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书签大全

1.书签的做法做好后画上跟有名的古诗句的图片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

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

《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读: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

夫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读: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领导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

千夫所指,无疾而。”是说流言猛于虎。

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

《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

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的骨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

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

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

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

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

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

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

而最近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

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

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2.古代书签是什么样的

对于真正的爱书人来说,书签是读书时必不可少的伴侣。

“书签”与图书相辅相成,相依相伴。它随着图书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图书的演变而演变。

“书签”是伴随卷轴装书而来的,最初出现在唐代,可能取义于书籍中写有文字符号并具有某种标识作用的竹片“书签”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唐代,如杜甫《题柏书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书签”的“签”,在古书上写作“签”。

根据《汉语大词典》,“签”是指“竹片或纸片上写有文字符号的一种标识”。所以书签最初可能取义于书籍中写有文字符号并具有某种标识作用的竹片。

“书签”这一实物,应当出现在唐代以前。因为“书签”是伴随卷轴装书而来的,我国在晋代就流行以纸为主要材料的书籍卷轴装书。

卷轴装书带有一根用圆木棒做成的轴,形状就像现在带轴的画,存放的方法是卷起来平放在书架上,轴的一端向外。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人们就在轴的一端系上署有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就是“书签”。

“书签”通常用竹片做成,考究者用象牙来做,因而有“牙签”的称呼。唐代集贤院所藏四库图书,就分别用红、绿、碧、白四色牙签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

如果不是精装,就用木、竹、纸为签。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宋苏轼《书轩》诗:“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

唐姚和《题李频新居》:“……劝僧尝药酒,教仆辨书签……”这就是古人关于卷轴装“书签”的记载和描述。从“挂签”到“浮签”、“题签”卷轴装书流行到唐代末期,终于被其他形式的书所取代。

唐代是写本书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雕版印刷兴起之时。宋统一后,雕版印书业得到空前发展。

书籍制作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书籍装帧形式的相应变化。从唐末至宋初,随着印本书籍逐步取代写本书,册页制也逐步代替了卷轴制。

所谓册页制,就是积累许多单页装订成为一册。这一时期的“书签”就是封皮上粘贴的用以题写书名的纸或绢条。

因为它是贴在封皮上的,为了区别于卷轴装书用的“挂签”,所以又称为“浮签”。在古籍里,“浮签”常被写做“签”、“面签”、“签题”等。

如清胡虔《柿叶轩笔记》:“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皆钞本……其面签皆用绢,经以绿,史以赤,子以碧,集以浅楠,楠木匣盛之。”清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此书)原装十二册,题签皆藏经纸,题曰《淮南子》。”

文中的“面签”、“题签”,就是粘贴在封皮上的“书签”。作为阅读进度、读书疑难处标记的书签之由来。

3.读书名言书签,要有图,不要简单的

1、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

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作者:新格言 2、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作者:(清)王豫 3、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作者:(英国)谚语 4、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作者:(清)袁牧 5、识字要读书,种地要养猪。 作者:谚语 6、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作者:(英国)谚语 7、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作者:(汉)王符 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作者:朱熹 9、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作者:罗曼·罗兰 10、进学致和,行方思远。 作者:字严 11、善读者日攻、日扫。

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作者:(清)郑燮 12、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作者:(欧洲)谚语 13、为学大病在好名。 作者:(明)王守仁 14、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作者:郭沫若 15、有阅读能力而不愿读好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 作者:马克·吐温 16、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作者:章学诚 17、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作者:(元)陶宗义 18、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

作者:牛顿 19、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作者:列宁 20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作者:伊萨克·巴罗 。

上一篇
拉古诗词
下一篇
唐诗人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