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与诗经韵读

1.请教什么是韵读:《诗经注析》里每一句后都有韵读,不懂,麻烦

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诗经押上古三十韵式。

上古三十韵部分"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三类。分别是:

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

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

补:

古代汉语>; 殷国光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335页到第337页.

"。.清初的古音学家顾炎武在陈第思想和著作的启发下,对《诗经》、《楚辞》等韵文的用韵做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将古韵分为十部,写下了《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等五种阐明古韵的著作,合称《音学五书》。

后来的古音学家(如: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章炳麟等)在顾氏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了《诗经》、《楚辞》和其他先秦两汉的韵文的用韵以及谐声偏旁,分部越来越细。至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

下面是古韵十一类三十部: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1、之部 2、职部 3、蒸部??

第二类 4、支部 5、锡部 6、耕部

第三类 7、鱼部 8、铎部 9、阳部

第四类 10、侯部 11、屋部 12、东部

第五类 13、宵部 14、药部

第六类 15、幽部 16、觉部 17、冬部

第七类 18、微部 19、物部 20、文部

第八类 21、脂部 22、质部 23、真部

第九类 24、歌部 25、月部 26、元部

第十类 27、缉部 28、侵部?

第十一类 29、叶部 30、谈部

根据王力先生对古音的构拟,上表中,同一类韵部韵腹相同,如:鱼部、铎部、阳部,其韵腹都是[a],侯部、屋部、东部,韵腹都是[o];同一纵行,相邻的韵部,一般韵腹相近,韵尾相同,如入声韵:职部——觉部,韵尾都是[k],物部——月部,韵尾都是[t];缉部、叶部,韵尾都是[p]。一般说来,相邻韵部的字,语音相近。无论是诗歌的押韵,还是文字的通假现象、词汇的同源现象,都必须以语音相同或相近为前提。

上面提及“枯、涸、竭”同源,从古音上看,“枯”属鱼部,“涸”属铎部,“竭”属月部,其韵腹相同,都是[a],声音相近,因此,声音可以相通。(按:三者声母亦相近。)

上古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字,首先是根据《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至于没有用作韵脚的字,主要是根据谐声偏旁。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属于同一韵部。例如,我们知道“豝”字属鱼部,而“豝”从巴得声,那末,凡从“巴”得声的“把、芭、笆、耙、葩”等也属鱼部。

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研究的成绩远不如上古韵部系统,至今没有定论。前代学者在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详见下节“中古音述略”),根据古代文字训诂材料,考订了某些字母的合并与分化问题。比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十驾斋养新录》),近代学者章炳麟提出的“娘日二母归泥说”(《国故论衡》)等,他们的研究都很有参考价值。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暂定上古声母为二十八个,分列如下:

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按:括号内的轻唇音“非”等四母都读为重唇音“帮”等四母。下同。)

舌音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来

章 昌 船 书 禅 喻四 日

齿音 精(庄) 清(初) 从(崇) 心(生) 邪

牙音 见 溪 群 疑

喉音 晓 匣(喻三) 影

上古汉语中,声调是肯定有的,但具体情况如何,远没有定论。清代学者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声;近代学者黄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说;王力先生则主张有上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这些主张都有参考价值,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2.求教,诗经中的读音问题

诗经的韵读在我看来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诗经所创生的先秦时期音韵分类属于上古音,关于其韵部的分类至今未成定论,讨论中比较有意义的是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他在诗经韵读部分中列出了每一首诗的拟音。 第二个是诗经中每一个字的读音并非一定就是本字的读音,这里我们并不考虑语音的变迁。

因为字与词在运用之中经常会有假借的情况出现,所以这里需要依靠训诂学的知识去破假借,以明其本字,故而读音可能与你在古汉语词典之中查的不一样。当然这个不用靠我们去做,自汉儒始至当代一直在有人做这个。

我们只需好好地利用已经研究出来的结果就好。唐代之时已经形成用具有规律的反切标示字音的方法,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即有诗经的韵读,我们现在的韵读多是依照当时的标示以及不断的修改而确定的。

所以说现在读的话虽然经过了语音转变,但是总的还是可信的。

3.诗经的注本哪个好

读经一般可从汉注唐疏入手,所以最好还是要看一下《诗经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比较不错,但是中华书局(不太确定,也可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毛诗传笺通释》并没有附上《诗经》原文,而全部都是解释性的文字。另外王先谦的三家诗考订是很有成就的。

