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 简述“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子”的情节此节解的是宝玉对“情”、“意”的理解,各人终有归属,不独是全以自己为念为思。且说宝玉成长的环境,衔玉而诞,为荣国府嫡孙,未来国公府的当家人。且深得宁荣二府最高掌权人老太太的深宠,相貌也是极好的,学识才名也远近遐迩。开了这么多主角光环,到那里都是别人围着他转,诸事也必以他为念。 且说宝玉在这些环境下成长切来,且身边尽是温香暖玉,女孩子都喜欢他、亲近他。近日也是无聊了,便看了两遍《牡丹亭》的曲子,奈不惬怀,于是想到梨香院里有个年龄最小的龄官。此中略作说明,为安排元妃省亲时听戏,贾府雇了个戏班子在梨香院,内有十二个小戏子丫头儿,龄官最幼。宝玉找着了龄官想要小丫头唱与他听,进来略挨近些(这原是宝玉的习惯,自幼在女孩子中长大,连女孩子嘴上的胭脂膏子也是常吃的,自然见了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就靠近),龄官却起身避之不及。然后央龄官唱给自己听,却是推说“前日娘娘传我唱,我还没唱呢”之云。宝玉闹了个老没脸出去,说与宝官听,宝官却说蔷二爷来了,让她唱必然唱的。宝玉便等到贾蔷进来,却不料想两人一味的拌嘴斗气,又想起前些日子“画蔷”的女孩子,原是龄官。此情此景,方悟“画蔷”深意,自己也站不住了,就抽身走了。两人竟没顾上宝玉,还是别人送出来的。 这里有很多细节连贯,贾蔷愿是拍马混到贾府当差,当然要讨好宝玉,此时心思机敏的蔷二爷居然这个都顾不到了,只顾讨女孩子欢心。关于龄官拒娘娘唱之说,之前元妃省亲时,龄官坚持唱自己喜欢的。为此元妃更喜欢她了,不仅未加责罚,还吩咐诸人不得难为她,还封赏了东西。所以也惯得性子更自我了,皇妃且不说什么,别人更不得教训她了。此节又有些引申遐想,龄官性子颇类黛玉,可见元妃更欣赏的是黛玉的真我。但是作为一个在皇宫生活了十数载人,她考虑贾府下一任女主人的时候更多的考量是谁更适合,而不能是从自己的喜好。此节可以参考台大欧丽娟先生的讲说。 且说宝玉灰心回去一发是引申领略了,和袭人说:“原以为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你们的眼泪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以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大致意思,非原文)。”又想到老爷先前训说自己“管窥蠡测”,竟都说对了,不由得更是灰心,此节乃化身化外之始也。 此前情节有叙及宝玉欲得“兼美”之心,宝姐姐的温柔端庄,林妹妹的才情灵秀,一发不肯舍弃。其实此种想法都很纯洁,因此时宝玉不过十二岁而已,男女之事尚且不通,只是觉得女子亲切可近,不似成年男子污浊。前者写到宝玉入住大观园得享一段悠哉生活,更写下几首四时即事诗。外间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公子做的,便处处传颂、抄录,写在扇头壁上,更有人来寻诗觅字,倩画求题的,不一而足。且大观园里同住者诸多毓秀才女,时时玩耍细说,生活之美一至于斯,从不曾得人冷落,今日经此一事方有一番领悟,也是成长中的一步吧。 最后补充下,如果想领略《红楼梦》中诸多情节,还需细细研读一番,泛泛而阅终是浅薄。另参考下脂砚斋的“脂评”,再详细看一遍几位红学大师的著述,当有连贯经略、系统成型的认识。此节关联诸多,无法一一详解,仅作简单解读,有兴趣还是要自己去慢慢品读一二了。 2.红楼梦 简述“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子”的情节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故事梗概: 贾母吩咐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以后贾政若唤宝玉以她的名义加以拒绝。 宝玉甘为诸丫环充役,骂宝钗入了“国贼禄鬼”之流;除“四书”外,别书皆毁,深敬黛玉。 薛姨妈赞袭人,王夫人说袭人比宝玉强十倍。 但不同意马上收做屋里人,“再过二三年再说”。 宝钗来到怡红院。 袭人正做鸳鸯戏莲花样的兜肚,袭人出去,宝钗坐在袭人的位子代做鸳鸯戏莲花兜肚。 