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纤夫的历史古代水路交通,依靠木船。 在流急或滩浅的江河中逆水行舟,出现过匍伏两岸、拉纤助船行进的劳动人民。从事这种艰辛工作的人,后世称“纤夫”,宋代则唤做“纤户”。 徐州境内的吕梁、百步两洪,“湍浅险恶,多坏舟楫”,拉纤劳动倍外辛苦,所索报酬自然也会提高。然而,在封建史家的笔下,却把他们和牛、驴相提并论,且作为勒索行人的地头蛇 四川、湖南、福建、贵州、江西、山西等省,历史上都有过“纤夫”。 因为是低贱的小民,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自然不会引起注目,并付诸记载。但宋代以后,在一些优秀古近体诗中,对“纤夫”的情况,却也不乏反映。 元末明初,广东顺德诗人孙蕡,一次因公到四川。在奉节和巫山两县间的瞿塘峡中赶路,逆江上行。 他置身于风高浪大之中,吟出了著名的七言古诗《下瞿塘》。诗中提到数以十计的“纤夫”,拉着长长的纤绳,爬上山崖,夹岸行进:“争牵百丈上岩谷,两旁捷走如猿猱”。 尽管诗人只是浮光掠影地白描出拉纤的情景,但“纤夫”们爬高上低,负重而行的辛苦,不难想见。 清康熙后期的诗人王汝骧,也写过四川三峡之一的黄牛峡的“纤夫”。 他说,三峡是天下的奇观,“‘黄牛’险尤绝”。在奔腾的江水中,木船由山岩裂隙间经过,涛声如雷,触到礁石,不断激起雪般的浪花。 “纤夫”们像蚂蚁般行进,手稍松弛,船就倒退,船尾篙师手中的长篙,多次折断。惊险情景,使他感到,自己入川做官(按王氏为四川通江知县),真是“轻身计何拙!” 乾隆时期的盛锦,有三首描写四川“纤夫”的名作。 《十二碚》描述木船将到瞿塘峡时,“纤夫”手拉长绳,登上险峻的山间,奋力前进;《空舲峡》说,江岸的山直插天际,江中大风激起巨浪,声音有如万马奔腾。“纤夫”们吃力地拉船,走十步就要退九步。 稍一不慎,船就有触礁沉没的危险;《过滩》则说,“纤夫”们在山间挽纤而行,船上敲锣鸣鼓,为他们“加油”鼓气。可是,逆流冲力太大,得花很大力气,方能向前走出一步。 “纤夫”们挣命地攀爬山崖,弯腰拉纤,头上的破帽,脚上的鞋子常常掉落在地上。他们的妻儿也来帮着拉船。 如果纤绳中有一根突然折断,全体都会失手。拉不住船,船向后退,往往触礁翻沉。 在这样险象丛生的情况下,诗人叹息说:“寄语名利徒,勿作远行客!” “纤夫”最初是以“个体劳动者”的面貌出现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它曾成为劳动人民被迫承担的一项沉重力役。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写有一首《牵船夫行》的乐府诗。 记述了江西赣江十八滩沿岸“纤夫”的悲惨境遇。由于“北来铁骑”(指清军入关后南进)乘船进军,命令沿岸各县征派民夫充当“纤夫”拉船。 万安、赣县等知县不敢因循,立即拉来大量民夫,拘禁在江畔古庙中,等待大军前来。他们赤着双足,穿着短衣,自带冷饭,和着江水吞食。 挽纤行进的时候,还常被认为偷懒遭到责打。有人累得倒毙江边,同伴们都不敢哭泣。 施氏最后不胜感慨地叹息道:“自从伏波下南粤,蛮江多少人流血。绳牵不断肠断绝,流水无情亦无呜咽!”他目睹清军征夫牵船、虐待劳动人民的种种惨状,不便抒发感想,于是把首先征调民夫从事拉船力役的行为,认做是东汉初期伏波将军马援、南下交趾平叛时开始的,借以对“牵船夫”们表露深厚的同情。 稍后些时的江南诗人汪受宏,在《九江滩》一诗中,描述了闽西“纤夫”的情况。在“险绝诸滩”的九龙滩,沈氏到达的上一天,七只船触礁.沉没了两只。 为保证安全,只得“长索条分”,由船工拉纤,夹岸而行,仅留下年老者操篙。在“一滩水悬一丈高,奔雷卷雪舂怒涛,舟尾向天舟倒立,还防巨石訇相遭”的险恶环境中,“号呼为应”,竭力前行。 乾隆年间的云南诗人张履程,写过一首《拉船夫》,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贵州镇远境内舞水上的“纤夫”情况。在两岸都是峰峦的崎岖山路上,船依大小而决定“纤夫”的人数。 他们目不敢旁视,身不能转动,双手触地,臀部朝天,“头先于足足不进,跋前踬后行迁延”。时值炎热的三伏天,累得挥汗如雨。 张氏最后百感交集地说,没有亲眼看到“纤夫”辛劳工作的情况,就不要无病呻吟,写作“行路难”之类的诗! 道光年间曾任山西朔平知府的陆应谷,也写有几首有关“纤夫”的诗。在湖南湘水中游,他写下《纤夫行》,反映“纤夫”既像爬沙的螃蟹,又像蹒跚行走的曳足兽,“牵缆上高滩,汗流滴地不能干。” 正是炎夏时节,船上的贵官手中挥动扇子,口内吃时鲜水果解渴,毫不怜惜“纤夫”的劳苦,还嫌船走得慢而诃斥“纤夫”们不出力! 陆应谷在山西桑干河,也接触到“纤夫”:农民被强征前往拉船,官府的虎狼吏逐户拉佚,“鸡飞上屋,犬吠出厨”,最后拉到了些未成人的少年和老人,前往服役。“北风吹面冻生粟,纤夫雨汗流至足,欲止不可惧鞭笞,欲上不能气喘促!”诗人最后愤怒地质问说:“吁嗟斯民皆赤子,疲劳如此官胡喜?” 以上介绍的都是行船时所用“纤夫”的情况,更奇特的是,某些官员坐轿子的时候,也别出心裁地用上了“纤夫!” 云南多山,官员们出行乘轿,轿子上山迟缓,于是想出了轿上系纤绳、役使。 2.纤夫的历史当年,河上百舸争流,煤、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全靠船只运进运出,纤夫在那时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屈着身子,背着僵绳,步态一瘸一拐的往前迈。有许多纤夫拉纤的时候是不穿衣服的,暮春、夏季、初秋等温暖的时节多是光着身子,即使面对大姑娘也是泰然自若。 纤夫拉纤为什么不穿衣服?纤夫多是家境贫寒之士,如穿着衣服,汗浸盐汲加上纤索的磨损,衣服能管几天?拉纤时要频繁下水,在时间上容不得宽衣解带。最重 要的是防病,如果穿着衣服,一会儿岸上,一会儿水里,衣服在身上干了湿,湿了干,不仅不方便,而且容易得风湿、关节炎之类的病,所以不如不穿衣服。 纤夫除了拉纤之外,就是会喊一口沙哑的船工号子。