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们觉得周啸天写的诗如何,有艺术价值吗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是撰稿人之一,王梵志的两首诗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等,都是周先生鉴赏的,实话实说,人家毕竟是专业的,鉴赏水平的确令人称道。不过从周先生的诗看,我明白了,会鉴赏的人不一定会写。周的所谓近体诗并不符合规则。近体诗,也叫格律诗,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对仗都很讲究,可周诗显然没有做到。比起周的所谓诗来,个人倒是更喜欢张宗昌的《大明湖 》: 大明湖 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至少张诗还能博人一笑。周还是安稳做研究比较好,写诗的话·····还是算了吧····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风掣红旗冻不翻 的赏析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在白雪的辉映下,那面静止的红旗多么瑰丽。 以纷纷下辕门的“暮雪”映衬冻不翻的“红旗”,以“动”衬“静”,以“白”衬“红”,表现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诗句奇特而壮美。风掣红旗冻不翻”,“掣”字说明风很大,好象在用力牵、用力拽红旗一样,—在这里,风被拟人化了。 但红旗已经被冰雪冻住了,不能再翻卷了。把雪之大、天气之寒冷,写得很形象、很生动。 可以从"红"体现白雪皑皑 可以从"不翻"体现寒冷.挚,牵拽。写辕门外送别的情景。 送行酒宴一直持续倒垂暮时分,出了辕门但见大雪纷飞。在这片银白世界中,一面鲜红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中军帐所在的标志,也是大唐边军屹立风雪边塞的标志。茫茫雪原之中一点红色,色彩调配得多么鲜明,这是多么奇异而美丽得画面。 北风劲吹,雪花之舞,一向迎风招展的红旗却硬硬的垂落着,不能翻动,旗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天气如此奇寒,一切都显示着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猿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用的挚,牵拽。“风掣红旗冻不翻”,“掣”字说明风很大,好象在用力牵、用力拽红旗一样,—在这里,风被拟人化了。但红旗已经被冰雪冻住了,不能再翻卷了。北风劲吹,一向迎风招展的红旗却硬硬的垂落着,不能翻动,可见旗上的冰凌之厚重,天气之奇寒。写得很形象、很生动。 当然,以上是因为你要答题,你得这么写。但以下选用的许隽超的观点(原文刊载于《文史知识》2004年第10期),是否有道理就看你自己判断了: 关于“风掣红旗冻不翻”七字,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道:“意谓红旗在冰雪中僵冻,遇风不易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中说:“因为下雪时间较久,辕门外的红旗已经僵硬得不能飘扬”。周啸天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的解释是:“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袁世硕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则进一步指出了红旗僵冻的原因:“谓红旗为雨雪所湿,冻结僵硬,风吹而不能飘扬”。其他选本和教材中对此句的解释,均不出以上范围。 “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风掣”二字正是“红旗冻不翻”的根本原因。“掣”的本义是牵曳、牵引,北风将红旗全部吹开并拉直,在强烈持久的风力的作用下,红旗在空中一动不动,仿佛被冻住了一样丝毫不翻卷。旗子是静止的,而风是流动的,极静中有极动,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