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语文的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技巧是什么首先读诗的题目,初步判断这是哪一类诗。是咏物的,是登高的,是边塞诗等。 第二部读作者,看作者,回忆作者的生平,回忆这个作者生活的年代,大环境,这个作者的人生经历,这个作者的思想。 第三部读诗词,初读全诗,全词,勾出诗词中的意象,反复品读这个意象在诗词中的含义。一定要读懂诗词。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第四部读出卷老师出的题目。带着题目再回到诗词里去,有针对性的回答。 其实你要知道天下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写景的句子大多是抒情的句子。 古诗鉴赏诗句,步奏1,翻译句子,即用自己的话复述句子。 步奏2,找出句子中的意象,解释意象的意思,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步骤3,判断诗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是比喻,借古讽今,夸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步骤4,这一个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大学语文中的古诗有哪些太多了,这是大学语文书目。 关雎东门行橘颂观沧海春江花月夜锦瑟雨霖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现当代诗歌绿叶美,告诉你边关军魂魔手再别康桥雨巷长征致橡树生命幻想曲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乡愁恶之花(节散文篇散文的阅读与鉴赏逍遥游郑伯克段于鄢谏逐客书陈情表滕王阁序答李翊书前赤壁赋雪故乡的野菜鸭窠围的夜给亡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丑石只因为年轻啊中国高考报告(节选)冬天之美论爱情小说篇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叶生金锁记(节选)棋王微型小说变形记(节选)警察与赞美诗戏剧篇戏剧文学的鉴赏窦娥冤(节选)桃花扇(节选)。 3.《大学语文》如何写名句赏析诗歌:主要是意象(境)美: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比如: “名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赏析:四句写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景色,意境优美恬静而不死寂。 静中有动,以动衬静,静喧合一,颇具禅趣。诗人笔下景物,如苍劲的松树、柔和的月光、汩汩的请泉、丛丛翠竹、叶叶青莲、嬉嬉浣女及莲叶间滑行的渔舟等,虽未穷形尽相,然皆可唤起视觉形象,着壁成绘。 在景物的布局上,作者也做了别具匠心的安排,从明月至渔舟,是按流水的方向来进行布局的,这就造成一种完整、和谐的画境。语言清新疏淡,没用一个色彩词,就像一幅素雅的的水墨画。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 4.大学语文诗歌鉴赏怎么做和高中的差不许多,如 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1. 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②描绘山川美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③厌弃官场黑暗,远离浊世,抒发闲适情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渲染烘托或衬托(注意乐景衬哀情)、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 3.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精炼传神 绘声绘色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恬静安谧 孤寂冷清 萧瑟凄凉 等 4.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高山流水、明月清风。 5.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果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就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喜悦。 当你看到一首诗的时候,先读一遍,看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是,再如一. 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二. 边塞征战诗三、咏物言志诗四. 怀古咏史诗五. 即事感怀诗(羁旅诗)等等,这些类型的是你的老师都会讲到,讲完了要你自己总结,看别人总结的都不好,只有通过老师讲完后自己在总结,这样才行!慢慢来!也别做大量的诗歌鉴赏,我最烦题海战,最好争取做一个分析一个,会一个,这样才能在题海中遨游啊!再给你推荐一个网络视频,使高考命题最专家王大绩老师的,很不错/programs/view/zMioBS0amtA/ 祝你成功。 5.大学怎样诗词赏析初级:应付考试,就用高中那方法就行了,抓住关键字,关键句,作者背景,风格。 诗歌是表达情感最精致的手法,一首好诗每个字都有它的深意。积累多了自然就明白了。 大学学习一般都靠自觉,你真的喜欢就主动去研究一个作者,一个作品了。主要意境,情感。 隐含的意思。双关的地方。 中级:出于爱好,买些鉴赏的书籍。要不网上下载免费的。 一般有专门鉴赏的书。要自己分辨。 市场上价格不是很高。华而不实的就别看了。 在选择作者上先选自己喜欢的作者。由着性子去读。 然后精读。最好有一定鉴赏能力就知道谁写得好,谁写的不好了。 另外读些古文,知道一些词的用法,毕竟古今差异很大。高级:喜欢一两个名家或着风格,自己找些资料自己尝试去写,到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和作者对话了。 多观察生活。没必要照搬他们的想法,多创意。 可以先学对联,然后绝句。律诗。 古词。曲。 然后再欣赏就游刃有余了。反过来看,如果了解一个作品。 可以先注意它的写法。诗歌是有音乐托化而出的一种供文人抒发情感的文学手法。 虽然古今的很多读音都改变了,但是还是很多人研究如何去写一个诗词。了解了一个词牌的写法一般就明白这首词的基调了。 现在用的音一般白香词谱,词林正韵。平水韵,新韵等。 音律变化不大,可以去百度。仄声激亢,平声柔缓。 每个词牌都有他的代表作。词上作者推荐苏轼,李煜,纳兰性德。 韦庄。温庭筠。 另外柳永用词比较注意技巧,可以学习。绝句律诗推荐学习杜甫。 不知道这么说对你有帮助么?。 6.高中语文古诗赏析答,快第一首《将进酒》 1答: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字面意思是 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 2答: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第二首《自洛之越》 1答:这首诗写的自洛赴越之事,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慨之情,同时刻画了一个落魄不羁,傲慢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答: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才“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有表现力。 第三首 1答:《金陵晚望 》所表达的伤心是,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作者联想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而韦庄的《金陵图 》中的伤心也是根据《金陵晚望 》中的伤心而说的。 2答:《金陵晚望 》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而韦庄的《金陵图 》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首 实在不会了,我只对唐诗很感兴趣,对宋诗不怎么了解。刚才的那些回答是我查看鉴赏辞典回答的,有些回答不是很准确。 希望对你有帮助 7.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技巧希望你耐心看完 你学业顺利!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四、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对于赏析诗词,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语言的积累,这是基础。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获得质的转变,从而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所寄托的情感,进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深一层地鉴赏古诗。 8.大学语文《永遇乐》诗歌鉴赏论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对她的生平有过简要的介绍),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 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及耳,时危安得真致此”等等。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 《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 “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 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 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 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