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弃疾诗词的风格特点是什么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发扬苏轼豪放风格,作品内容更加广阔,后人并称“苏辛”。辛弃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那时济南已经被金朝占领了12个年头。 由于父亲去世得早,辛弃疾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复国,并进行了切实的行动。 金的残酷统治,使北方人民纷纷举起义旗。久怀复国壮志的辛弃疾也组织两千多人揭竿而起,后来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并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在辛弃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权联系时,杀害了义军首领耿京,并投降了金朝。闻此消息,辛弃疾决心捉拿张安国,他率领50人,骑马深入敌后,在5万人的军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率领反正的士卒,击退追赶的金兵,日夜兼程,进入南宋境内。 这一事件,轰动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气,博得了爱国人士的称赞。不过,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愿接受辛弃疾等主战派的意见,因此,辛弃疾回归南宋后并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个闲职。 但是辛弃疾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一直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宋金对峙形势,就抗金复国的战略部署,写成著名的《御戒十论》进奏孝宗赵容。 由于主和派在朝廷掌权,《十论》并未被孝宗采纳。现实的挫折未能使辛弃疾放弃恢复中原的理想。 他后来又写成《九议》送给主战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弃疾的积极进取的战斗纲领一再受到冷落。 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后罢官在江西上饶长期闲居。任职地方的辛弃疾办事果敢,刚正不阿,得到百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一些官僚顽固派的嫉恨和反对。 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弃疾被接二连三地降职罢官。民族和国家的兴亡,总在拨动他的心弦。 在沉重的压力下,他使用“词”来作武器,抒发心声。辛弃疾的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充满着战斗精神。 在词中,他强烈要求恢复国家统一,揭露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投降误国的嘴脸,他还热情歌颂抗战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争。在闲暇生活中,他还抒写了有志无成的苦闷,以及农村动人的风光。 辛弃疾现存词620多首,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乐》(千古江山)、《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并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1203年,辛弃疾64岁的时候,传来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为现实的形势迫使南宋需要采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坚持抗金的辛弃疾。 辛弃疾先后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积极筹备北伐。为了掌握敌情,他多次派人去金侦察,并把搜集来的情况汇集记录,以作日后北伐之用;但是由于与当权者意见不一,辛弃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剥夺了一切官职。 严酷的现实,使辛弃疾为国献身的理想破灭了。虽然后来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但他已重病在身,无法实现抗金复国的抱负了。 1207年9月,辛弃疾悲愤地“大呼杀贼数十”,凄然地离开了人世。辛弃疾的代表作《稼轩长短句》又名《辛弃疾长短句》、《稼轩词》,共20卷。 辛弃疾的词主要表现他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还有不能施展抱负的满腔忠愤和满怀郁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表达渴望祖国山河统一的愿望。 在《满江红》中,诗人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其中就包含着对广阔中原地区的怀念:“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正是由于这种思念之情,常使作者心情激荡,“举头西北望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表达了词人提戈跃马、澄清中原的雄心。在《破阵子》中,那位“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其实就是词人自己的写照,“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展现了作者当年在抗金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剖露了统一河山、立功沙场的理想抱负。 辛弃疾还表达了他对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愤慨,对他们置国家于不顾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词人把破坏统一大业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鲜血的蚊子,“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比做昏暗的尘土,“俯人间,尘埃野马”;比做遮蔽光辉的浮云,“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在《摸鱼儿》中,词人则忍不住严厉地斥责他们“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警告那些势焰正炽的当权者和胡作非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描绘江南农村的秀丽风光,表现宁静朴素的农村生活。 在《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中,词人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农村欢歌笑语的劳动场面。则表达了词人对官场风雨的厌恶和对自由朴素之美的向往。 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在报国无路、恢复中原无望的情况下,将全部才情倾注于词,在词的题材、意境、风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辛词向以豪放著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写得悲壮激昂。 词中“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的报国宏愿,“马革裹尸当自誓”(《。 2.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辛弃疾的词的特点如下: 1、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2、辛词题材宽广。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3、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如: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扩展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主要成就: 1、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他的政论文与词一样,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证据,严密的论证,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 3、书法。辛弃疾有《去国帖》,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法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辛弃疾 3.辛弃疾 的 特点豪放派写实词人 写的大多是爱国诗词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辛词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有《稼轩长短句》。 4.辛弃疾的词有何特点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一、意境宏大,气势雄壮,风格慷慨豪的.把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二、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四、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浑然无痕.如〈摸鱼儿〉 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5.辛弃疾的诗词一般有什么特点辛弃疾: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 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收集自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