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 沉默,旁观 的诗词句《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清代:纳兰性德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寄行简》唐代:白居易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 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 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秋暮》唐代:贾岛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 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白须相并出,清泪两行分。 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年代:唐 作者: 元稹崎岖来掉荡,矫枉事沉默。 隐笑甚艰难,敛容还屴崱。《雨中花慢·林下山间》年代:元 作者: 姬翼林下山间,人市处处,天游在在玄虚。 更不许丝毫增损,具足无余。漆桶甘沉默音,戏场自作涂糊。 《次韵袁宪阅兵许浦》年代:宋 作者: 陈造光眹贵先识,沉默真小节。《写怀》年代:宋 作者: 释绍嵩养拙甘沉默,萧条古寺间。 中心无所愧,在世有余闲。《燕子楼》 张仲素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完整诗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出自诗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另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示例〗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3.形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有哪些1.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 从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可以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站在高处,从全局出发。 二、《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翻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四、《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 [释义]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2.[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什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解】: 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3. 各不同:各不相同。 4.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 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出处】:《东坡七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