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夔写作风格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一大词家和诗人;且娴通音律,善吹箫弹琴,有乐论著述,能配合词作自创曲谱,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有论书法的《续书谱》传世。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清代诗人朱彝尊在《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论江西诗派时说:“继萧东夫(即萧德藻)起者,姜尧章其尤也。”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上继“花间”(《花间集》),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白石道人歌曲》收词八十首,其中十七首带有曲谱。《扬州慢》、《杏花天影》、《姜凉犯》、《暗香》、《疏影》、《徵招》、《角招》等十四首是他自创的词调和乐曲;三首是填词配曲的,内有一首填的是范成大的《玉梅令》。这十七首,每首定有宫调,并以宋代工尺字谱(与今流行的工尺谱有所不同)斜行注节,扣于字旁。这些有谱的词调是他一生中文艺创作的精髓,为后人留下了可资研考演唱的丰厚遗产,对南宋后期词坛创新和词式上的格律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白石创制的词调《扬州慢》,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他二十二岁,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更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用警辟对比的词藻度成此曲,传为佳作。 光宗绍熙二年(1191),他在名诗人杨万里家,得聆一琵琶艺弹奏久已失传的《醉吟商朝渭州》古调,他虚心学习了该曲的品弦法,填词编成了清新的《醉吟商小品》。后到合肥,目睹边城一片离索,感怀古英雄之伟烈,创作了寓意深远的犯曲(中有转调变化之曲)《凄凉犯》。 同年,范成大已告老还乡,姜夔应范的邀请,往访范于吴县(今苏州)的范村。他赏梅游览后,创制了《暗香》、《疏影》两曲献给范。范令其婢-歌女小红“肄习之”。音节清婉美妙,范赞赏不已,后来就将小红赠给了姜夔。夔诗《过垂虹》云:“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廿四桥。”即咏此事。 姜夔在吴兴寄居时间较长,后期还写了《鬲溪梅令》和拟古乐调的《角招》、《徵招》等歌曲。这些拟古乐调对我国古乐歌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白石歌曲的《词引》中,可知姜夔曾对《楚辞》的“九歌”皆注律吕,琴曲亦注指法,这说明他除对古曲音律有研究外,古琴的弹奏也是精通的。他晚年曾参考浙江民间风俗歌曲,创作了“越九歌”;又曾按七弦琴演奏伴唱的风格,写下了骚体《古怨》琴歌,抒发他对山河破碎、身世凄凉、世道坎坷的怨恨和悲叹。姜夔以他多方面的才华,不断地交游和研究,卓然成家,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庆元三年(1197),姜夔将多年来对音乐的研究和意见写出了《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各一卷,呈献给朝廷,用以议正乐典。他十分注重琴学,在《七弦琴图说》中阐述了南宋时代的古琴宫调,提出了分琴为三准(自一徽至四徽为上准,四徽至七徽为中准,七徽至龙龈为下准),三准各具十二律。各述了转弦合调图,总述了取琴“应声”之法等。这些撰著对我们研究中古音乐和古琴等乐器的演奏是有很高价值的。 两年后,姜夔又向朝廷呈上了《圣宋饶歌十二章》,再次希望获得朝廷采纳和提拔任用,但未成功。这些乐议和乐章直到姜夔死后十年,理宗才“诏以夔所进乐议、乐章付太常(掌管宗庙礼仪音乐之官)”。 夔为人清高,荦荦不羁。曾与抗金主战的大臣名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并长期得其资助。鉴死后,夔生计日绌,但仍清贫自守,不肯屈节以求官禄。晚年多旅食抗嘉湖之间。当寓居武康时,与白石洞天为邻,有潘转翁者号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诗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饱经颠沛转徙的困顾生活后,病卒于临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馆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获就近安葬。 姜白石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对他的词调音乐,我国民族音乐史学家杨荫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书,论证泽注极详,可资参考。 