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红盖头的诗句

1.带有红字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恸哭六军具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圆圆曲》)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王维《莲花坞》)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花》)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孟宾于《公子行》)

2.带红的诗句要整首诗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3.含有红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4.与红有关的诗句

《叹花》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自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鹧鸪天》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休洗红》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南家桃》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南家桃树深红色,日照露光看不得。

树小花狂风易吹,一夜风吹满墙北。

离人自有经时别,眼前落花心叹息。

更待明年花满枝,一年迢递空相忆。

《春雨》

年代: 唐 作者: 吴融

霏霏漠漠暗和春,幂翠凝红色更新。

寒入腻裘浓晓睡,细随油壁静香尘。

连云似织休迷雁,带柳如啼好赠人。

别有空阶寂寥事,绿苔狼藉落花频。

《海棠花》

年代: 宋 作者: 刘兼

淡淡微红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

烟轻虢国颦歌黛,露重长门敛泪衿。

低傍绣帘人易折,密藏香蕊蝶难寻。

良宵更有多情处,月下芬芳伴醉吟。

《山路木芙蓉》

年代: 唐 作者: 崔橹

不向横塘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

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

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惜无才。

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

《临江仙 海棠》

年代: 元 作者: 刘秉忠

十日狂风才是定,满园桃李纷纷。黄蜂粉蝶莫生嗔。海棠贪睡著,留得一枝春。便是徐熙相对染,丹青不到天真。雨余红色愈精神。夜眠清早起,应有惜花人。

《春日小园杂赋》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久矣云霄铩羽翰,小园聊得赋春寒。

风生鸭绿纹如织,露染猩红色未乾。

不向山丘叹零落,且从儿女话团栾。

人言麦信春来好,汤饼今年虑已宽。

《李花》

年代: 宋 作者: 李复

桃花争红色空深,李花浅白开自好。

立日含青意涩缩,今晨碎玉乱高杪。

暖风借助开更多,余阴郁芘花还少。

天晴不愁不烂漫,后花开时先已老。

《绝句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张耒

翠润园林草木长,春归积雨满芳塘。

更无一点殷红色,叶底青梅已可尝。

5.关于歌词中有红盖头的歌曲

掀起你的盖头来

演唱:王洛宾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看你的眉毛

你的眉毛细又长呀

好像那树上的弯月亮

你的眉毛细又长呀

好像那树上的弯月亮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看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明又亮呀

好像那秋波一般样

你的眼睛明又亮呀

好像那秋波一般样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看你的脸儿

你的脸儿红又圆呀

好像那苹果到秋天

你的脸儿红又圆呀

好像那苹果到秋天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看着你的嘴

你的嘴儿红又小啊

好像那五月的新樱桃

你的嘴儿红又小啊

好像那五月的新樱桃

好多人都唱过 我这是其中一个

6.掀红盖头有什么说法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

你的脸儿红又圆,好像那苹果到 秋天……” 这是人生最美好的日子里最难忘的一瞬,新郎强按住狂跳的心,拿秤杆 的手止不住地颤抖着,终于挑起了那幅火焰般的红巾。也许婚前他们从未见 过面,也许已经共同走过了曲曲折折的爱之路,可此时,他们的心是一样地 溶化了: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红盖头下的这一位,可是我无数暗夜中魂 牵梦绕的新娘,是我人生旅途上长相厮守的女人啊!此情此景,大概曾经萦 绕着也将继续萦绕在许多人的心中。

而这一幕的难忘,也许正因有了那一方 红红的绸巾——盖头吧。 盖头又叫红罩、蒙头红子、羞巾、褡头袱等,是我国传统婚礼中常见的 仪式用品。

大多由一块红布做成,有的四角各缀一枚铜钱,亦有在上面绣上 麒麟送子或其他吉祥图案的。关于盖头的起源,唐代的杜佑在其《通典》中 解释:“自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乃以纱縠蒙女 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以成妇。

使六礼悉舍,合卺复乖。”从杜佑的 话来看,当时用纱縠为新娘蒙头还只是动乱年代中“急于嫁娶”的一种权宜 之计。

东汉以后连年的分裂动荡,给时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就连婚娶 的礼节也难周全,仓促间只能蒙面成嫁。 杜佑的解释当然是学者的解释,民间对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也有民间的 说法。

如陕西合阳一带就有这样一则传说:洪蒙时代,共工、颛顼相争,触 倒天柱不周山,引起洪水泛滥。地面上只剩下伏羲、女蜗兄妹二人,女娲为 了人类延续要求和哥哥成亲,哥哥不同意。

