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个宋词常用语有哪些你羡慕那些出口就会吟诗的文人吗?现在可以不用再羡慕他们了!因为有一位理科生“yixuan”闲来无事,把《全宋词》拿出来“捣鼓”,算出了其中的99个高频词汇。熟记这些高频词,你就可以随性所欲进行创作了!你还可以用“无序”的数字来创造一首“美妙绝伦”的宋词,圆周率也可以哦! 简化宋词就是“东风何处在人间” 署名为“yixuan”的网友在个人博客里写道:“突然想看看宋词里面什么样的意象是最常见的,比如可以做个频率分析什么的。当然文本挖掘需要分词,我没法在其中花太多时间,于是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宋词的句子都很短,如果穷举可能的字的组合的话并不是太多,况且最常见的词语一般是两三个字,这样可能的组合就更少了。”比如“犹解嫁东风”这句话,可能的二字组合是“犹解”“解嫁”“嫁东”“东风”,三字组合是“犹解嫁”“解嫁东”“嫁东风”,词的字数越多,可能的组合就越少。如果把每句话可能的字的组合都列举出来,就可以整体统计频率了。”大家一致分析这位网友一定是个理科生。 随后, “yixuan”贴出了他算出来的高频词,排在前面的分别是:1、1485 2、东风(1382)3、何处(1230)4、人间(1202)5、风流(857) 6、归去(812)7、春风(802)8、西风(779)9、归来(771)10、江南(765)……至于为什么第一名是数字,他解释:“排在第一的是无效字符,这跟数据源有关。”这个结果一出来,一位网友就一语道破了“玄机”,“原来,最流行的宋词就是‘东风何处在人间’啊!” 2.常用诗词句语大全古诗词经典语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文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3.古诗常用词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我们很少去注意这些变化,在我们身边,就活跃着很多源自古诗的词语,虽然这些词很常用,但由于时光荏苒,如果不细细查考,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它们的本来面目了。 比如“乔迁”一词,现在我们经常用来恭喜别人搬进新居或者职务高升,但从字面上乍一看,“乔迁”确实和搬家、升官联系不上,其实它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鸟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确实是值得恭喜的事情。再比如“桑梓”,本来的意思是桑树和梓树,现在都用来指代故乡,为什么桑树和梓树就能表示故乡呢?这源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们要表示敬意。从这个意思上引申出去,“桑梓”才成为了故乡的代名词。此外,还有我们常用的“小康”,也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只不过和现在的意思相比,“小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情况。 《诗经》确实是很多常用词和成语的源头,当然其他的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词流传下来,比如我们常用“涂鸦”来形容字写得很差或画很难看,这个词出自唐诗,卢仝在《添丁诗》里说:“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这里取的是最后一句的开头和结尾。 4.古诗常用词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我们很少去注意这些变化,在我们身边,就活跃着很多源自古诗的词语,虽然这些词很常用,但由于时光荏苒,如果不细细查考,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它们的本来面目了。 比如“乔迁”一词,现在我们经常用来恭喜别人搬进新居或者职务高升,但从字面上乍一看,“乔迁”确实和搬家、升官联系不上,其实它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鸟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确实是值得恭喜的事情。 再比如“桑梓”,本来的意思是桑树和梓树,现在都用来指代故乡,为什么桑树和梓树就能表示故乡呢?这源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们要表示敬意。 从这个意思上引申出去,“桑梓”才成为了故乡的代名词。此外,还有我们常用的“小康”,也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只不过和现在的意思相比,“小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情况。 《诗经》确实是很多常用词和成语的源头,当然其他的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词流传下来,比如我们常用“涂鸦”来形容字写得很差或画很难看,这个词出自唐诗,卢仝在《添丁诗》里说:“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这里取的是最后一句的开头和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