睡呢?”我披上大衣来到妈妈的床前关切地问:“妈妈您怎么还不睡呢?”妈妈听见了慢慢地抬起头望着我说:“天气预报说明天要下降到两三度了,我担心你的手冻着了,给你做一双手套罢了。”我摇了摇头说:“妈妈,我不冷的您劳累地工作了一天,也该早点休息了。”妈妈温柔的手摸了摸我的小脑袋摇了摇手说:“明天你的小手冻僵了,又怎么能把字写好呢?作业做不好会影响成绩的。你还是别管我快去睡觉!”我无可奈何地只好再次躺在温暖的床上,可是我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总是浮现起妈妈又红又肿满布血丝的眼睛。妈妈您多好啊!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事。 迷糊中的温暖 记得那是在一个深秋下午,放学的时候,天正下起大雨,我冒着大雨走回家在路上我总觉得头重脚轻,到家就倒在床上。傍晚妈妈下班回来,见我躺在床上,走了过来摸了摸我的头,我想一定很烫手。妈妈看着我痛苦的神情,便望了望窗外的大雨忙忙地披上雨衣抱起我就向医院走去。雨越下越大,无情的雨水不停地袭下来,妈妈怕我被雨淋着把雨衣的大半都盖在我的身上。不知道为什么医院本来离我们家很近,但现在却好像很远似的。妈妈被雨水淋着了,但她给我办住院手续。医生给我打了针,服过了我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我醒来了看见妈妈扒在我的身旁睡着了,我默默地想到小时候爸爸教我的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心灵感触 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十五岁了,但每次看到珍藏着的小手套心中总要浮现出当时感人的画面。然而,我要怎样报答母亲呢?我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将越来越浓! 【1】 【2】 6.唐诗宋词中的爱国情怀(作文600字以上)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 ,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7.话题作文“一草一木总关情”世界上最不起眼的也许就是那一棵棵任人踩踏的小草,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看过小草求生的欲望。大雨淋漓时万物都弯腰低头似乎是被大风大雨所震撼,而小草没有屈腰低头,它们向万物展示活就要活出生命的韧度的信念,真如它们所为,它们成功的完成誓言。有随风拔根的大树,但没有随风而逝的小草,因为它的心早已交给了大地。它们完成了对命运抗击的最好诠释。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秋风洒落叶,随着那一次又一次的呼唤,最后一片叶子以飞离枝头,也许你看到只有落叶纷飞的凄凉,但岂知落叶真正的归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不是对命运的屈服,它们落下后,是为树提供了养分,为下一代能更好的生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所展示的不仅是秋的衰飒,细微深处你会发现它们是生命宽度最好的诠释,生要为树提供养料,死要护根到成灰烬。 青青的竹子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你我看见的又是什么?只有竹子吗?砍过竹子的人都会发现竹子是空的,于是有了虚怀若谷的赞誉,但又有几人发现那一节节的竹子真正的意义。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它是在向世界宣誓:有一种草木,致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这是对生命力度的最好诠释,生要虚怀若谷,死要坚守节操,这才是生之大义,死之大气也。 一草,一叶,一树,虽只有短暂一生,但着实令人感叹,令人敬畏,令人引以为鉴。也许真如所言,一草一木总关情,细微深处有真谛。 一草一木,细细品味,那里面蕴藏着生命的真谛。 8.以“感悟宋词”为题目的作文“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苏轼二十一岁时便高中进士,深受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以才高明显一时轰动文坛,然而,“古之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苏轼因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变法措施政见不合而受排挤,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之后又被贬黄州,特别是晚年连遭贬黜,历经了人世的坎坷和世态的炎凉。 然而,无论是被贬荒野还是遭遇流放,他都有着神仙般随缘达观,无往不适的秉性和率真自然,旷达超脱的胸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人世的坎坷道路中,他不畏“穿林打叶声”,面对“卒然临之”的宠辱和去留不惊不怒,他手执竹杖,脚穿茫鞋,“轻胜于马”的吟啸徐行,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着独特的生命意识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仕途失意时,苏轼也曾嗜酒,但他的醉酒不似阮籍和刘伶般的“以酒为生”,也不像李白醉后那般的“借酒浇愁”,他以酒养性,以酒养情,以酒养趣,醉也醉得诗意盎然,醉也醉得诗情画意,“俯而听泉,仰而望山”,他醉的“旷然天真”,醉的憨厚可爱,醉的恰似一个老顽童。 苏轼深谙儒、佛、道之精髓,汲取各方之所长,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既怀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志,又兼顾了佛家的宠辱皆忘,波澜不惊的胸怀,更修道家的养身之术,正因如此,他的文艺观便刻上了浓重而深刻的儒、道、佛色彩,再加上他文学和艺术天生的禀赋,无论是文学创作抑或是书法创作都达到了融汇贯通,自主创新,行云流水的境界。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 苏轼的文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简洁而不乏深度,短小而文采飞扬,“止于达意”而意境深远,他曾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也”。他的文章不遵循形式的限制和所谓的艺术法则,波澜起伏,自然流畅,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既守法度,又出新意;既风格豪放,又寓以妙理。 如他自己在《为答谢民师书》一文中所说:“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苏轼对待文学的一种态度和主张,其实也是他对文章的一种自我评价。 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歌直指盛唐,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上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名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曾师受其门下,是为“苏门四学士”。 此外,苏轼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他是两宋第一位大书法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汲人之长处,尽取其精华,独标风韵,自成一家,其书筋骨分明,丰腴跌宕,豪放洒脱,看其字如见其人,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苏轼也有着很高的造诣,苏轼擅长画竹,以墨竹开创了南画派文人画的先河,“胸有成竹”的典故就源于苏轼。 苏轼不但是个旷古奇才,也是一个极重感情的好男人,堪称男人中的极品和典范。 苏轼不像柳永,不像李煜,更不像杜牧,在他的文章里,我们看不到“十年一觉扬州梦,羸得青楼薄幸名”这样轻浮的诗句,我们看到的只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深情,昔日的那首《江城子》,那段和亡妻王弗缠绵悱恻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不知俘获了多少名媛淑女的芳心;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痴情女子誓此生非苏郎不嫁。 苏轼是一颗极其璀璨耀眼的星辰,他揽人间万千才情于一身,焕发着万世的华彩,创造了一个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神话,时至今日,当我捧着他的诗句,沉浸在其中时,我不得不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和崇拜的眼神对他产生了无比的敬畏。 读着他的诗句,冥冥中,我彷佛越过了千年的距离,回到了那个朝代:在清幽的西子湖畔,在宏伟的苏堤之上,我看到了那位盖世奇才,他宽衣长袖,手执竹仗,林立在湖边,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时,“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