女娲就提出从山上滚下两扇磨, 磨若合到到一起,二人就结婚,伏羲同意了这个主意。 结果磨真的合到了一 起。

女娲毕竟是女孩,为使自己不太难为情,就摘来一片大树叶,盖在脸上, 完成了婚礼。后来为了纪念老祖先,人们就用一块布代替树叶遮住新娘激动 而又有些害羞的脸。

还有一则流传甚广的《周公与桃花女》传说,也对盖头 来历进行了解释:周公和桃花女原本是王母娘娘身边的金童玉女,因为在天 庭谈情说爱被王母娘娘贬下仙界。 二人自恃神通广大,结婚那天还要斗法为 乐。

周公摆下“劫门阵”,让黑煞神躲在门边,待桃花女出轿门时将她劫杀。 不料想,桃花女一出门,黑煞神就见她脚蹬黄云,身披火龙袍,头顶火龙罩。

他被面前的熊熊烈火照得头晕眼花,只好逃之夭夭。原来这是桃花女脚穿黄 鞋、身穿红衣、头顶红布的缘故。

打那以后,为了躲避邪祟,女孩子出嫁时 就仿效桃花女把一块红布顶在头上。民间传说对于盖头起源的解释当然不足 为凭,不过它却反映出在人们心目中,盖头有为新娘遮羞、避邪的作用。

其实早在使用盖头遮羞、避邪之前,婚礼中就有一种用品起着与盖头一 样的作用,这就是扇子。 新娘用团扇将自己的面部遮掩,直到一定的时机才 将其取下,这一取下的仪式叫做“却扇”。

却扇之俗在魏晋至隋唐时期曾经非 常流行,这一时期也留下了许多以之为题材的诗作,其中南朝周弘正的《看 新婚诗》尤为著名。诗云:“莫愁年十五,来聘子都家。

婿颜如美玉,妇色胜 桃花。 带啼疑暮雨,含笑似朝霞。

暂却轻纨扇,倾城判不赊。”不仅展示了一 对颜如玉色如花的新人形象,而且为我们解读当时的却扇习俗提供了重要资 料。

唐朝的却扇诗更多,这些却扇诗多创作于作者参加别人婚礼的场合,有 时大约也直接用于劝说新娘子放下手中的团扇,像黄滔的《去扇诗》就有明 显的劝说意味,所谓“城上风生蜡炬寒,锦帷开处露翔鸾。 已知秦女升仙态, 休把圆轻隔牡丹”。

后来,团扇就基本上被盖头取代,却扇仪式也相应地被挑 (揭)盖头仪式取代了。最迟在南宋时期,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已对挑盖 头仪式有明确的记载:“(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 机抒挑盖头,方露花容……”自此以后,盖头的大名就屡被提及,挑盖头仪 式也成为文学作品写及婚礼时难以阙如的一笔,比如《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中就有一段十分细致的描写:“宝玉见新人蒙着盖头,喜娘披着红扶着……宝 玉此时到底有些傻气,便走到新人跟前说道:‘妹妹身上好了?好些天不见 了,盖着这劳什子做什么!’欲待要揭去,反把贾母急出一身冷汗来。

宝玉转 念一想道:‘林妹妹是爱生气的,不可造次。’又歇了一歇,仍是按捺不住, 只得上前揭了。”

通过这一段描写,作者非常恰当地表达了贾宝玉当时的复杂 心理,也不由为宝玉对黛玉的一片细心真情而感动不已。 当然,挑盖头并不仅仅存留在文学作品中,更存留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新娘子在红巾被揭挑时菡萏出水般的羞怯与妩媚。 值得注意的是,挑盖头仪式是非常讲究的,谁来挑,用什么挑,何时挑, 挑时唱什么歌谣,挑了后放在哪里等等,不同的地方往往都有一定之规。

挑 盖头的人以新郎为多,但也不尽然,新郎的姐妹或婶母有时也会代劳。 哈萨 克族的揭盖头往往由一位擅长辞令的小伙负责,他手拿缠有彩绸的马鞭,来 到新娘前唱起揭盖头歌,并为新娘揭开盖头。

更有意思的是,这样令人羞答 答的事,某些地方竟让新娘的公公或叔公来完成。盖头挑下来后有的放在新 郎怀里,。

7.新娘为什么要蒙上红盖头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传,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 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

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