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和元曲的曲别急元曲又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2.元曲是由宋词演变而来的吗提及中国的古典文学成就,人们首先就会说起唐诗、宋词和元曲。 宋词被称为“诗余”,意思是由诗演变而来的。曲也曾被称为“词余”,那么元曲是从宋词演变过来的吗?元曲吸收和借鉴了宋词中的一些成分,甚至包括了很多宋词词调和词章。 北曲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北方民间普遍流行的曲子,甚至更早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曲子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曲有时候是同源的。 词由于士大夫的介人,逐渐雅化,从音律到文辞都比较规整和高雅,而民间流行的曲子则一直保持着自然朴素的面貌。但是元曲有时候即使采用宋词词调,风格也与宋词大相径庭。 元曲风格浅近平俗,除了内容诙谐、运用口语、不避俚俗等特点之外,也常常加人一些衬字。 曲子多为民间传唱,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倾向对词进行一些加工改造。 例如在格律上突破歌词的规范,增添衬字、不拘平仄、放松韵辙、加密韵脚,以及改变音乐旋律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元曲中有许多与宋人词调同名,但是在格律上,二者又大相径庭。 元曲又不仅仅受词的影响,它还深受来自北方的民族音乐 曲调的影响。 北方民族的歌舞曲对汉族人而言,显得新奇可喜,带有奇特的审美效果。 他们常常将蕃曲曲调采人曲中,稍作改 变,加以运用。女真、蒙古等民族的流行曲调,很多先后被采人 北曲。 元曲的兴起,除了宋词之外,唱赚、鼓子词、诸宫调、院本、南 戏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歌曲和民间乐曲,都起了一定作用。 元 曲是音乐、文学、习俗等各种因素演变而成的。 因此,不能简单 地说元曲就是由宋词演变过来的。 3.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吗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起于五代与唐,盛于宋。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的改变而改变。 明代徐师把词的形式概括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总的来说,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 一般说,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只是相当于词谱而已。到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牌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一般词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且每个词牌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一般都分上下两阕(或上下两片),极少数只有一阕,或三阕以上。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按照风格可分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朝的柳永、秦观、周邦彦、晏殊、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宋朝的苏轼、辛弃疾、岳飞、陈壳、陆游等。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一般有3个来源。 一是来自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二是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三是来自词的题目。《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