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得到的启示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 2.诗词给人的启示朱湘(字子沅)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 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朱湘是一个性格独特、对艺术充满执著的诗人,他在清华六年学生生活并不顺利,曾因记满三次大过而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1926年复学后又读了一年才毕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湘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观的道德藩篱如嫖赌烟酒向来没有犯越过,只因喜读文学书籍时常逃课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时候被学校开除掉了。”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 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对清华园无限留恋:“清华又有许多令我不舍之处。这种两面为难的心情是最难堪的了。 反不如清华一点令人留恋的地方也无倒好些。”他之不满意清华在于:“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 严格的校园生活,对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来说,不免感到拘囿;但清华的自然人文环境,毕竟给过他熏染和陶冶,使他后来的创作道路走得更为扎实。 ??有风时白杨萧萧着, ??无风时白杨萧萧着, ??萧萧外更听不到什么。 ??野花悄悄的发了, ??野花悄悄的谢了, ??悄悄外园里更没有什么。 ??看起来这是一首完全写景的诗歌,然而景物中蕴涵着“情语”:没有生气的“废园”里除了萧萧的白杨,无所听、无所见,在悄没声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这其实就是诗人心目中死气沉沉的校园的象征。 含蓄的形式下透露出不满和苦闷,当然这不满还是比较朦胧的,不像这首《冬夜歌》,直截了当地写明副标题“敬勉《周刊》产物质而革课程也”: ??耸暮空紫色西山, ??山顶戴着白雪之冠; ??山阴飘清华校旗, ??但清华旗色何其黯然! ?? ??夕阳是清华的灵魂, ??漫天的黑云将他攫吞; ??遗下物质的躯壳, ??有大会堂作伊的坟墓。 ??玄冰仿佛功课, ??压住本性活泼的小河, ??月光只映他滞重的面色, ??再不见风中的笑窝。 ??诗人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描写弥漫着物质气息的校园,吞噬灵气如坟墓,缺乏自主意识像石像,刻板教条。其实它并不缺少灵秀的环境,就像它不缺少活泼的少年一样,然而黑云压住了美景,功课窒息了学生的天性。 诗人忍不住要呐喊:赶走冬夜,让春色重临校园。 ??朱湘独立不羁的思想也同样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论文中,《课程上前车之鉴》中,朱湘提出要提倡自由发展,减少课时,改为自修,以交心得代替传统的考试模式。 在《精神教育》一文中,更提出“出世的教育”,即精神教育,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而不能总沉浸于世俗之中。 ??从学生时代起,朱湘的个性就较乖僻、焦躁,可是他的诗歌却是少有的平静和谐,他仿佛在创作之前洗净了身内身外的烦恼,给诗歌留下一方神圣和谐的园地。 从创作初起时就十分注重锤炼诗歌的情感和形式,他的内心是喧嚣的,而他的诗情却是宁静而柔美的: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宝宝, ??蜜蜂飞的真轻。 ??…… ??舒缓的旋律,悠扬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行,加上活泼清新的形象,在不经意中营造出一派和谐世界,给人以阅读与聆听的双重美感。 朱湘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新格律的探索,他特别追求“理智节制情感”的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原则,从诗的情感到诗的章法、字句,他一直不懈地实践着,形式上讲究整齐、对称,诗韵上讲究与内容情绪合一,这些努力使朱湘在新诗创作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雨 景 文/朱湘 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 春夜梦回时窗前的淅沥; 急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 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 从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 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 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 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 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 飘来一声清脆的鸟啼。 (选自《朱湘代表作》) [赏析] 雨中的景象,在古往今来的诗人笔下写尽了,但在朱湘笔下却有了新的意境。诗以种种关于雨的新鲜意象和感觉,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期待。 诗人对自然美广泛的兴味与追求,用隐蔽而又鲜明的色彩的意象表达出来了。诗中既写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也象征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美;既写出了现实生活中已经展现的种种美的景象,也写出了对现实生活中尚未出现的令人向往期待的美。 寂寞的云气中飘来的一声“清脆的鸟啼”,这是多么令人神往而深思。自然美和生活美在作者笔下融成一片诗情美,充满了韵色与姿态。 《雨景》是《草莽集》中唯一的一首“无韵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这本诗集中最优秀的“写景诗”。在这首新颖、清隽的小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刹那间奇异的感受,细腻含蓄,纯净清新。 朱湘的写景小诗与冰心、宗白华的小诗不同,他不是从自然中获得人生启示,而是单纯而满怀惊异地描绘自然之美,显示了一个沉醉于大自然中的纯粹诗人卓尔不。 3.读古诗词使我受到的启迪读古诗词对我的几点启发:一、诗人形象 读古诗词给我的第一点启发竟然是来自古诗人本身的,这和我们所受的现代主义教育传统背道而驰:以前我们总是冷静地提醒自己,要把诗人和诗分开,诗本身是一个自足的主体,而诗人几乎是无足轻重的。 为什么古诗词令我迫近诗人本身?首先我想是因为在古诗中有一个强烈的诗人形象在突显着,它参与了诗歌本身,并成为了这首诗之所以能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力量。 需要廓清的是,诗人形象不是那种故作姿态的为了公众对诗的关注或者为了自我对诗的沉湎而塑造的,一个符号化的波希米亚人或学究式等等的生活形象,它非关实质的人类表现,而是围绕诗歌本身建构的人格表现。 形象是立场,而不是姿态。在那些优秀的古代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总是能感受到一个诗人──也许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站了出来,向我说话,向我呈现他那个人的整体──他的人格、气质、风骨,这些就是我说的形象。 而这形象是走在诗之前引领、在诗之中结合并为下一首诗的充沛作着准备的,正所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般自由完整地弥漫着。我明白了前人常说的"要写好诗,先作好人"其真正的意义,这并非简单的道德教诲,而是指你本身要是一个饱满的、对自己的生活和艺术有相当充分的自知和自信的人,这里的"好"更多是指"完好"的好,而不是"好坏"的好,因为坏人也能写出好诗,虽然好诗并不追随坏人。 在"好人"的基础上,一首好诗自然有一股强大的人格之力贯穿、支撑其中。 在古诗词中显现出独立自为的诗人形象的人太多了,以致好些诗一看就能看到诗人是谁,他的身影明明的在诗中站着──呈现他身影的不是技巧而已,而是个中的真气,且毋宁说,他的技巧就已是他形象的一部分。 在现代诗中能说有强烈形象的首推鲁迅、穆旦,当代有多多、海子、柏桦、西川、肖开愚等,当然最完整的是不自觉的成立了自己的诗人形象的海子。反而另一些本应有强烈诗人形象的人,像郭沫若、冯至、何其芳、李金发以及后来的北岛,因其摇摆不定而使形象变得模糊起来了。 从诗人形象出发,我想到诗人对世界的态度问题。在那些优秀的古诗中,无论诗人当时的境遇有多厄困,他在诗中对其书写的世界总是从容自若的,写作者和被写作者并不存在"被"的关系,两者互不凌越与归属,而是互相统摄、交换彼此。 就像李白说的"相看两不厌"的境界,诗人稍加援引、敞开,世界就自然流涌于诗中──其中最从容的当然是山水漫生的陶渊明和奔流回旋的李白,但磅礴坚韧的杜甫又是另一番酣畅的从容。从容来自勇敢,诗人无畏地面对他书写的世界和将要产生的诗,全面端详,然后直取核心。 正如柏桦的话"诗人要勇敢、要有形象"所呈示,勇敢和形象是互相成就的。 抛开原本意义,我愿意这样理解那句"发愤以抒情":此"愤",可想作上述之勇敢。 有了勇敢,方有抒发──方使抒发成为一种直接、从容、气酝深厚的抒发。就好象一个人他本来是在世上艰苦地跋涉着的,但他勇敢地抒情──他边走边唱,面对世界、素材、艺术本身的纷纭骤变,他驻足审视、敞开接纳,然后,他神气地开腔,一个真正的世界就脱颖而出了。 其实这又关涉庞德所言准确的问题,准确向是诗艺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古诗中又有一番新意义。像柏桦在一篇关于古诗的文章中指出的:好诗应该像许多古诗句一样,是你处在某一情境时,自然就想引用来抒情的诗句。 