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从宋词看宋代文人的忧患意识

1.1.浅述宋代文人的优逸生活对宋词繁荣的影响

日常生活是目前学术界和文化界关注讨论的热点.后现代思潮对于传统哲学地位的解构,使得更多的学者将研究视点转向日常生活.作为哲学范畴的日常生活,是指与人类本能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节俗交际等层面的生活.日常生活与文学艺术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层面,但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日常生活的需求往往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促使文学艺术创作者感悟、加工、表达,以文学艺术形式来呈现生命本体的需求.就唐宋词的发展历程而言,中唐以后,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庶族地主阶级进入主流社会并对社会文化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唐以后社会文化转型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日常生活艺术化:游宴生活的兴起,歌舞表演成为宴饮生活的重要内容,歌妓“要索新词”,词人填词应歌成为文人宴饮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而,文学创作活动与宴饮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文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呈现出高度互渗的现象.文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互渗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活动向日常生活的饮食行为中渗透,还表现在文学创作活动向交际行为、日常情感和节日活动渗透.这一互渗的结果一方面形成了宴饮文学、礼俗文学、抒情文学和节日文学;另一方面,文学创作活动也成为了宴饮文化、礼俗文化、节日文化和情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人生活的逐渐成熟,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交际、节日庆典和男欢女爱等行为的模式化,文学创作活动就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交往、言情、过节、饮酒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人词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下兴起并逐渐走向繁荣.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加以考察,词的娱乐功能、抒情功能、社交功能都是词与日常生活高度互渗的结果;词在体制上、风格上的特点、词的发展演变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歌舞佐酒和填词听歌为唐宋词兴盛的渊薮,文人的歌妓情结和歌妓对文人的谢娘心曲是花间范式确立的根本原因.正因为词与文人的宴饮生活和情感生活的互渗,使得唐宋词在风格上形成了“词为艳科”的本色,并使得词在体制上表现出音乐性的特点.就宋代而言,由于官吏选拔任用制度造成了官员的频繁转徙,从而形成了羁旅生活.羁旅词的创作远离了酒筵歌席,歌妓舞姬,所以被漂洗了秾艳的脂粉气,表现出悲情雅化的特点.由于唐宋社会文化特定的氛围,词被用于搭建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桥梁.大量的寿词和干谒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表现出喜庆、阿谀、千篇一律的特点.总之,从日常生活入手来研究文学现象,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析文学文化现象.在社会文化学研究领域还是一次尝试,期待为文学文化学研究带来一点有意义的启示. 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宋初是令词继续发展和长调勃兴的时期,晏、欧等词家主要承继南唐词风,柳宗则大力创作长调,扩大了词的容量. 北宋后期为词的雅化时期.柳永将词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满.苏轼进行了题材内容上的开拓,“以诗为词”;周邦彦则主要在艺术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词坛的两个流派. 南宋词风转变,爱国志士感于亡国之痛,以词抒发爱国思想与身世之感,趋于苏轼一路.至辛弃疾,遂极大开拓了词的境界,影响巨大,形成辛派词人群体,豪放派得以确立. 姜夔重音律,格调骚雅,宋金形势渐趋稳定之后,南宋后期词人大多以姜夔为宗,刻意追求音律谐和、韵味悠长和形式精美,导致宋词韵高和寡,无以为继. 唐代皇帝的爱好与唐诗的兴盛 一般都认为盛唐是东方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又一个光彩夺目的高峰,而唐诗无疑是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诗的起源,应该说是魏晋以来文风不断转变发展的结果,但唐诗的繁荣又确实得益于唐代统治者的“导向”作用.唐朝的皇帝,特别是前期的皇帝几乎都擅长诗赋,多有作品传世.作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备雄才大略,同时也是一位写诗高手.虽然他的诗宫廷味较浓,但他的示范作用影响了他周围的文人学士,并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则天与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诗人,他们倡导宴饮赋诗,群臣应制,有时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长作应制诗的大臣,便很难参与朝会.到盛唐时期即玄宗、肃宗时期,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诗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风格各异,流派纷呈.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更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终将唐诗推向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 唐诗的繁荣,除皇帝爱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诗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导向作用.唐以进士科取士,应试者必须长于作诗,而这也就成为士人们获取功名的正路,唐诗也因以诗赋取士而繁盛起来.高宗时,进士科加试“杂文”(诗赋),是以诗文茂美者入选之始.及至盛唐,诗赋取士更见推重,玄宗朝的进士及第或位极卿相者如张说、张嘉贞、张九龄等,都是精于诗赋的.唐朝的文官几乎无一不是诗人,诗作数量之多实在惊人.清康熙时曹寅辑。

