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杂诗》的赏析杂诗 【作者】王维 【朝代】唐 译文对照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注释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2.《杂诗》陶渊明这首诗的古诗诗意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陶渊明对待世俗和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起笔就以人生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读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心痛。然而,诗人陶渊明又不同于那些寻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尤其令后人感叹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结束之时,以经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时不我待,人当少时及时勉励自己,着实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如朋友触膝长谈,朴实无华,丰富的人生哲理却深深地蕴含于其中,催人奋发,令人省思。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杂诗三首(其三)唐闺怨(1分) 早日结束战争(收复龙城、作战凯旋)与家人团聚(大意相同即可)(1分)2。(1)借月抒怀(借景抒情)(1分)远隔千山万水的征夫和思妇,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互相思念。 (1分)(2)虚实结合(以虚衬实),(1分)既实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虚写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月下双照的景象,突出了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2分)1。 试题分析: 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闺怨……。 结合诗中的“少妇”“闺里”,并结合句意得知是表达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所以是闺怨诗。尾联根据句意和抓关键词“旗鼓”“取龙城”推知感情为早日结束战争,结合上文推知感情早日结束战争的原因是和家人团聚。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明确表现手法,颔联“月”的意象,很显然是借月抒情。 “可怜闺里月”是回忆的过去,是虚写。“长在汉家营”是现在,是实写。 可以确定手法为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种手法和作用:借景抒情(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营造怎样的意境,表达怎样的感情);虚实结合(哪里表现实虚,虚实结合描绘怎样的实的图景,使人联想怎样的虚的图景,突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词鉴赏】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 这里选的是第三首,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 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 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 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 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 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 “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不禁倍觉惆怅。 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 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 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 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 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 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 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1]。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杂诗三首(其三)唐20.闺怨(1分) 早日结束战争(收复龙城、作战凯旋)与家人团聚(大意相同即可)(1分)21.(1)借月抒怀(借景抒情)(1分)远隔千山万水的征夫和思妇,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互相思念。 (1分)(2)虚实结合(以虚衬实),(1分)既实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虚写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月下双照的景象,突出了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2分)【解析】20.试题分析: 题材,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闺怨……。结合诗中的“少妇”“闺里”,并结合句意得知是表达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所以是闺怨诗。 尾联根据句意和抓关键词“旗鼓”“取龙城”推知感情为早日结束战争,结合上文推知感情早日结束战争的原因是和家人团聚。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试题分析:明确表现手法,颔联“月”的意象,很显然是借月抒情。 “可怜闺里月”是回忆的过去,是虚写。“长在汉家营”是现在,是实写。 可以确定手法为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种手法和作用:借景抒情(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营造怎样的意境,表达怎样的感情);虚实结合(哪里表现实虚,虚实结合描绘怎样的实的图景,使人联想怎样的虚的图景,突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词鉴赏】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 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 这里选的是第三首,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 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 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 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 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 “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不禁倍觉惆怅。 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 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 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 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 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 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 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