号子有声无字,“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每当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全靠纤夫合力拉纤,号子声声,空谷回荡,别有一番情趣。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季节,船只一旦搁了浅,这时你看岸边一个个纤夫排列整齐地背着僵绳,发出惊天动地的吆喝……那河风裹着冰雪阵阵狂舞,其境况是常人难以相象的,而纤夫则处之泰然,习以为常。 3.这首诗突出一个“苦”字,诗人从多方面写出纤夫“苦”的原因水夫谣 【年代】:唐 【作者】:王建——《水夫谣》 【内容】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赏析】: 本篇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一个纤夫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水上服役不堪忍受的痛苦,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写得很有层次。 “苦哉生长当驿边”,诗一开始就用“苦哉”二字领起全篇,定下了全诗感情的基调。水夫脱口发出这一声嗟叹,说明他内心的悲苦是难以抑制的。这强烈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官家使我牵驿船”,点出了使水夫痛苦的原因。古代官设的交通驿站有水陆两种,住在水边,要为水驿牵船服役。“官家使我”说明水夫拖船是被迫的。这两句是总叙生长水边为驿站服役的痛苦心情。紧接着,诗人从“辛苦日多乐日少”至“齐声腾踏牵船歌”,用一大段文字,让水夫具体述说他牵船生活的痛苦。“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较前描写进了一步,用了一个比喻。把人比作海鸟,说纤夫的生活象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过着完全非人的生活。然后诗人用细腻的笔墨,具体描写纤夫从日到夜、又由夜到明的牵船生活。先写白天牵船的艰难。前一句,顶风一层,逆水一层,船重一层,备述行船条件的困难;行船如此难,而前面的驿站是那样的遥远,水波茫茫无边无际,纤夫的苦难日子似乎走不到尽头。后写黑夜牵船的痛苦。诗人写一个雨雪交加的寒夜,纤夫们披着短蓑,纤绳磨破了胸口,冻裂了双脚,一切痛苦,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一夜挣扎,没有丝毫报酬,而是“到明辛苦无处说”,在凶残的官家面前,纤夫能够说什么呢?只好把满腔愤懑积郁在心里,“齐声腾踏牵船歌”,用歌声发泄内心的怨愤不平,用歌声协调彼此的动作,在困乏疲惫之中,他们又举步向前了。 那么纤夫们为什么不逃离这苦难的深渊呢?“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可故乡却又舍不得离开。即使逃离水乡,他们的处境也不会好。“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田家行》)没有了水上徭役,还会有陆上的徭役和租赋,田家遭受着官府同样的剥削和压迫。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下,纤夫只得把改变困境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幻想中:“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水变平田当然不现实,这样,他们的痛苦实际上就是无法解除的。 诗对纤夫的心理描写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到愤恨,又到无可奈何,把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配合水夫思想感情的变化,诗歌不断变换韵脚,使人觉得水夫倾诉的哀愁怨愤是如此之多。由于充分揭示人物心理,水夫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诗人写的是一个水夫的自述,反映的却是整个水乡人民的痛苦生活。诗歌的语言既具有民歌通俗流利的特点,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炼精警的特点,颇有特色。不用惊人之笔,不用华美之词,诗人从看似平淡的细细描绘中表现真情,捕捉诗情。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回味盈颊。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有关描写长江的诗歌长江颂 你从高原迈步 \ 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 带来雪山的灵气 \ 沐浴朝阳的春晖 滋润苍生的情怀 \ 贴近大地的畦田 托起纤夫的胆魄 \ 拽动起锚的哨声 一路穿行峡谷 \ 奔腾咆哮着 雄伟秀逸的三峡 \ 唱响了时代的赞歌 荡曲回肠的荆江 \ 奏起青春的旋律 云烟缭绕的神女峰 \ 眉宇勾起巫山那片云 一条扯不断的大动脉 \ 狂舞撒野 喧嚣生命的强悍 延伸着不息的中华魂 \ 抚慰风雨旅程的浪花 星罗棋布的湖泊 \ 纵横交错的河汉 濡养代代的炎黄子孙 \ 洗涤游子思乡的玉盘 稻米飘香的南国 \ 处处梭织五彩的斑斓 闪闪鳞光的渔网 \ 掬来锦绣的前程 千年不息的玉带 \ 唱响春潮的澎湃 万古亘变的酡颜 \ 与晚霞牵手共浴冰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