宝玉于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后“怔了”。 凤姐叫袭人向王夫人叩头。宝玉喜不自禁。 袭人说从此后她便是王夫人的人了。宝玉受龄官冷落,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评析: 绣鸳鸯,是说袭人为宝玉制作肚兜时绣上面的鸳鸯,这肚兜是用来缚在小肚子上,以免睡觉时着凉。肚兜上不绣别的花鸟而绣鸳鸯,是有用意的。 袭人干这活的时间是在宝玉睡中觉时,地点当然是在怡红院内,位置是在宝玉对面。坐在床边为意中人干活,看着意中人的睡姿,闻着意中人的气息,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福啊。 袭人正干这活时,宝钗突然进来。聪明的袭人忙把这位置让给了她,让她享受这难能可贵的艳福。 回目说是在绛云轩,因绛云轩是宝玉原先住过的地方。梦兆,是说宝玉在梦中说“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要木石姻缘”,这梦话是一种预兆,暗示日后宝玉虽和宝钗成婚,但他却不爱宝钗。 当宝钗正陶醉在爱福中时,宝玉忽然说起了这样的梦话,一瓢冷水浇来,好悲哀啊。此刻,我有点同情宝钗。 识分定,就是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是有一定缘份的。贾宝玉是女性崇拜者,他泛爱各种女人,也征服了一大批女人,连最傲慢的妙玉也被他征服。 他认为所有女人都爱他,都能为他所征服,其实不然。他这次到梨香院来,遇到了演员龄官,他曾同情过,当然心里也爱过这位形貌像林黛玉的女戏子,他想征服她,他以为这位龄官也同样会钟情于他,其实不然。 龄官一心爱的是贾蔷,面对宝玉,她睬也不睬。宝玉在尴尬中才意识到人与人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爱情和友情,都是有一定缘份的。 这回好像写到宝玉捱打养伤期间,“每日甘心为众丫头充役”的话,这话真妙。唐伯虎是个骄傲的人,但在他所爱的女人面前,他也甘心为她充役。 呜呼,在爱情面前,人无尊严矣!有诗: 平生高傲不合群,不睬权势不敬神。若遇通灵维纳斯,甘拜裙下当仆人。 (夫子自道也夫?一笑。) 当然,甘心为众丫头充役,说明宝玉本性不改。 贾政的“棍棒出孝子”,从理论到实践彻底失败。读此,大有感慨: 为教儿子施淫威,贾政心比猛虎毒;谁知道高魔更高,棍棒越打越不服。 怡红养伤不思过,女儿国里当公仆;古来大男主仆礼,全遭不肖来颠覆。 贾政教儿枉费心,末世礼教难延续;奉劝世间为长者,教儿不能凭压服。 3.叶嘉莹诗词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8]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西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9]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先后在当时的北平佑贞女中、志成女中、华光女中任教。 1948年叶嘉莹南下到南京结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并在台湾生活了十八年,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极为艰辛的岁月。[8] 1954年,叶嘉莹到台北二女中任教,1950年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并先后受淡江文理学院、教育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和辅仁大学的聘请,教授诗选、文选、词选、曲选、杜甫诗等课程。[8] 1956年夏天,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举办文艺讲座,邀请叶嘉莹讲了几次五代和北宋的词,叶嘉莹遂由创作逐渐转至评赏。 1958年,叶嘉莹为《淡江学报》写了《温庭筠词概说》一文,评词态度渐渐由主观转入客观,不过叶嘉莹仍在后来评赏诗词时带有一种心灵与感情的感发之力量,并作为一种特色保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