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雪的诗句——《夜雪》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唐)白居易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2.关于冬天夜雪的诗句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刘驾《苦寒吟》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3.描写冬天长安城雪景的诗句1、《雪诗》——唐代诗人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译文:长安城中大雪纷纷,鸟雀迷途难以互寻。 2、《临清大雪》——清代吴伟业 白头风雪上长安,短褐疲驴帽带宽。 译文:我已白发苍苍,却冒着暴风雪,去了首都,一路上穿着粗糙的衣服戴着宽大的帽子骑着疲倦的驴子。 3、《长安喜雪》——唐代朱湾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译文:长安下雪了,千家万户处处飘着雪花,一点一点无声的落在路旁的低洼处。 4、《虞美人·寄公度》——宋代舒亶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译文:短暂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盖满京城道。 5、《五位》——宋代释慧温 天寒大雪长安道,五陵才子锦袍新,马蹄乱踏琼瑶草。 译文:天气寒冷,大雪覆盖了长安城的道路,一些公子哥们穿着簇新的华丽衣衫,骑着高头大马把路上的花草践踏的一片凌乱。 4.关于长安的诗句与长安有关的诗句: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5.夜雪古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6.描述长安的诗句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綮毋潜《送章彝下第》)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长安》)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长安道》)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场》)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李山甫《寒食二首》)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颢《七夕》) 忆长安,九月时(范灯《忆长安??九月》)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手环堵(杜甫《秋雨叹三首》)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李商隐《滞雨》) 红尘白日长安路,马走车轮不暂闲。唯有茂陵多病客,每来高处望南山(张元宗《望终南山》) 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杜牧《街西长句》)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李贺《沙路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李白《长相思》)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7.夜雪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夜雪_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触觉,视觉,听觉】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