如果你要研究《诗经》音韵问题,可能不太适合看宋人的注本,因为宋人对于叶韵有些滥用。 关于研究《诗经》音韵的问题不知道章太炎黄侃有没有好的资料可以参考,可以去国学论坛或者北大中文论坛询问。

以下是我从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一书中摘录整理的有关解释经文的几种体例,你可以稍微了解下。 注、传、说、训、微、故、解、笺、章句:自汉儒始,是时,学贵专门,不相通假,故释经文不出一家之言。

集解、集注、集释、集说:自魏晋始,荟萃众说,以成一书。何晏《论语集解叙》云:“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

正义:唐初最高统治者感到“经学多门,章句繁杂”,令孔颖达、颜师古整理五经义疏,每经只用一家的注解,而不杂他家之说。 《易》从王弼注,《书》从伪孔安国传,《诗》用毛传、郑笺,《传》用杜预注,《礼》用郑玄注。

共计一百八十卷。这是后来合刻《十三经注疏》中最先写成的五部,其他八部,皆遵此例。

“宋学”:注解古书,至宋代而风气大变。有宋一代学者不屑墨守成规,拘束于一家之言,喜欢发挥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推翻前人就说,别创新解,以朱熹为代表。

清代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诒经堂续经解序》中说: 能守专家者,莫如郑氏康成。而其于经也,泛滥博涉,彼此通会,故能集一代之长。

能发心得者,莫如朱子。而其于经也,搜采众说,惟是之从,故能为百世之宗。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进一步指出: 由“专家”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拘隘;由“心得”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悍肆,这就形成了两派末流的大弊病。 。

4.《诗经》注本中有关於韵读的说明,其中有宵部,脂部,幽部等等,

这是上古韵,为诗经、楚辞及先秦古籍的用韵。因其年代最早,故与我们现在的发音差别最大。现在的闽南语还保留着上古韵的发音,然而某些出入差别还是有的。

试举一例:如“觉”字,我们现在读觉,但在上古韵中读“醒”音。见《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此句的古音读法应是:觉(XIN)而后知其梦也。

1、之部;2、职部;3、蒸部;4、幽部;5、觉部;6、冬部;7、宵部;8、药部;9、侯部;10、屋部;11、东部;12、鱼部;13、铎部;14、阳部;15支部;16、锡部;17、耕部;18、脂部;19、质部;20、真部;21、微部;22、物部;23、文部;24、歌部;25、月部;26、元部;27、缉部;28、侵部;29、叶部;30、谈部。

一句两句也说不清详见 对于上古韵的解释

5.求诗经·北门与诗经·黄鸟的用韵格式“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

说说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关于《北门》,事实上“哉”与“之”押韵(《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之”部)。

程俊英《诗经注析》训“为”为“歌”部,与“何”押韵,亦可参考。先秦的韵部与后世差异甚大,且存在明显的方言差异,还有临韵借用的情况。

例如“母”字,在《鄘风·蝃蝀》中押“鱼”部,与“雨”押,在《郑风·将仲子》中押“之”部,与“杞”押。《诗经》的押韵方式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句句押,有的偶句押,有的抱韵,有的交韵,有的押句中韵。

例如《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句中“乔”,“休”,“游”,“求”通押,“木”,“女”临韵。

句尾两个“思”又押;中间换韵,句中“广”,“方”,“泳”,“永”通押。句尾“矣”“思”临韵。

所以恐怕韵例只能概括一般性质,具体诗则需要具体分析。

6.语文古韵是怎么回事我们读《诗经》的时候有的地方按现在读法好象不

古韵指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韵文的韵。

这些韵,从早就有人发现有些不大顺口,到宋代,有叶音说:凡字用到韵文里,可以按不同的上下文随便改变平时的念法,好叫它顺嘴。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

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 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

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

宋代吴棫著《韵补》,开始探求古韵面貌。 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书,考订古 古韵音,彻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读古韵的“叶韵”说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

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破除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实际归纳韵部,离析唐韵以求古音分合,并将今韵入声配阳声改为入声配阴声,分古韵为10部,其中阳、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论。 以后古音学家都是在顾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

其中江永著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其贡献在于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来归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书音韵表 》,分古韵为6类17部 ,其贡献在于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同一部古韵的理论。

