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寒食的唐诗怎么读

1.寒食 古诗作者的读音

作者是:“韩翃”读:【hán hóng】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2.寒食的作者是哪位,怎么读

1、《寒食》的作者:韩翃[hán hóng]

2、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3、《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4、原文: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3.古诗寒食的作者的读音

作者是:“韩翃”读:【hán hóng】 《寒食》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韩翃年轻时很有才华,很有名气。

侯希逸镇守青淄时,韩翃在他手下当从事。后来被罢官,在家闲居十年。

李勉去镇守夷门时,被启用为幕僚,当时韩翃已经到了晚年,和他一起任职的都是些年轻人,对他不了解,看不起他写的诗。 韩翃很不得意,多称病在家。

唯有一个职务不高的韦巡官,他也是一个知名人士,和韩翃相处的很好。一天半夜时,韦巡官扣门声很急,韩翃出来见他,他祝贺说:"你升任驾部郎中了,让你主持制诰(起于皇帝所下文告和命令)。

"韩翃很吃惊说:"不可能有这种事,一定是错了。"韦巡官坐下后说,皇帝的文告、命令,缺少起草的人,中书省两次提名,皇帝没批。

又请示,德宗批示:用韩翃。 当时还有一个同韩翃同名同姓的人,任江淮刺史。

又把他两人上报皇帝,皇帝批示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就用写这首诗的韩翃。韦巡官又祝贺说:"这不是你写的诗吗?"韩翃说是。

他才知道没有错。天亮时,李勉和同僚们都来祝贺。

这时正是唐德宗建中初年。

4.你是怎样理解寒食这篇唐诗

韩翃《寒食》诗的妙讽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这首《寒食》诗与一些同类话题的诗相比,一枝独秀,其音节之谐、意象之美、韵味之丰等艺术与思想方面特色,历来为后人称道。

韩翃是中唐时期诗人,字君平,生卒年不详。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宝应元年(762),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署为幕中从事、检校金部员外郎。

后归京闲居十年,又入汴宋节度使幕任职。建中元年(780),德宗以其有诗名,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成就突出,存诗较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高仲武评其诗:“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中兴间气集》)徐献忠:“君平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每一篇出,辄相传布,亦雅道之中兴也。”(《唐诗品》)然而,在韩翃的存诗中,《寒食》这首小小的绝句,其灿烂之光尤为夺目,诗人为之生色,“大历十才子”为之生色,唐代乃至中国诗歌为之生色。

《寒食》诗,按理解的深入,有三个境界:初读有味,再读生味,三读能玩味。初读有味单指诗的描写与叙述,花飞柳拂的皇城春天,烛明烟轻的宫廷生活,色彩明丽,动静和谐,寒食时节的醉人世界尽现眼前;再读生味则指这首诗引起人的思考:诗人难道只是要表现长安的明媚春光与宫廷生活吗?表现长安的风光与生活可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入手,诗人又为什么偏偏要抓住寒食这个时节突出宫廷生活来写呢?顺着这些问题思考,这首诗的思想便会闪出光芒,诗的韵味便会见得醇厚;三读玩味最终指品鉴这首诗深藏不露妙讽,这第三个境界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这首诗的讽刺意味要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要从介子推说起。《左传》与《史记》都对介子推有介绍,明代冯梦龙与蔡元放著《东周列国志》对介子推有更细致的描述。

介子推是东周时期晋国一臣,晋公子重耳在与兄弟争夺嗣位过程中出奔,介子推以重耳为贤,与赵衰、狐偃、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一行随从。过卫之境,重耳饥困难当,介子推自割大腿肉一块,做成肉汤献给重耳。

及重耳得秦穆公等相助将复国,渡河时教将随身携带的破旧用具一并丢弃,狐偃见重耳有喜新厌旧易忘患难之情,便以请去相要,介子推视狐偃言行,察其有邀功请赏贪图日后富贵之意,以之为羞,心存隐居之念。至重耳复国封侯行赏,跟随重耳历经十九年磨难的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背负老母悄然离去,隐于峰峦层叠的绵山之中,过着清苦的生活。

晋国安定,重耳想起介子推,命人寻绵山数日,介子推不出,有人焚林,意图逼出介子推,火息之后,介子推最终不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重耳以绵上为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时人缅怀介子推,因其死于火,每年至其遭火之日(清明前一日),门前插柳,不举火,吃冷食,这就是沿袭至今的寒食节。 可见,介子推是大忠大孝、不求闻达、高洁守志之士,寒食节的原本意义正在于寄托对介子推的追思,对他高洁品行的缅怀。

从介子推与重耳的特殊关系看,寒食节更有一层君王对患难与共的部下追思。寒食是一个特殊的怀人节日,借此节日可寄托对高洁之士的情思,诉诸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宋代诗人顾雍说:“人间佳节唯寒食。”用意应在于此。

以门前插柳,不举火,吃冷食这些特殊的形式,是要表达人们对高洁之士的敬重与怀念。因而,寒食时节气氛应是凝重的,情绪应是哀伤的。

以寒食为主题的诗多宜基于这样的表现,如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可韩翃这首《寒食》诗,表现寒食时节却是另一种情景,它的景象清新灵动,它的情感欢快自得,百姓、五侯、君王都沉醉在赏花看柳的旖旎春光中,而对高洁之士的哀思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对世情的讽刺。诗的描写由远而近,由泛指而具体,从皇城写到御花园,从御花园写到汉宫,目光聚焦在君王之上,讽刺矛头隐隐向君王而来。

诗人笔下的寒食节里,人们没有任何禁忌,皇宫里尤为突出。见不到宫人在门前插柳,见到的是御柳飘拂,见不到不举火,吃冷食的情景,见到的是烛明烟轻。

“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语意自然,一“传”字,生动地表现出蜡烛相继点明,烛光辉煌的汉宫夜晚,你可以想见到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醉人的汉宫。夺取天下的君王只顾着自己的享受,弃置了寒食节的禁忌,弃置了寒食节的特殊意义,也就是说,他们早把当年患难与共的谋臣策士以死相助的猛将精兵忘得干干净净。

诗句以汉宫说事,使人想到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对原先生死与共的部下,不念旧情,不念旧功,稍有抵触,或杀或逐,“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尽写出刘邦对旧部的态度,他正是一个善于用人又忘恩负义的君王。至此,韩翃这首《寒食》诗对汉代君王的讽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