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词读后感最好能学成一篇作文1.风亦起,心亦凉.我以词人的步伐,留下串串足印在《宋词》的世界里,我甘做一只鸟儿,去飞翔.今宵秋波澹澹,昨夜春雨绵绵.暮时点滴欲坠,朝间片片无奈舟.失去,惘然,憔悴损?无奈又如何.蓦然回首,十余载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三十功名尘与土”,那样的豪迈.轻推窗台,拣尽寒枝,寂寞沙洲.渺渺无望的未来,融入淡淡的伤.雨里来去,潮涨潮汐,《宋词》留下的——不变的深邃,永恒的唯美.历史的尘埃,你饱经风霜地走来,从此明白何以谓之“精炼”.也发觉自己实在渺小.书籍是后备,或后卫,抑或是后盾,是支撑着前进的梦幻翼羽.迈着词人的步伐.我哪来词人的胸怀?殊不知,陆游的“寂寞开无主”,涵盖多少辛酸;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多少离愁;苏东坡的“生死两茫茫”,饱尝了多少煎熬.而我,此刻便越发渺小.只是沙粒,一念间便会被吹走,一念间又会被吹回.只是云朵,由水滴凝聚而成,又化作水滴纷纷而至.造就词人的必须是内涵.我期待,去掀开帐幔,去挽起窗帘,继续读书,致使自己充实.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其中:渭城,《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绝句里的乐府中说,“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浥,《新华字典》说,“浥,沾湿”.阳关,《汉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诗三百首详析》说,“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 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阳关,也是古代的地名.除了两个问题以外,这唐诗是我们都读得懂的诗歌.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提醒爱好格律诗朋友注意,咸阳,在长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阳县县东,所以渭城应该在咸阳和西安之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间距离甚远.我的兰州朋友告诉我,从上海到甘肃省的距离,等于从甘肃省全境由东到西(至阳关)的距离.这有什么问题?就是从渭城到阳关十分遥远,为什么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呢?是因为阳关在当时唐朝的地盘,一路上有驿站(可以休息的宾馆);西出阳关,进入西域,是出国了,是藩国(对唐称臣的国家)的地盘,就没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老说:“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的边疆远远伸到远远的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那时……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设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当官人商贾他们离开长安西上的时候,人们就在当时首都的郊区的渭河旁做一番话别,当然也来点酒.可以想象,当时的渭城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宾馆酒楼侍陪歌妓,人来人往,柳树成荫,酒业十分发达,搬运工人众多,小贩当街摆卖,美女迎面走来.望着这喧闹的城市,想着长途跋涉到了阳关,还要从那里过关西出到西域,实在对比强烈,感想颇多.客主难免写点诗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怀念,或表示赠别,也输出了比如“君住长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 刘老说:“在唐朝,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诗》里,这类的赠别作品数量委实不容易统计.但是为什么王维这四句能够独擅一代之名呢?……这样的情景(我们前面说的——山头老生注),在渭水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到了诗人手里,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山头老生认为,我们当代格律诗应该写出我们当代高中生能读懂的诗歌,这里包括我们用平水韵和我们用新华字典韵写作的朋友.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是一个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中进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还是个画家,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写的格律诗.我们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进士的诗人)从前写的直白格律诗,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到我们现在还能读懂,我们现在的格律诗难道要让我们高中生都读不懂吗?真不可思议! 刘老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诗人的境界.“辞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虚,不是比如把我们中学课本里已经知道的,现代格律诗先锋的梁启超先生说成是“梁任公”的风雅.梁启超先生说:“余虽不能诗,然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辞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头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摘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启超诗词全注》)就是当代格律诗的境界.也许,“境界”,是诗人的思想修养:“意境”,也是诗人的修养;诗人通过他的艺术修养表达他的思想修养.也许,境界和意境和情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头老生。 2.唐宋词简释怎么样由唐圭璋先生选释的这本《唐宋词简释》,一共选释了二百三十二首词,比之《宋词三百首》少了一些,而其中唐词选了五十六首,占有一定的比重,另外的一百七十六首的宋词,也多有《宋词三百首》所未选者。 是以单从读词的角度来看,此书也有一定的价值。 唐先生的选本并没有指出选词的标准,但依我看来,还是以婉约词居多。 这一点可以从词人词作的入选数量上看出,如入选作品最多的词人是李煜,有十九首之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苏轼和辛弃疾,分别只有十首和七首,两者加起来还不如李煜一人多。当然,倒也不能完全从某一两个词人入选作品的多寡来判断一本选集的风格,比如同为婉约派大师的柳三变,他的词在这本集子里也只入选了七首,和辛弃疾差不多。 但是,集子里所选的辛弃疾的七首词里,大部分还是婉约词。而另一位豪放派大师苏轼入选的十首词里,除了《念奴娇·大江东去》之外,全部都是婉约词。 所以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本集子还是以婉约词为主的。 而这本集子的整体风格也是简而不约。 书给人的整体印象很干净,就是原词加上一段简短的点评,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而那些小短评,却是很见功力,很耐读。 唐先生的点评照顾到了字、词、句、篇、章,哪些地方值得欣赏为什么值得欣赏都一一指出,却又仅是点到为止,既让读者加深了对词的欣赏,又没有进行太多的干扰,读着就比较舒服。而难得的是,唐先生的点评往往不俗,很能给人以启示,又不流于泛泛。 比如,他在点评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说“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这个点评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也相当漂亮。 从装帧到内页都相当简洁而古雅,里面的插画也很漂亮,让人赏心悦目。