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词与现代诗的异同及联系楼主你好智者团队为你解答:古诗除了绝句和律诗(即近体诗)外,还有古体诗、词、曲等等,这些都是文人诗,除此之外,还有民谣,那就又另当别论了。 古体诗很灵活,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和现代诗差不多。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随意而行,长短不拘、韵脚不拘、平仄不拘。 近体诗限制比较多,主要是在平仄、韵脚和对仗上进行限制。但也有变通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拗句和拗救,并不是完全限制死。 词的限制就严格多了,所谓“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但那些大家往往不拘格律,随手写来,这样就出现了很“变体”、“又一体”,使得同一词牌有许多种不同格律。 偶对曲没有什么了解,说不大清楚,貌似曲不但分平仄,还分阴阳,限制比词更严格,但曲的衬字的使用却很灵活。 希望楼主喜欢我的答案。! 2.唐诗和宋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和宋词还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很大的鸿沟。 仔细比较,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宋词的词人们则反复呻吟着相同的主题和情调,都是些什么歌妓、庭院、宵会,宋词太和生活靠近,而生活的太多杂碎之事是不容易入诗的。宋词首先是用来唱的,它不需要象诗歌一样独立,它还需要曲子来补充。试想一下吧,在那些声色歌娱的酒楼里,诗歌能很好的产生吗。诗歌比起词来,更要求语言的消泯而不是张扬,诗歌除了绝句、律诗等固定样式外,诗歌字句可以无限延伸。长短句常常突现了语言,这不符合诗的原则。 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而隐藏在内容背后的,是两代文人不同的体验与追求。在唐朝,文人的心高傲而独立,归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更喜欢和大自然接近,对繁华的市井生活取轻视的态度。在宋朝,文人们大都过着官宦城市生活,并以市井情趣为乐,宋词的基本情调是描写市井生活的悲欢的。 唐宋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时代,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点。中国从宋代开始,商品经济有了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且唐代晚期,由于科举的实行,中国不再有贵族政治了。到了宋代科举影响已经加强,成为套在文人头上的一个枷锁。宋代朱熹极大的发展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从宋代开始,文人们好像要比以前入世得多了,拒绝生活的堕落的出世者们,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归隐了,他们向生活的不满作反抗,如李贽和曹雪芹,而这样的反抗又多少有些个人化色彩,孤独而绝望。在唐以及唐之前,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社会,而宋以及之后,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生活,对于社会的改造(不只是修补)则无动于衷了,即使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大多怀疑起它的可行性,曹雪芹的“无力可取补苍天”也是对人性多多少少持怀疑态度。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已经死亡了。苏东坡等唐以后的许多文人都多次的贬抑李白,显然不是针对他的文笔水平,而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 3.谁有唐诗宋词和现代诗的,,速度回,,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 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 缲丝忆君头绪多。 拨谷飞鸣奈妾何。 元曲: 蝶恋花 春里相思奈何天,花飞如雾,柳絮散如烟。 夏日相思日偏长,撩乱情愁似凄凉。 秋雨淋淋愁更添,叶落飘零,燕去塔独闲。 冬夜难眠晓难还,莫道千古情丝连? 宋词: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现代诗: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近代诗: 戴望舒 原名戴梦鸥,三十年代的“现代派”代表诗人。《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4.现代诗和诗歌有区别吗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一方面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 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 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5.古诗词与现代诗歌有何不同(求完整答案)现代白话诗歌教学主要是体会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而古代诗词教学首先要理解古代汉语的意思,要联系时代背景,必须把古诗词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作者的所处的情境下去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的意境。 现将具体区别分析如下: 1.蕴含的内容背景不一样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诗三百”,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诗歌创作不绝如缕。人们忘情于优美的诗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遁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感世遣怀,哀伤民生之音。 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辞藻耐人寻味。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6.小令,诗,词,及现代诗歌,歌词这些有着什么联系和区别诗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rl],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二)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 7.现代诗和古诗有什么不同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古 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古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宋词元曲,现代诗则主要指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诗。古诗和现代诗的时间划分以五四运动为界。 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古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现代诗则是用白话文写成的。 而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字数的齐整和平仄押韵。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