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方山的诗句

1.描写清江方山的句子

有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她就是我们大溪有名的旅游胜地——方山风景区。那里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春天还是秋天,总是美不胜收。

晴天的方山,那山顶的天池让人惊叹不已。阳光下,天池犹如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池水碧绿碧绿的,像是被绿精灵的颜料盘染过似的。微风吹过,水面波光粼粼,仿佛哪位仙女在这里撒下一大把金子。沙沙沙,沙沙沙,小雨姑娘们在为方山举行音乐会啦!此时,蒙蒙的雾气笼罩着整个方山。天池泛起层层波纹,周围的花草树木都倒映在水中,隐隐约约,朦朦胧胧,显得特别宁静。

春天,鲜花盛开了。整个方山散发出阵阵清香,微风吹来,那香气直钻入你的鼻子,让你闻了还想闻。树木抽出了嫩芽,嫩嫩的,绿绿的,让你看了还想看。

秋天,树叶渐渐变黄了,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又像许多快乐的孩子投向妈妈的怀抱。枫叶却越来越红,远远望去,像一把把红色的大火把在燃烧。可是,还有一些四季常绿的树木还在为美丽的方山站岗。那红、黄、绿组合在一起,真像一幅美丽绝伦的画。

这就是方山,我家乡的方山!

2.关于山的诗句

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劳劳亭》

3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唐 李白《蜀道》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 李白《望天门山》

6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 李白《游金陵凤凰台》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 柳宗元《绝句》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望岳》

1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1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守枕上看潮头。——唐 白居易《忆江南》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17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昌龄《从军行》

1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唐——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 王维《山居秋暝》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 ·王维《汉江临眺》

2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22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南朝 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23岷山高已峻,燕水清切寒。——南朝 宋 吴迈远《棹歌行》

24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南朝 梁 吴均《伤友》

2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 梁 王籍《入若耶溪》

26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南朝 梁 伏挺《行舟值早雾》

27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南朝 陈 沈炯《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

28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南朝 陈 阴铿《晚出新亭》

29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南朝 陈 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30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北朝 刘昶《断句》

3.关于山的诗句

关于山的诗句如下: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劳劳亭》3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唐 李白《蜀道》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 李白《望天门山》6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 李白《游金陵凤凰台》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 柳宗元《绝句》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 杜甫《望岳》1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1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守枕上看潮头。--唐 白居易《忆江南》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17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昌龄《从军行》1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唐--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 王维《山居秋暝》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 ·王维《汉江临眺》2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22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南朝 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23岷山高已峻,燕水清切寒。

--南朝 宋 吴迈远《棹歌行》24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南朝 梁 吴均《伤友》2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 梁 王籍《入若耶溪》26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南朝 梁 伏挺《行舟值早雾》27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

--南朝 陈 沈炯《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28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南朝 陈 阴铿《晚出新亭》29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南朝 陈 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30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北朝 刘昶《断句》。

4.求方山子传句子解析,急

阳:通“佯”,假装

傥:通“倘”

一词多意: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闻:交往/出名;

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异: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使:假使/让,叫

文章分析:

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B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

重点句: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附《方山子传》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崇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带两支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在官场营谋任职,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5.【急求《方山子传》的字词句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方山子(11),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下(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宗:推崇,归附.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 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 .⑦ 使酒:酗酒任性.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佑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 傥:倘或.歧山:地名,指凤翔.11、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下,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12、岐下:地名,指凤翔.13、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14、屋:帽顶15、精悍:精明强干16、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17、等:等同,相类似18、阳狂:假装疯癫.阳,通“佯”,假装.。