2.南宋词人姜夔 姜夔是什么派的词人姜夔,在南宋词派中也算是独树一帜,有所成就。他是今天的江西人,一生却在安徽、江苏、浙江一带都有所活动。年少时期跟随父亲到达汉阳,父亲死后,他移居至湖州,而作品大多是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游历的时候写的,一生潇洒自在,却不得朝堂一展抱负,最终死在杭州。 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他善于运用自己擅长的音律作词,他的词既可以自由散漫,也可以格律严密,主要在于他的词的意境十分动人,他的作品都被冠以空灵含蓄的特点。而且鉴于他本人十分通晓音律,他写的词都可以自己作曲给人家传唱,并且由于性格的多重特点,姜夔的词也具备多彩的元素。其中既有感伤怀古的词句,也有单纯的游记,还有对于不得功名的不甘,也不缺感情世界的情谊。甚至有的人评价姜夔称他是继苏轼后再一难寻的才艺广泛的大家。 姜夔在词作上面,最为世人传唱的自然要数《扬州慢》、《白诗道人歌曲》、另有《白石道人诗集》,还有和今天的一首歌曲同名的《暗香》~ 3.16.姜夔词作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姜夔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吴文英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张炎的词作和词论;“四灵派”诗人的艺术追求和诗歌特点;文天祥等人的抒情纪实**国文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张炎的词作和词论。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姜夔等骚雅派词人及其他 一、骚雅派 “骚”指继承〈离骚〉式的以表现自我、抒发自我的主观性描写为主要目的的抒情传统上,注重写心境;“雅”指他们以雅为美学理想,反俚俗、反浅薄、反直露、反狂怪、反浮艳、反豪放等。 二、姜夔 内容:抒发流落江湖当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思想,如〈扬州慢〉(淮作名都);写羁旅生活,抒发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如〈庆宫春〉(双桨莼波)。 艺术:清空。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着色相之谓。 表现手法:善于提空描写,不染尘埃,不着色相,如〈暗香〉与〈疏影〉;善于将各种题材和感情聚拢于同意的风格中,如〈扬州慢〉以清笔写浓愁,〈长亭怨慢〉(渐吹尽)以健笔写柔情;善于锤炼语言,瘦影健劲,如善于用“冷“字写通感;善于情景交融,意境深幽清空,如〈点绛唇〉(燕雁无心)。 三、吴文英 内容:以情天恨海、文期酒会、抒发自己缠绵缱绻的情怀和落魄失意的情绪为主题的作品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也有感时伤世内容。 艺术:骚雅。 表现手法上与姜夔不同,倾向于质实。善于用秾艳凝涩的字面、绵密曲折的结构、奇丽凄迷的境界、缠绵沉挚的情感著称。对结构与意境的处理。 由于吴文英在作词时太重抒发自己深微窈冥、难以言传的心绪,而不太注重读者的可接受性,所以他在结构的安排上常以心理发展和感情逻辑为线索,打破时空的正常理性顺序,打碎人物、事件、景物的完整形象,并将这一片片被打碎的形象作为自己表情的工具与媒介。这样就使得词的结构变得深曲难测,意境变得凄迷朦胧,反而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王沂孙 王沂孙。咏物词。意境深幽,但过于隐晦。 张炎的词论:〈词源〉谈及音律、批评等,以姜夔为宗,讲究骚雅清空。 张炎的词:故国之思,但缺少姜夔的刚劲,而更多凄凉呜咽。 五、刘辰翁、蒋捷 刘辰翁:爱国词,风格清新明朗,豪放。 蒋捷:故国之思,成就最高的是清新疏朗的白描之作,如〈虞美人·听雨〉。 4.说宋代词人姜夔风格“清空”,是什么意思啊清空是宋词的一种创作风格。张炎《词源》中谈到了两种类型的清空,一种以苏轼为代表,另一种以姜夔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以诗为词,指出宋词向上的一路。但在具体的方法上还有显著的差异。苏轼蔑弃一切法度,把词变成一种长短句的新体诗。陈师道说他“以诗为词”,李清照则批评东坡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这种不够本色的词风在南宋初中期成为词坛的主流。其时词品迅速的提高,而词却朝着非本色化的方向越走越远。直到姜夔登上词坛,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姜夔以有意的心态从事词的创作,认真探讨词的各种法度。姜夔论词的资料不多,涉及到词的字面、句法和章法,还有超越这些具体法度的活法。 姜夔把词的创作纳入一定的法度。他根据自己对音乐精神的理解,改造唐宋乐谱,使市井俗乐与传统雅乐的精神相通;他总结化用才学的法度,从众多的典故中汲取其共同意义,把具体的情感升华为空灵模糊的意趣;他用近俗的题材,表现出雅正的情感。