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中有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吗

1.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的词意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康熙二十年(1861年)十月,康熙帝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三藩之乱,国内平静。于是,在二十一年三月经山海关到满族的发祥地辽东一带去巡视,并祭祀长白山。纳兰性德亦随从扈驾。这首《长相思》便写于他们出山海关至盛京(沈阳)的途中。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出发,声势甚盛。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帐外风雪阵阵,使人乡心碎乱,乡梦难圆,不由生出怨恼之意。词句真纯深挚,情景交融,意境深婉,笔法简约自然,不事雕饰,如清水芙蓉,一扫元明以来诗词浮艳颓靡之风。

《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希望对你有帮助!

2.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诗吗

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词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长相思

作者:纳兰性德 (清代)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3.清朝的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中长相思是诗的题目还是词牌名

词牌

1、此词牌仄韵调名为《页落秋窗》。

2、《长相思》词牌之调:双调,

3、《长相思》词牌句数:共八句,上下阕各四句。

4、《长相思》词牌句式:3375;3375。

5、《长相思》词牌字数:上下阕各十八字,共三十六字。

6、《长相思》词牌韵脚:上下阕各四句,每阕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7、《长相思》词牌特殊的共性与不同性:

a、《长相思》词牌上下两阕前两句通常各叠后两字。

b、《长相思》词牌上阕首句也可不押韵,后阕首句也可不押韵。

词谱:

长相思

⊙⊙△(平韵)

⊙⊙△(叠韵)

⊙●○○⊙●△(平韵)

⊙○⊙●△(平韵)

⊙⊙△(平韵)

⊙⊙△(叠韵)

⊙●○○⊙●△(平韵)

⊙○⊙●△(平韵)

4.有没有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解析

康熙二十一年(1862)的春天,纳兰性德作为康熙最亲信的贵族之一,曾多次伴随康熙出行。这次以太子太傅随行。康熙亲自北行,卫队虎将,浩浩荡荡,展示着清帝国的赫赫战功。纳兰性德通过对行军驻扎盛况的描述,从而突现了对温馨家园的怀念。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以时间线索,写了行军的过程,队伍走过了北山山水水,直向榆关(即山海关)而来,出了山海关也就是出了中原,到了清王朝的发祥地的东北。经过了一天的行进,傍晚时节,整个队伍化作了草原上的奇观。作者以悲壮的情怀把整支队伍的轮廓作了一个总括。以千计的帐篷,伴着以千计的马灯,成了灯的海洋,灯光相互照应,远远望去,十分的宏伟壮观!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此赞不绝口。“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写出了词人在行军途中的一种悲壮感。

夜晚时节,风雪交加,一更,又过一更,词人一此夜无法入睡,犹如阵阵寒气从地下升起,直逼心灵。在这样的冲风冒雪跋山涉水中,很自然就想到了温情的家园,从而引出下文“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聒:嘈杂搅人。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所以,纳兰性德的乡梦不成,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家园之思前,花了好多的心思为怀乡作了预设。

山水风雪征程,有感而发家园之情。写作上一步一步的为最后的思乡之情涌出作了准备,在最后把这种情愫和盘托出,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样的表达技艺实得与后人分享。更何况还有山水交织,风雪共起,千帐之灯的悲壮。是清词中难得的精品。

5.清朝的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中长相思是诗的题目还是词牌名

词牌名 长相思 按律填词 ⊙⊙平(韵) ⊙⊙平(叠)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平(韵) ⊙⊙平(韵) ⊙⊙平(叠)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平(韵) 唐-白居易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村姑儿, 红袖衣, 初发黄梅插稻时, 双双女伴随。

长歌诗, 短歌诗, 歌里真情恨别离, 休言伊不知。 --宋 蔡 伸 (1)本调八句,三十六字,属双调中之最短者。

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2)前后片之首起两个三字句可以都是叠句,可以不用叠句,也可叠与不叠兼用。

句法或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也较自由。第三句为仄起之七字句,第五句为平起之五言句。

(3)古人常常以思念爱人为主题填此调,所以词牌名称与内容的一致,为本调的重要特点。例一写一女子月夜倚楼思念爱人所流露的忧愁。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手法,更增加了艺术表现力。例二也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但用的农村题材,写一个农村姑娘在秧田插秧时哼着怀念对方的长短歌曲,很快被她那同病相怜的女伴领会了。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6.改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长相思填词三首

文·碧剑柔情

长相思(一)

月朦胧,意朦胧,

夜半烛光映宇穹。馨香入梦中。

盼相逢,不相逢,

梦寐凝眸情意浓,醒来依旧侬。

长相思(二)

怕思恋,还思恋,

阵阵凉风心透寒。亲人望眼穿。

聚也难,见还难,

缕缕相思夜不眠。不由珠泪涟。

长相思(三)

日悠长,夜悠长,

梦呓魂牵离别殇。风吹心也凉。

思悠长,念悠长,

墨点香书挽月光。相思梦里藏。

参考资料:碧剑柔情

7.纳兰性德写长相思的写诗背景

康熙二十年(1861年)十月,康熙帝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三藩之乱,国内平静。

于是,在二十一年三月经山海关到满族的发祥地辽东一带去巡视,并祭祀长白山。纳兰性德亦随从扈驾。

这首《长相思》便写于他们出山海关至盛京(沈阳)的途中。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出发,声势甚盛。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帐外风雪阵阵,使人乡心碎乱,乡梦难圆,不由生出怨恼之意。

词句真纯深挚,情景交融,意境深婉,笔法简约自然,不事雕饰,如清水芙蓉,一扫元明以来诗词浮艳颓靡之风。

8.古诗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的解释

长相思

作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按】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解释: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赏析: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9.在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中的前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一、回答:

1、直译: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2、含义:第一句表现,经过日间长途跋涉的劳苦,第二句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作品简介:《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3、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权臣明珠之子。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