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念青春的诗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明《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宋《望江南·超然台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宋《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晋《杂诗·人生无根蒂》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曹雪芹-明《唐多令·柳絮》 拓展资料: 青春指15周岁至20周岁的阶段。青年时代皎洁的繁花;也用于比喻旧的事物重新焕发神采;也指年龄在10-16周岁的青少年;春夏天草木蓬勃生长呈青葱色,正是茂盛时期。所以称之为青春。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出自明代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意思是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 2.一段回忆青春的诗句有哪些1.《长歌行》 唐代:李白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鹤冲天·黄金榜上》 宋代: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4.《劝学》 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5.《将进酒》 唐代: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3.描写青春的古诗词关于青春的诗句很多,以下列举部分供参考。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____佚名《金缕衣》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____李颀《送魏万之京》 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 ____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____李白《怨歌行》 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____李白《长歌行》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____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____李白《江南春怀》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____李白《江南春怀》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____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____杜甫《百忧集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____杜甫《曲江二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____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____孟郊《劝学》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____李贺《将进酒》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____薛逢《长安夜雨》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____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____韦庄《菩萨蛮》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____尹式《别宋常侍》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____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____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____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____晏殊《玉楼春·春恨》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____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谁知道关于青春的古诗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1]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