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白居易描写病态的诗句

1.白居易的伤情诗句

感伤的诗化表达──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因其所包含巨大的意义潜势,致使对它的历史理解和现代诠释异彩纷呈,尤其是其主题之争,千载以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鼎足而三的意见是“讽谕君王说”、“歌颂爱情说”、兼有讽谕与爱情的“双重主题说”。第一种意见“讽谕君王说”的主要证据是陈鸿《长恨歌传》所言“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第二种意见“歌颂爱情说”立足文本分析,结合白居易的感情经历,以现代爱情观念来观照李、杨二人缠绵悱恻、生死不渝的爱情悲剧,认为作者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理想和这一爱情理想泯灭后的深沉喟叹。第三种意见“双重主题说”认为作品融讽谕与爱情、集批判与同情于一体,此说力求辩证而不无折衷的企图。

以上三种主要观点,无论偏执一隅还是辩证折衷,都有各自的逻辑起点和立论依据,都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揭示了《长恨歌》的思想意蕴,甚至达到了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深刻”。然而,从文本的开放性和文学的主体性来看,以上诸说的共同缺陷是拘泥于对作品中政治和爱情元素形而下的阐释,缺乏对作者主观体验的深度把握和凸现,因而难以体认作品的情感指归,也难以摆脱各种解释的困境。

笔者试图从寻绎作者的主观体验入手,通过对“感伤”的界定及其情感内核的揭示,认为《长恨歌》作为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白居易在中唐因缘际会的产物,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感伤情调,弥漫着诗人对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作者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一、感伤:淡淡的弥散的持久的忧伤无奈 感伤是人类情绪的一种,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人类情感的特殊形态。它既是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又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普遍情绪和文学传统。

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反映,二者属同一类而不同层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的生物性表现,而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存在。

作为人类情绪的一种,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从人类情绪体验的强度看,感伤不同于狂喜、愤怒、沮丧、绝望、极度悲伤等强烈的、爆发式的激情,感伤是一种低强度的、淡淡的忧伤无奈,它是内敛而不是外倾的。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是一个生动的标本:“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的况味在时间的浸泡中,从馥郁的浓香转向苦涩浑浊而终至清淡透明;心灵在岁月的迁徙辗转中从喜到悲而终至于无奈的一声长叹。人生历练是培育感伤的温床。

从人类情绪体验的广度看,感伤既有空间上的弥散性又有时间上的持久性。我们通常可以体验到,当一个人处在某种心境之中,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

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愁肠百结之时,触目生憎;春风得意之际,满眼是春。感伤由一定情境唤起之后,往往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淡淡的向四周扩散的情绪状态。

同时,心境往往因事件之重大或事物之重要而更持久,如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逝、繁华的凋敝、美的断送、爱情的埋葬等等,这类事物最容易引起持久的感伤。 从人类情绪体验的表达看,也存在着比较稳定的个体差异。

诗人天生多情、禀赋敏感,对同一体验对象,诗人往往能超越普通人的庸常体验,不仅将情绪体验细密而有层次地展开,而且能够在理性的支配下,将各种情绪体验上升到审美体验的高度,使之成为他的内在审美需求并衍化为一种深邃绵长的诗化美感。 感伤是艺术表现的普遍情绪和文学传统,它往往在衰亡的时代得到广泛的表现,从而在艺术的盛衰更迭中形成固有的传统。

如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感伤主义遍布艺术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继古典主义之后重要的艺术流派,它以病态的感伤和凄美的情调描写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诉说着封建贵族没落的普遍忧伤无奈。在中国文学中,几乎每个衰亡时代都弥漫着感伤情绪,战国末期屈原的《离骚》,东汉末年文人的《古诗十九首》,特别是中晚唐和宋季之词,更主要的抒写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良辰易逝,盛事难再的永恒主题,至于《红楼梦》,更是一声繁华消逝、无力回天的千年浩叹。

歌德说:“衰亡时代的艺术重主观。”这说明古今中外文人的思维、情感和艺术表现具有共通性:面对时间的刹那与永恒、空间的咫尺与天涯、灵魂的脆弱与坚强、文明的释放与挤压,文人的感伤油然而生,所以,根本上而言,“感伤起源于艺术家对时间、空间、灵魂和文明的超常的敏感。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大致可以对“感伤”作出这样的阐释: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它表现为一种淡淡的弥散的持久的忧伤无奈,源于人类无。

2.描写西施病态美的古诗有那些呀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的第一首,描写贵妃花儿般的容貌和仙子般的体态,这个大家都没异议。但有一个问题,“云想衣裳”的云是什么云?——是乌云?是火云?还是彩云?我想,当是白云。你看后面两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岂不正是白色的的感觉吗?所以,当时贵妃是穿着白色的衣裳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吧。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我觉得这首是写牡丹。

“一枝红艳露凝香”——正是花之形貌。

“云雨巫山枉断肠”——乃谓花如有灵,即使当年巫山之云雨亦不堪相比。巫山云雨乃自然现象,而牡丹花亦是自然景观,不正好可以相比吗?倘若云雨有神,则名花更当有灵。昔日楚襄王“断肠”于巫山云雨之美,却不知如今牡丹之美更胜一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汉宫”代指唐宫,“飞燕”代指贵妃,唐宫佳丽三千,有谁可比牡丹之美?唯有贵妃而已。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首写君王。倾国之美人与绝世之名花“互相欣赏”着,君王则在一边带笑而看之。牡丹花开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纷纷凋谢,春风岂能无恨?而此时此刻,复何恨之有?

总之,第一首写人,第二首写花,第三首写君王。写人之美,则用花来形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写花之美,则用人来比衬——“可怜飞燕倚新妆”。美人对此名花,自是欢喜不禁。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乐坏了旁边的君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检举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 ,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 ,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 ,效颦安可希。

明妃曲(王昭君)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

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

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

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

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

尚有哀弦留至今。

《三国演义》貂蝉 :红牙推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列画室,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下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远,不知谁是楚襄王。

《长恨歌》白居易 (写杨玉环)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

Never say die.永不气馁!

3.白居易 描写人的诗句

卖炭翁

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疾苦,在此仅以《卖炭翁》为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描写病态 句子

1、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2、他病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只能用一双蜡球似的呆滞的眼睛望着我。

3、他脸色枯萎如同一张干瘪的黄菜叶,两眼无力地闭着,呼吸十分微弱。

4、这位烧伤的少妇头上缠着绷带,脸色白得像一张纸,颧骨高高地凸起,眼睛没有光彩。

5、她脸上蜡黄,没有一点血色,瘦削的脸颊上,两个颧骨像两座小山似的突出在那里。

6、母亲往日那丰润的双颊瘦下去了,一双有神的眼睛显得更大了,脸上泛着菜青色。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