他从词体的特征出发,因势而利导,随俗而雅化,使清空与骚雅连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宋人以才学为词,抒发的情感比较空泛。沦落江湖,远离政治风波,使江湖词人抒发的情感多是一种清雅的意趣。姜夔词的情感是孤云野飞、去留无迹的意趣,由于它无所定指,以致《暗香》《疏影》的主题千余年来尚无定论。 5.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为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清雅词派的开山大师。他的词以咏物见长。如咏蟋蟀的《齐乐天》,谈荷花的《念奴娇》,咏红梅的《小重岭》都是为人们所推重的。但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他的两首咏梅《暗香》和《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娥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却又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疏影》 由于对这两首词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存在着分歧,因而曾经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张炎《词源》认为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而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反对说“白石《暗香》和《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说“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还说“白石以诗入调,门经浅狭。” 存在这两种分歧的关键原因是两首词,虽是咏物词,但绝不是单纯的咏物之作。词中虽刻画了梅花,便更多的地方,却写了由梅花引起的联想。 这两首词是借梅托意,但两者所托之意是不一致的。前者写的是自己身世漂零之恨和伤离念远之情,后者则是国家衰危之感。 《暗香》写出自己环境和心情上的巨大变迁。从旧时自己在梅香月影下吹笛,玉人摘花的欢乐写起,陡然转折到自己而今渐老,甚至连嗅到梅香,看到月影,也引起一种生疏的感觉。接下下片里,他刻画了玉人离别以后的孤独,想到古人还能折梅寄远,但现在因为路遥雪积,却不可能这样做,只能以今天独自在梅花下寂寞苦忆昔日的梅花下的欢愉了。可是梅花不久也要飘零,无论是花还是人,几时才能重见呢?结尾表达了诗人无从决绝的缠绵情绪。 《疏影》先从正面描绘梅花。写梅花冷艳和孤芳自赏的性格。接着,他的联想飞跃到了远嫁匈奴的王昭君身上。“盖伤心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帮以昭君托喻。”(郑文焯《白石道人词》)词人籍咏梅暗喻宋徽宗,钦宗二帝被虏北行之事,含国家兴旺之悲。词不从正面着笔,仅于虚处传神。将人生飘零的失意,国事日非的感慨,与物象结合起来,语意蕴藉灵动,真可谓“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张炎《词源》以“清空”、“骚雅”作为白石词风格及艺术特色的总评,得到了后世多数人的赞同。所谓“清空”指风格而言,关键在一个“清”字,清雅的人品,清高的笔法,清虚的情韵。无论是咏怀还是咏物,都选择与“清”的情思相应的景象事物,取其神理不着色相,显现出空灵淡远的风格特征。这一点或许是王国维所批判他的词的原因之一。 张炎用“古雅峭拔”四字来解释“清空”认为姜夔作词继承了诗骚比兴寄托传统,能寓意见志,有空灵意趣。其实,白石词的古雅峭拔,还在于以诗的笔法入词,而且是以江西诗的瘦硬笔法入词,以健笔写柔情,所以除了如《疏影》清空飘逸的情致外, 还内蕴一种情刚劲峭之气,绝无向来婉约派词的平熟软语,这与他清贫自守,耿介清高的性格一致,如《暗香》。姜夔常以梅花象征恋人,所以当有“怀人”之意,但蕴含有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梅边吹笛”,既是烘托梅花,也是写高士雅趣;“冷香”为梅花散发的气味,亦为高士清韵,他以清刚笔调,写出了高士的寂寞情怀和孤高雅洁。以前,把姜夔作为继李清照后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实,姜夔词既不同于婉约词的偏于阴柔,又不同于豪放词的过于阳刚,而是刚柔并济的“清雅”派。他的词以洗练空明的语言,清新刚健的笔调,来写他低回不尽的心境,抒发国家兴亡之感。其词如深潭静水,微风吹过即起涟漪,但也不复有长江大河的滔滔气概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宋词全集 [3] 人间词话 [4] 词源 6.宋代词人姜夔怎么读姜夔:(jiāng kuí) 。 姜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词曲作家,他的词调音乐无论在艺术上及思想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具有独创性。