古韵分部至段氏大体已定。清戴震著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 ,每一类都阴声 、阳声 、入声三分 ,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 。

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为18部,把冬部独立;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王念孙分古韵为21部,江有诰也分古韵为21部。

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为22部。黄侃分古韵为28部。

现代学者王力,主张脂微分部。古韵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明代陈第开始提出古音不同于今音的见解,反对叶音。明末清初顾炎武写了《音学五书》,开始认真研究先秦的音。

因为唐以下科举要求作诗,人们都记熟了诗韵有哪些韵,每个韵里有哪些字;这些早期研究者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先秦韵文里的韵该分多少类,每类收哪些字这两个问题上去。最多分类 为便于叙述,现在先把分类分得最多的现代人罗常培、周祖谟合作的分类 古韵法稍加变动、注释,列到底下: ①之部。

包括《广韵》的之,□(用平声代表平上去)韵和尤韵的一部分字,如期、莱、□……。这些字里的谐声偏旁,是其、来、尤……。

②幽部。包括尤、幽韵字,如□、□。

谐声的偏旁是□、求……。 ③宵部。

包括萧、宵、肴、豪韵字、如苕、消、郊、桃……。 偏旁是召、肖、交、兆……。

④侯部。包括侯韵字和一部分虞韵字, 如□、驹……。

偏旁是□、句……。 ⑤鱼部。

包括鱼、虞、模韵的字,如琚、虞、蒲……。偏旁是居、吴、浦……。

⑥歌部。 包括歌、戈、麻韵字和一部分支韵字,如何、□、蛇、□……。

偏旁是可、□、它、□……。 ⑦支部。

包括支、佳韵字,如枝、提……。偏旁是支、是……。

⑧脂部。包括脂、齐、皆韵字,如脂、萋、喈……。

偏旁是旨、妻、皆……。 ⑨微部。

包括脂、微、灰韵字,如遗、□、嵬……。偏旁是贵、□ 、鬼……。

⑩祭部。包括祭、泰、□、废韵字,如泄、艾、败、□……。

偏旁是世、□、贝、□……。 □东部。

包括东的一部分韵字和钟、江韵字,如空、□、邦……。 偏旁是工、□、丰。

□冬部。包括冬、东的一部分韵字,如宗、□……。

偏旁是宗、中……。 □蒸部。

包括蒸、登韵字,如蒸、憎……。偏旁□、曾。

□阳部。包括阳、唐、庚的一部分韵字,如裳、筐、觥……。

偏旁是尚、匡、光……。 □耕部。

包括庚、耕、清、青韵字,如苹、耕、清、庭……。偏旁是平、井、青、壬……。

□真部。 包括真、臻、先的一部分韵字,如薪、蓁、颠……。

偏旁是新、秦、真……。 □谆部。

包括谆、文、欣、魂、痕韵字,如□、闻、欣、□……。偏旁是□、门、斤、□……。

□元部。包括元、寒、桓、删、山、仙、先一部分韵字,如垣、翰、□、□、□、□……。

偏旁是亘、□、□、□、间、□……。 □谈部。

包括谈、咸、衔、严、凡韵字, 如□、□、□、□……。偏旁是炎、□、□……。

□侵部。 包括侵、覃、盐、添韵字,如歆、覃、僭、簟……。

偏旁是音、覃、□……。 □职部, 包括职、德韵字,如□、□……。

偏旁是亟、或……。 □屋部。

包括屋(一部分)、□、觉韵字,如□、绿、□……。偏旁是□、录、蜀……。

□沃部。包括屋(一部分),沃韵字,如□、毒……。

偏旁是复、毒……(也有人称觉部)。 □□部。

包括□、铎、沃、觉韵里若干散字,如谑、□、□、濯……。偏旁是虐、□、暴、翟……。

□铎部。包括□、铎韵字和陌、麦、昔韵一部分字,如□、作、客、□、□……。

偏旁是□、乍、各、□、□……。 □锡部。

包括锡韵字和陌、麦、昔韵一部分字,如□、□、璧、……。 偏旁是析、□、辟……。

□质部。包括质、栉、屑韵字,如室、□、结……。

偏旁是至、□、吉……。 □□部。

包括□、物、迄、没韵字, 如述、蔚、仡、忽……。偏旁是术、尉、乞、勿……(此外还有至、未、□、队韵的若干散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