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杨柳思念的诗句宋·晏几道: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折柳赠别 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对此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因此一般认为此俗形成于秦汉时。这座富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古桥,迄今还横跨在西安市东郊灞水上,有"灞柳风雪"之称,列入"关中八景"。 折柳赠别习俗是如何形成的?或日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翠柳低垂,风吹絮落。父老们折下鲜嫩的柳枝,插在出征将士的盔甲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逐渐成为送行定式,并随秦的统一普及为全国性的习俗。 上述民间传说于史籍记载无征。因而多数人认为折柳赠别习俗的形成,与"柳"、"留"谐音有关,折柳以赠行人,是借此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歌咏,反映了这种谐音取意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西周时已经产生。 另一种解释是,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此外还有清明时节贴柳叶于鬓之俗,称为"柳叶符",也点明柳的符箓性功能。凡此,均能映证折柳赠别的避邪寓意--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有人指出,古人的折柳赠别不仅用于亲朋相别之际,还用于对远方家人亲友的思念,如崔湜《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这种怀远之情的发展,是将折下的柳枝寄给所怀的对象,唐诗中抒写这种情怀与风俗的篇章甚多,如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等等。由此引出折柳赠别习俗深层的文化蕴涵:柳是故里和亲情的象征,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准此,李白所谓"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寓意,便是最为贴切的解释。 2.【求有关柳树的‘还得带有思念家乡的古诗.】《临川见新柳》 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柳绝句》 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求有关柳树的‘还得带有思念家乡的古诗《临川见新柳》 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柳绝句》 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柳树的意象中表示思念的代表诗有哪些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梳妆。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 5.关于柳的思乡诗句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8.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 19.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 20.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21.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 2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2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 24.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 ——张先 25.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26.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周邦彦 27.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 28.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 29. 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 ——程垓 30.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 6.用柳树表达思念的诗词句(要具体的《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 崔湜《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梁简文帝《折杨柳》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折杨柳》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 7.含杨柳思念的诗句李商隐《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厉鹗《杨柳枝词》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王观 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李商隐 《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咏《雨霖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