6.描写秋天方山的作文

方山秋韵

湖北省宜昌 当阳市育溪镇中心小学六(三)班 姚博

别人喜欢方山的春天,我却更神往方山那迷人的秋景。

秋香阵阵惹人醉,我不由自主地来到了方山脚下,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轻风拂过,那稻子随风翩翩起舞,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成熟稻谷的香味,沁透我的心脾,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顺着山间泥路向山顶奔去,偶尔会有调皮的泥巴“亲吻”你的脚,还有小虫扶摸你的脸。我顾不了这些,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踏着杂草丛生的小路,奔向我的目的地——方山顶上。看着这小路,我不免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虽然不懂它的深刻含义,但我觉得用在这儿,还是很恰如其分的。

慢慢地,山回路转,渐入佳境。山路旁星星点点的小野花,让整个方山充满了生机。它虽没有春天百花争艳的妩媚,却更使人感到清秀高洁,让人赏心悦目。

登上山顶,秋风吹起我的衣衫,吹拂我的面颊。俯视山下,整个育溪尽收眼底。远处的楼房一幢连一幢,近处的池塘一口挨一口,白色的水鸟偶尔点一下水面,荡起一圈圈水纹,岸边垂柳依依,不时有垂钓者朗朗的笑声。啊!好一幅美丽的方山秋韵图呀。

不知不觉,夕阳的余辉让整个方山变成了金色。虽然游兴未尽,却不得不踏上回家的路,风儿轻轻地吹,树叶儿沙沙地响,眼前一只只蝴蝶飞舞着,好象与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依依惜别。

哦!方山似诗一般的韵味,如梦一般的恬美——我爱你,美丽的方山。

7.关于秦淮的诗句

1.《泊秦淮》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秦淮杂诗》清. 王士祯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3.《春恨》唐. 钱珝

负罪将军在北朝,秦淮芳草绿迢迢。

高台爱妾魂销尽,始得丘迟为一招。

4.《秦淮泛舟》唐. 王安石

强扶衰病衰淮舸,尚怯春风溯午潮。

花与新吾如有意,山於何处不相招。

5.《秦淮歌》清. 乾隆

祖龙东巡压王气,通淮凿断方山埭。

痴心虑后五百年,讵知亡秦在二世。

长源因此名秦淮,萦纡建业达水隈。

时塞时疏异沿革,秣陵终免淮为灾。

六朝往事难寻迹,王谢燕飞谁氏宅。

风流江令倦游归,惟见秦淮依旧碧。

杨吴窃据筑金陵,清波溶溶乃贯城。

十六红桥夹两岸,蜀娇越艳扬新声。

千金买笑轻一掷,缠头锦是寒女织。

会称盒子斗新奇,薛鸭袁羊饤珍食。

而今功令禁俳倡,歌楼舞馆都荒凉。

烟花丽景纵逊昔,瘅邪敦朴诚良方。

6.《怀金陵三首》松. 张耒

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半已掠荒榛。

清溪天水相澄映,便是临春阁上魂。

7.《秦淮夜泊》宋.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8.《秦淮海图》明. 唐寅

淮海修真遗丽华,它言道是我言差。

金丹不了红颜别,地下相逢两面沙。

9.《高邮雨泊》清. 王士祯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10. 《送王成之给事》松. 陆游

我昔扬帆掠吴楚,夜泊秦淮听春雨。

明朝冠盖拥长亭,误辱诸公问良苦。

是时众中初识公,天骥蹴踏万马空。

知心投分财数语,玉麈谡谡生清风。

冶城醉墨鸦栖壁,长干祖道花照席。

公方闭户试诸生,坐叹江山少颜色。

尔来俛仰三十春,欲话旧游无故人。

岂知邂逅逢一笑,使我肝胆还轮囷。

衰迟少复入城市,虚左屡招惭主意。

8.描写山水的诗句

一、描写山的诗句: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题西林石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二、描写水的诗句: 李白《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三、描写山、水的诗句: 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己闲,清川淡如此。

请贸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水 :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庐山瀑布 孟浩然 李白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9.求方山子传句子解析,急

阳:通“佯”,假装傥:通“倘”一词多意: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闻:交往/出名;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异: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使:假使/让,叫文章分析: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B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重点句:(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译: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附《方山子传》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崇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带两支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在官场营谋任职,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