姜夔的词调音乐创作继承了古代民间音乐的传统,对词调音乐的格律、曲式结构及音阶的使用有新的突破,并且形成了独特风格。 扩展资料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 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他的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 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夔。 7.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为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清雅词派的开山大师。 他的词以咏物见长。如咏蟋蟀的《齐乐天》,谈荷花的《念奴娇》,咏红梅的《小重岭》都是为人们所推重的。 但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他的两首咏梅《暗香》和《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娥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却又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疏影》 由于对这两首词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存在着分歧,因而曾经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张炎《词源》认为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 而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反对说“白石《暗香》和《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说“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还说“白石以诗入调,门经浅狭。” 存在这两种分歧的关键原因是两首词,虽是咏物词,但绝不是单纯的咏物之作。词中虽刻画了梅花,便更多的地方,却写了由梅花引起的联想。 这两首词是借梅托意,但两者所托之意是不一致的。前者写的是自己身世漂零之恨和伤离念远之情,后者则是国家衰危之感。 《暗香》写出自己环境和心情上的巨大变迁。从旧时自己在梅香月影下吹笛,玉人摘花的欢乐写起,陡然转折到自己而今渐老,甚至连嗅到梅香,看到月影,也引起一种生疏的感觉。 接下下片里,他刻画了玉人离别以后的孤独,想到古人还能折梅寄远,但现在因为路遥雪积,却不可能这样做,只能以今天独自在梅花下寂寞苦忆昔日的梅花下的欢愉了。可是梅花不久也要飘零,无论是花还是人,几时才能重见呢?结尾表达了诗人无从决绝的缠绵情绪。 《疏影》先从正面描绘梅花。写梅花冷艳和孤芳自赏的性格。 接着,他的联想飞跃到了远嫁匈奴的王昭君身上。“盖伤心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帮以昭君托喻。” (郑文焯《白石道人词》)词人籍咏梅暗喻宋徽宗,钦宗二帝被虏北行之事,含国家兴旺之悲。词不从正面着笔,仅于虚处传神。 将人生飘零的失意,国事日非的感慨,与物象结合起来,语意蕴藉灵动,真可谓“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张炎《词源》以“清空”、“骚雅”作为白石词风格及艺术特色的总评,得到了后世多数人的赞同。 所谓“清空”指风格而言,关键在一个“清”字,清雅的人品,清高的笔法,清虚的情韵。无论是咏怀还是咏物,都选择与“清”的情思相应的景象事物,取其神理不着色相,显现出空灵淡远的风格特征。 这一点或许是王国维所批判他的词的原因之一。 张炎用“古雅峭拔”四字来解释“清空”认为姜夔作词继承了诗骚比兴寄托传统,能寓意见志,有空灵意趣。 其实,白石词的古雅峭拔,还在于以诗的笔法入词,而且是以江西诗的瘦硬笔法入词,以健笔写柔情,所以除了如《疏影》清空飘逸的情致外, 还内蕴一种情刚劲峭之气,绝无向来婉约派词的平熟软语,这与他清贫自守,耿介清高的性格一致,如《暗香》。姜夔常以梅花象征恋人,所以当有“怀人”之意,但蕴含有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 “梅边吹笛”,既是烘托梅花,也是写高士雅趣;“冷香”为梅花散发的气味,亦为高士清韵,他以清刚笔调,写出了高士的寂寞情怀和孤高雅洁。以前,把姜夔作为继李清照后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实,姜夔词既不同于婉约词的偏于阴柔,又不同于豪放词的过于阳刚,而是刚柔并济的“清雅”派。他的词以洗练空明的语言,清新刚健的笔调,来写他低回不尽的心境,抒发国家兴亡之感。 其词如深潭静水,微风吹过即起涟漪,但也不复有长江大河的滔滔气概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宋词全集 [3] 人间词话 [4] 词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