这准确不只是炼句,更是诗人本身的大气驱使的他可以勇敢地去捕捉准确的词语、继而淋漓尽致地代替万物发言的力量。 李杜的诗,尤其是长诗组诗,无论从结构上还是情绪上来说,都给人一种左右逢源的感觉,就像一个人行走在一个大森林中,且行且停,每一驻足便是一个新的景观在你面前展开──彷佛章台走马,一夜看尽长安花。 这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长诗状态,自由开放、强韧不绝,它与西方传统长诗的不同就像《比萨诗章》和《荒原》的不同──如果说庞德早期的意象主义诗歌是对中国诗歌(主要是绝句)的技巧、片断的理解,那么《比萨诗章》则从结构到精神上学习了中国古代长诗(包括散文)。 回到诗人形象的着重问题,我有趣地发现当代诗地理上有两个地方几乎是自然地看顾了形象在诗中互相建立的可能,那就是四川和江浙地带的诗人们,也许是因为他们清秀的山水和清秀的修养。 但他们的形象竖立形式偏向弱的一方面,大概就像大历十才子、温庭筠、晏几道那样的建构,而缺乏像李杜那样的统摄能力,尤其是杜甫那种对顽劣的、不可能的题材的处理能力。杜甫不但处理,而且承担──更甚者,他不只是承担,他体现:"他身上体现着一个时代的风物"(黄灿然语)。 从而想想,在那些伟大诗人面前,当我们想到他们的诗,出现在我们心中的是一个整体的"某某的诗",而非单独的某一首诗。这也是伟大诗人和优秀诗人的不同:说到李白,我们说的就是"李白",但说到贾岛,我们却完全可以用"僧推月下门"来替代,李白的每一首诗必然的只能出现在李白手上,"僧推月下门"却完全可以出现在另一个诗人手上。 一个伟大诗人就是诗歌本身亦即是他那个时代。二、情之所致。 4.作文诗词给我的启示六百字诗歌伴我成长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神灭而美丽的字眼。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我结识了它——“诗歌”。那月夜下诵读《唐诗三百首》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小时候喜爱诗歌,确切的说是钟爱背诗。每当一首诗脱口而出时,总能听到大人们的赞许声,眼见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心里便对李白,杜甫,王昌龄充满了感恩。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还记得那首诗: “哪儿有一种执著, 超过岸对海的痴情—— 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 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长期浸在忧郁中,为面包而贱价出卖作品的贝多芬动容,在黑夜里汲取到阳光的温暖,用一曲《欢乐颂》唤醒了整个维也纳沉睡的心。这难道不应归功于诗歌的魅力?因为成长,诗歌带给我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一颗日益丰富的心。事实上,我并不清楚,是成长让我懂得诗歌,还是因为诗歌,我成长…… 诗的韵味教会我欣赏,诗的意境教会我妄想,诗的含蓄教会我深刻,诗的永恒教会我呵护……他唯独没有教会我创作。只是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片“处女地”,不容办点玷污。直到我读了名人传记。毕加索酷爱作诗,而他的文字不曾为人所接受,人们的评价是:画你的画去吧!而米开朗基罗由于一生工作于教皇的枷锁下,他的诗歌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诗歌创作,因为挚爱,也因为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封邮给生活也寄给自己的信件。在发现原来诗歌也是一种随性的艺术而非诗人的特权。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不介意指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最深刻的体验:“那是天空的音符”,真正的诗歌并非这首《雪》而是那天空的精灵。于是是个不再只是平铺的纸页,美的载体和随性的艺术,他不再抽象,因为它是立体的,是斑斓的,依旧美丽而神秘。 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5.古诗给我的启发作文诗,是灵魂之本,是精神支柱,人活着就要有诗意,要让别人感受到诗的价值,让人体会到诗中的真喜,真悲,真愁,真性情。也要从诗中认识到更多的道理,能从诗中得到启迪,而最让我感受颇多的,便是那传古至今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宝剑虽锋,但谁又体验过他遭受过的磨炼与打造呢?而梅花虽香,但谁又知道她度过的苦寒与霜冻呢?人们只看见宝剑的锋利,有谁去想过他的经历呢?人们只看见梅花的淡雅美丽,又有谁能明白她的苦楚呢?而这些,无一不向人们展现出他们那不屈,不挠,经历磨难与寒冬而赢来的成就。 这,不也好比在我考试时成绩不尽人意,当我听到分数时,我也很难过,但我想到更多的,是拼搏。望着那咄咄逼人的分数,那不正是磨炼吗?那不正是苦寒吗?那不正是我要面对的挫折与困难吗?