总之,这本古词选本还是相当有阅读和收藏价值的。 3.诗词鉴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宋)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 香径:散发着落花香味的小路. 评 此词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 上片天气、亭台、夕阳,依稀去年光景.词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 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花落燕归,更是触目伤情,抑郁难解,只有徘徊香径而已.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此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属对工巧;思致缠绵,是为后世传诵的名句.诗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情文并茂,音律谐婉,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隽丽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集评: 杨慎《词品》:“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遇. 卓人月《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谐不邻俗,婉不嫌弱.明为怀人,而通体不着一怀人之语,但以景衬情.上片三句,因今思昔.现时景象,记得与昔时无殊.天气也,亭台也,夕阳也,皆依稀去年光景.但去年人在,今年人杳,故骤触此景,即引起离索之感.“无可”两句,属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花落,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小园香径,惟有独自徘徊而已.余味殊隽永.。 4.唐宋词读后感读《唐宋词赏析》二三事 昨天给书架扫灰,看见书架上许多书已经尘埃满身,我身上的感伤细胞活动起来,回想收集这些书的经历,大有“逝者如斯”之叹。 这些书大部分与我的专业有关,是关于古代文学方面的书籍。说起古代文学就让我想器大学里的老师教我古代文学的赵老师来。 赵老师是一位很传统很老派的读书人,身上充满了让时下之人嗤之以鼻的书生意气。这样的书生意气做出很多让我们敬佩的事情来,“六四”的时候他为国家民族的自由民主奋斗过,做学问的时候他手不释卷十年磨一剑。 我没有福分看到他那时候的风姿,但是我有幸能够成为他的学生。赵老师讲课时候的神情称得上是孤高自傲,对眼下学术界里的诸多成名成家的人物不屑一顾。 他说目前的所谓古代文学的“学术”已经不是什么研究学问的体现了,要看真正的学术只能到故纸堆中去寻,比如研究唐宋诗词的沈祖芬。我们一起上课的同学听了大感诧异,让一向舍我其谁的赵老师推崇的沈祖芬上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此之后,每次去书店看书总是要留意一下,有没有沈祖芬的书。 也许真的不是学术时代了,她的书在各大书店不见踪影。机缘巧合,上旬我去湖州修电脑,事后就在书店里逛逛,却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书架上沈祖芬的《赏析唐宋词》,毫不犹豫,立刻把她买下来。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随意地翻几页《赏析唐宋词》,直到夜深人静就沉沉睡去。这样的日子过得真是好不惬意。 《赏析唐宋词》以宋词为主,而宋词之中又以南宋诸名家为主。所以说沈祖芬老师喜欢南宋词,在她这本《赏析唐宋词》选用姜夔,张炎的词几乎要占到一般一半的篇幅。 这样的内容让我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规律,男子读词和女子读词真是有很大不同的。男子读词喜欢研究词中那种包含的那种盛衰无常生命渺小的无可奈何之叹,推崇的词多以北宋前期的小令为主,而女子读词特别沉醉于词中爱恨情仇的悲欢离合之苦,喜爱的多以柳永之后的慢词为主。 男子读词的代表当是王国维,王国维先生的词学著作《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之中。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宋朝当以词为主。 但是他不是宋词就喜欢的,他极其喜爱北宋前期的小令,特别推崇南唐冯延巳的词,同时也很喜欢风格很像冯延巳的晏殊。沈祖芬老师的《赏析唐宋词》选用北宋词以柳永为代表的慢词为主,南宋姜夔,张炎的词基本上也是慢词。 王国维先生选用的词在内容上主要以别离为主,而这离别所要表达的情感不是离别的难舍难分,而是离别不可避免的无可奈何的生命本苦的感叹;沈祖芬老师选用的词大多表达的爱情的悲欢离合。 这样看起来,似乎沈祖芬老师的读词的境界似乎要比王国维先生要浅了许多。 其实不然,一是王国维先生学究天人,在古往今来的词学大家中,少有人能出其右。二是王国维先生自己也说境界有大小之分,没有高下之别,喜欢哪种词是一个人的自由和文学欣赏角度的不同,没有必要分个高下。 王国维先生的做学问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少考虑到读者的能力。《人间词话》之中全是语录,对词的理解也是一言以蔽之这种类型的。 而沈祖芬老师的《唐宋词赏析》全然不同,沈祖芬老师的学术是被学术界公认的,但是她的书里没有故作深沉的学究气,对于词的解析,深入浅出,用语质朴自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沈祖芬老师喜欢一句一句的讲词,对于学术功底较为浅薄的一般读者来说,是非常适合阅读的,也是引导你进入词学天地的明灯。 读沈祖芬老师的书,就像一位在走廊上晒太阳的老奶奶,给我们讲一个时代久远的故事一样,她缓缓地讲着,我们静静地听着,谁会知道这位老奶奶是一位难得的女学问大家呢。 5.唐诗宋词读后感今天,我在课堂上学了唐代孟郊的一首诗,名叫『游子吟』。学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母亲辛劳地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在为准备出门的儿子缝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 读完这首诗以后,我开始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母亲以前怎样对我好,怎样爱护我的事情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到:母亲平常经常为一点小事就骂我。在以前,我简直就是恨透我母亲了,觉得她一点都不爱我。但是现在我终于体会到母亲平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着想。其实平时母亲不是在骂我,而是在教育我,让我辨清是非黑白。但是我却不领情,有时还会顶嘴。而母亲从两年前就开始自己孤单一人去深圳找工作。她赚了一点钱以后,就回来广州为我报学习班,让我学习更多的知识。然后又回深圳赚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中那慈祥的母亲是那样爱她的儿子,我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我的母亲不仅把整个地球送给了,让我生活在这五彩的地球上,还为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我应该为我拥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感到幸福和快乐。 这首诗让我难忘。因为这首诗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6.唐圭璋的个人简历以及名著鉴赏唐圭璋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01-1990 民 族: 满族 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字季特。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专治词学。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1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7.〈〈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大全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