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1.题目与题干 题目是一首诗的眼睛,通过题目,有时可以抓住整首诗的主旨,如以"别"、"送"、"忆"为题目,基本可以确定上反映离情的。另外,题干和注释,也能对我们理解整首诗提供帮助,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帮助。一定要认真对待。例: 山中留客 唐 高适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正面描写山景的只是第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并且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境界。因为本诗的重点是"留客",重点内容应在"留"上,又由于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客的目的是让客人欣赏山中的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山中美景。因此诗中舍去了山中泉石花木等具体景物。"弄"字赋予万物以和谐、活跃的情态和意趣。"莫为轻阴便拟归",点明"留"意,但只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必须激起客人心中的游兴。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如果说今天没有雨,但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经出现,这样很难打消客人的疑虑,因此后两句便说"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在这里作者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你怕天雨湿衣吗?天晴也会"沾衣","沾衣"虽然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境界啊! 此诗必须抓住题目中"留客"二字,才能明白诗中所写景物的用意,才能不会认为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 2.知人论世 高考命题,不会过多地涉及诗歌本身的背景知识,但有些是属于高中生应具备的历史大框架知识,命题人也不会回避。 比如:研读唐诗,要知道安史之乱,唐王朝由此由盛转衰,这也影响到诗坛的创作。乱前,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或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好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是侠少。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李颀、高适和岑参。或者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安史之乱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与此类似,研究宋词,就要知道统治者提倡填词,要知道柳永是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情景交融,在景色的描绘中抒发了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就要知道宋与金、元的对峙,要知道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就要知道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风的大变化,就要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将军,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需要注意的是,诗人的情感、思想甚至风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 2.诗词鉴赏中的思想情感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 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 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 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 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 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 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 3.试赏析下诗的情感以及艺术手法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一、抒情手法(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3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 托物寓理4 借古抒情--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5 借典抒情二、描写手法(表现手法)1、衬托:正衬(烘托) 反衬2、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3、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4、对比 5、抑扬 6、白描 7、细节描写8、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如:以对方写自己)9、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10、侧面虚写(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写景手法:衬托渲染 运用修辞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近景远景 动静结合 明暗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三、修辞手法01、比兴 02、比喻 03、拟人 04、对偶 05、对比 06、用典07、双关:谐音双关 08、夸张 09、叠字 10、互文 11、反问 设问12、反语 例:阅读下面一诗,然后回答问题。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本诗用了什么手法看有什么作用看答: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设题方法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技巧)。2、诗人是怎样(用什么艺术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看有怎样的效果看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看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 X 这一手法的看 解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看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看3、这种手法怎样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看例: 早 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看有何效果看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逗草虫鸣地反衬环境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 诗歌赏析几例:除 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看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第三句采用曲写 ( 侧面虚写)的写法 (一) 。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逗我地,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二) 。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三)。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诗中写逗寒灯地有何作用看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逗寒灯地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 例:阅读下面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问: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看请作简要分析。答: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借物抒情、托物寓理)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诗歌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其实是以小松喻人。这样写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早 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逗万木冻欲折地和逗梅花孤根暖独回地逗昨夜一枝开地作对比。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答:借景抒情。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的愁苦,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融情入景。 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的伤感之情。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看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看答:对比。 诗人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借物咏怀抒情)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比喻。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试从逗静地与逗动地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逗水面平地、逗明镜地、逗照檐楹地等写出了荷花池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 4.如何把握诗歌鉴赏的情感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世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有出处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