我想,我不应该哭泣,面对挫折我不哭,应该敞开心胸,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这并不是一次失败,而是磨练,是让我飞的更高,跑得更远的辅助线,这是全新的开始,这是我迈向下一步台阶的基本,是这些磨炼让我懂得成功的意义是苦尽甘来,让我懂得拼搏。回想着一次次经历的困难,不正是让我们心灵成长最好的老师吗? 所以,我们要做宝剑,我们的锋利是经过一次次磨炼:我们要做梅花,我们的美丽是度过了一个个寒冬,没有努力,修炼,克服,哪来成功,胜利,荣耀呢?只要我们迎风向前,谁都是“锋利的宝剑”谁都是“不屈的梅花!” 6.诗歌给我的启发 作文诗歌伴我成长——西安中学学生王珏晰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神灭而美丽的字眼。 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我结识了它——“诗歌”。那月夜下诵读《唐诗三百首》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小时候喜爱诗歌,确切的说是钟爱背诗。 每当一首诗脱口而出时,总能听到大人们的赞许声,眼见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心里便对李白,杜甫,王昌龄充满了感恩。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 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 还记得那首诗: “哪儿有一种执著,超过岸对海的痴情——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 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长期浸在忧郁中,为面包而贱价出卖作品的贝多芬动容,在黑夜里汲取到阳光的温暖,用一曲《欢乐颂》唤醒了整个维也纳沉睡的心。这难道不应归功于诗歌的魅力?因为成长,诗歌带给我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一颗日益丰富的心。 事实上,我并不清楚,是成长让我懂得诗歌,还是因为诗歌,我成长……诗的韵味教会我欣赏,诗的意境教会我妄想,诗的含蓄教会我深刻,诗的永恒教会我呵护……他唯独没有教会我创作。只是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片“处女地”,不容办点玷污。 直到我读了名人传记。毕加索酷爱作诗,而他的文字不曾为人所接受,人们的评价是:画你的画去吧!而米开朗基罗由于一生工作于教皇的枷锁下,他的诗歌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诗歌创作,因为挚爱,也因为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封邮给生活也寄给自己的信件。在发现原来诗歌也是一种随性的艺术而非诗人的特权。 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不介意指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最深刻的体验:“那是天空的音符”,真正的诗歌并非这首《雪》而是那天空的精灵。于是是个不再只是平铺的纸页,美的载体和随性的艺术,他不再抽象,因为它是立体的,是斑斓的,依旧美丽而神秘。 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话题:感受诗歌)寄托灵魂。 7.一句古诗给我的启示 350字一首诗给我的启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 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多么 美妙的劝学诗呀,出自颜真卿的笔下。 三更的灯火五更的鸡时,你是否在品味那 生动的语言?不可能,我在这是还睡在温 暖的被子里,等妈妈叫起床才从被子里出 来。怎么才能和作者颜真卿想题并论呢? 自从读了这首劝学诗,我感到无比的惭愧 ,所以我开始早起读书,背古诗。从中学 到不少东西,一些诗句感动的让我落泪。 冬天来临,我仍然早起读书,不时的积累 好词、好句,颜真卿的劝学诗我也就读得 更多了,不时的写读书笔记和作文。 我真正的体会到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 首方悔读书迟”的深刻含意,也深刻懂得 了它对人们的启示。我也懂得了作者颜真 卿为什么会成为著名诗人的原因。 一首小小的劝学诗却蕴涵着前所谓有的大 道理。我们虽然不是诗人却可以写出来。 可我们写了吗?没有,我们却总在嬉戏。 作者颜真卿以诗中体现了自己从小就早起 读书的艰苦和自己的感触。 来吧,趁着我们青春一起读书吧;来吧, 趁着我们的时光读书吧;来吧,让我们在 这阳光下放飞我们读书的梦想! 如果没有读书,我们不会幸福;如果没有 读书,我们不会美好;如果没有读书,我 们的生活会无比的无味;如果没有读书… … 从读这首短小的诗到读让人有感动的书。 我们的进步因书而推动,我们的梦想因书 而开始,我们一起读书吧,书会让你有无 比大的进步,书会让你走向成功,书会让 你领悟人生的真谛,爱读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