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代小令四首理解性默写一、知识解读1、字飞鸿(hóng) 枯藤(kū) 天涯(yá)思量(liang) 宫阙(què)峰峦(luán) 波涛(bō) 潼关(tóng) 踟蹰(chí chú)经行(xíng)2、词飞鸿:飞雁昏鸦:黄昏时的乌鸦表里:内外山河:河,指黄河二、内容理解《天净沙 秋》1、作者:白朴(1226-约1306),字仁甫,原籍山西河曲,后移居河北正定,元朝戏曲家。 著有《梧桐雨》等杂剧。2、背景:《天净沙 秋》,白朴散曲常用本色的、直抒胸臆的写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却用一些文采斐然的曲子咏物写景,追求含蓄的意境。 3、写作特色《天净沙 秋》这首小令的突出特点是意象的构成和语言的运用。前三句描写了“落日残霞”下的孤村、轻烟、老树、寒鸦,天空中飞翔的“一点飞鸿”,景色比较暗淡。 后两句描写青山绿水、黄花白草,景色比较明朗。秋景中没有人,只有一种动态生物“飞鸿”,基本上是静景。 《天净沙 秋思》1、作者:马致远(约1250-约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朝戏曲家。他的散曲豪放洒脱,语言清俊,意境深,韵味足,对散曲由俗到雅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著有演绎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等杂剧。 2、背景解说:《天净沙 秋思》,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同一景物有迥乎不同的反映。 志得意满的人即使看见萧条秋景,内心里仍然充满春天的阳光。所以要写好秋思,还得选好抒情主人公。 这个小令就选择了秋思满腹的主人公――流落“天涯”的“断肠人”。3、写作特色:《天净沙 秋思》中写的是秋景中的人,突现一个“思”字。 前三句写景。首句写“枯藤老树昏鸦”,第二句写“小桥流水人家”,色调明朗;第三句是“古道西风瘦马”,色调暗淡;形成明暗对照。 后两句写人,写夕阳映照下,在天涯孤岛上赶路的断肠人,色调更暗淡。《四块玉 闲适》1、作者:关汉卿(约1240-约131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朝戏曲家。 他的散曲最能表现曲的本色与精神。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全剧十三种。他的戏剧创作比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还早三百多年。 2、背景解说:关汉卿《四块玉 闲适》,在元代,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元代法律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之争,汉人误还报。” (《元史 刑法志四 斗殴》)汉人受到歧视,受到压迫,无理可争。这是作者创作这首小令的社会背景。 3、语句理解: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陶渊明弃官归田,谢安据召高卧,洁身自保,高风亮节。 作者用典,也就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自己“世态人情”都经历,一个“多”更表明饱经沧桑,洞察世俗。 4、思想内容:《四块玉 闲适》,小令写的贤愚是非颠倒,也有自嘲、超脱的情味。5、写作特色:《四块玉 闲适》突出特色是本色的语言运用,本色的语言是从人民群众的活生生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自然、真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力。 《山坡羊 潼关怀古》1、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朝戏曲家。他经过三十年宦海沉浮,洞悉了仕途的险恶,赋闲八年之后,又被起用。 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和《云庄类稿》。2、背景介绍: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 《元史 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山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而死。”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 之时写的这首小令。3、思想内容:《山坡羊 潼关怀古》小令可分三层,一层写景,一层伤感,一层揭示事理。 这首小令视野深远,诗意深刻,感情深沉。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 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4、语句理解:5、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泛指潼关以西故都,下文举“秦汉”,即指西周、秦汉到隋、唐各个王朝的故都。 “意踟蹰”,心潮起伏,沉思,引出“伤心”一词领其下两句,秦汉诸王朝的人经过、行走的地方,即在“望西都”的路上,王朝宫阙千万间都已成了一片遗墟。“伤心”一词用得精巧,给整首小令着上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2.《无题》①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东风无力百花残.②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爱情坚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见欢》用巧妙地比喻写"愁”:翦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中描写早春春草初出,若隐若现的美景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②作者发表看法,表达盛夏比不上早春景色的观点的句子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苏幕遮》①描写登高所见秋景的语句是:碧云天,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语句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古诗理解性默写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9、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10、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2、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3.眼看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14.骊山四顾,阿房议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15、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你是初3的吧,西西我也是,只不过我们有些诗还没学到呢,也不知道答的对不对,反正都是我查书,一个字一个字打的(除和上面一样的),你就做个参考吧 我的QQ309427497 密码TKD 4.破阵子晏殊理解性默写急11月6日前告我燕子了来时新社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注释:①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②新社: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③巧笑:美好的笑赏析一: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气息.上阕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下阕写人物.“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阕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赏析二: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作者介绍: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