2.结合宋词分析宋代文人的民族情怀

词的特点:

1. 词是音乐文学,起源隋唐时,雅乐(古代)清乐(魏晋南北朝)燕乐(隋唐),词配合燕乐而生

2.词是城市文学,世俗性,这是词作为新兴文学的本质所在(宋词的“俗”,是世俗的俗,宋代文学的俗,是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为代表的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排斥的民间文化的新兴)

3 词是南方文学,作词的人(唐圭璋《两宋词人占籍考》),词中所言之物绝大多数都是南方有的

江南景象,有地域性 词牌《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梦江梅》、《望江南》

4. 词是女性文学,女词人很少,男词人因为“男子作闺音”【出自清代徐嗟凤的《词正》】,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宋代民族忧患意识是什么

在历史、文学研究领域,谈及民众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注、焦虑意识,过去一般使用爱国主义一词。但为避免与鸦片战争以后的爱国思想相混淆,故改用忧患意识。因为,宋、辽、西夏、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忧患意识包括忧世与忧生两种情况。此处所讲主要指忧世。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宋代忧患意识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与宋代特殊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

北宋前期(960~1022),是北宋汉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生阶段。宋朝建立伊始,士大夫就有民族生存的焦虑之感。这是因为传统上的中原领地燕云十六州尚在契丹统治之下。宋朝感觉到生存受到北方强敌的威胁。北宋中期(仁宗、英宗、神宗),西夏又开始崛起,不断侵扰宋王朝,且在宋仁宗时建国称帝。宋朝不仅燕云十六州无法收复,且西北地区又陷入西夏之手。汉民族的存亡危机更加严重。这对当时士大夫的影响非常深刻。北宋晚期(哲宗至徽宗),外部形势发生进一步变化。金朝兴起,内部党争激烈。全身避祸之风炽烈。文学主题由忧患天下转向忧患人生。但仍有少数作家虽饱受党争打击,仍然不改初衷,如张耒、贺铸、苏过等。

4.关于宋词的论文

试论宋词雨意象中的文化悲感意识

论文摘要:宋代士大夫文人对弘道责任的自觉担荷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深厚的忧患意识.及个性觉醒与生存不自由现状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生存之痛积淀为一种文化悲感意识。宋代士大夫文人借助雨意象来抒写这种文化悲感意识。表达他们仕途坎坷,英雄失路的悲伤;执著理想,生命漂泊的苦痛;以及生命束缚,生存不自由的叹息。

论文关键词:宋词;雨意象;悲感文化意识

英国作家斯托雷奇曾说“中国人的忧伤是很细致很深沉的。忧郁似乎是中国诗的基调。”作为中国诗的宋词自然不例外,在两万多首宋词中出现“雨”字的词有4910首.所抒发的情感类型中以悲怨、忧伤等情感为基调的词占总体的62%。可以说宋词雨世界是一个充满着伤感的世界。宋代士大夫文人借助雨意象表现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生存叹息。宋词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忧而不伤、悲而不绝望的情感意识不同于西方文学理论中所讲的悲剧意识.“西方人的悲剧,强调彻底的失败、彻底的牺牲、彻底的奉献。”而中国文化由于受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不可能具有彻底的否定和批判精神,笔者认为,将宋代士大夫文人阶层由于对弘道责任的自觉担荷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深厚的忧患意识,及个性觉醒与生存不自由现状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生存之痛.而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识称为文化悲感意识更为切合实际。这种文化悲感意识借助雨的催发、升扬,在宋词中将士大夫文人细腻而伤感、缠绵却坚毅的心理世界表现了出来。 本文来自第一论文网

一、仕途坎坷。英雄失路之悲

宋代士大夫文人受宋庭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视为宋代‘士’的一种集体意识”他们积极努力于经世济时的功业建树中,期望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及党争的存在,宋代士大夫文人命运多舛,仕途道路坎坷,甚至绝大多数士大夫文人都有过被贬的经历。他们的政治理想不但没有实现。甚至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士大夫进退之间犹驱马牛.不翅若使优儿街子,动得以指讪之。”(蔡绦云《铁围山丛谈>;卷二)士大夫文人在遭受了种种磨难之后,对生存的不自由和仕途坎坷有了更深的体会,萧庆伟说:“绍圣之后,对政治的恐惧和对个体生存的忧虑,是元佑党人共同的心理背景。”㈣这无疑给词坛带来许多忧伤的风雨。士大夫文人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伤情绪在凄风冷雨中更显惆怅悲苦。

来源于

望可以帮到您。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