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 闺怨诗那类的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鹊踏枝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李清照的闺怨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宋词闺怨诗天仙子 浓绪凝眸轻掩面,对月无眠频频叹。 柔情似水君不知,心丝乱,结成茧,软语俚歌听不惯。 长恨西风悲画扇,眉锁易舒情难断。 算来无计可销愁,青烛暗,临窗看,昨夜飞花飞满院。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鱼玄机的《赠邻女》(寄李亿员外)一诗,是她在得知李亿已携妻离开长安,于绝望中写下而传诵千古的名篇: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3.宋词中的闺怨词有什么特点第一,宋代女性闺怨词一般不以女性的外部形象为 描摹重点,尤其不以艳情化的女性外部特征为描摹重 点,女词人在抒发自己的闺怨之情时,或者借助于写景, 或者叙写自己真实生活中最具情感内涵的动作意态,或 者干脆是呼告式的直接倾诉。如宋代“最先开始写自己 的生活情感,抒发自己作为闺阁女性的存在情致的第一 人”‘”魏夫人的《菩萨蛮》,即偏重于以景写情: 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 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 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注:魏夫人,北宋臣相曾布之妻,诗论家魏泰之姊。 第二,宋代女性闺怨词中的优秀作品,往往于传统意象群中嵌人一些作者自己感受最深的典型细节,这些典型细节在全词中宛如张目之纲带动起全篇的传统意象成为表现彼时彼地词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必然形态。 4.关于闺怨的诗词闺怨诗大全 1、《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3、《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长门怨》 唐·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9、《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0、《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1、《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3、《望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14、《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5、《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5.1一5年级古诗书中的闺怨诗有以下几首,请鉴赏: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6.《古诗十九首》中有哪几首是闺怨诗《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诗十九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十九首诗歌表现的都是“普遍的人性”,梁实秋先生说过:“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作品之基础”。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古诗十九首》中描写“闺怨”的诗歌堪称古人爱情的经典之作。 《古诗十九首》中属于“闺怨诗”的一共有7首,它们分别是: 1、《行行重行行》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方;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2、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裸的情热的呐喊。 3、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对于声音的描写细腻生动,歌者与听者遥相呼应,把失意之人的徘徊、悲切、希冀全面地展现出来了。阅读时,要细细体会诗中那种若隐若现、缥缈空灵的意境。 4、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5、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该诗或云是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然细玩诗意,恐不然。或许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之诗。此诗也表现了主人公对于感情含蓄的表达,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婚姻观和爱情观。 6、迢迢牵牛星(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著名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7、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此诗写闺怨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注:回答问题应该用自己的话说,“复制”“粘贴”意义不大。 7.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中闺怨诗有哪些1 江南(江南可采莲) 2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3 敕勒歌(敕勒川) 4 咏鹅(鹅鹅鹅) 5 风李峤(解落三秋叶) 6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7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8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9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10 春晓(春眠不觉晓) 11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12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13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14 鹿柴(空山不见人) 15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1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17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18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19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20 赠汪伦(乘舟将欲行) 21 黄鹤楼送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22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23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24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25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6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27 绝句(迟日江山丽) 28 江畔独步寻花(一)(黄师塔前江水东) 29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30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 31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3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33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34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35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36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37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38 池上(小娃撑小艇) 39 忆江南(江南好) 40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41 悯农(一)(锄禾日当年) 42 悯农(二)(春种一粒粟) 43 江雪(千山鸟飞绝) 44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45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46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47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48 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 49 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 50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51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52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 5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54 饮湖上初睛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55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56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57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58 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 59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6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61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62 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63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6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65 春日(胜日寻芳泅水滨) 66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67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68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69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 70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 71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72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73 所见(牧童骑黄牛) 74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75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8.请列出10首闺怨类型的诗闺怨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宫怨 (唐)司马札 柳色参差掩画楼, 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 空逐春泉出御沟。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宫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相 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鱼玄机的《赠邻女》(寄李亿员外)一诗,是她在得知李亿已携妻离开长安,于绝望中写下而传诵千古的名篇: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两类诗又都起源于周代:《诗经·小雅》有一篇《白华》,据朱熹《诗集传》,周幽王得褒姒,黜申后,“申后作此诗”以自伤,是为古代宫怨诗之滥觞。 闺怨诗在《诗经》里尤多,像写弃妇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写思妇的《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早期闺怨诗的代表。汉魏晋南北朝时,闺怨诗又获长足发展,比较著名的有汉乐府《怨歌行》、《白头吟》、《上山采靡芜》,古诗《行行重行行》,曹植《美女篇》,傅玄《豫章行苦相篇》,以及南北朝乐府《子夜歌》、《懊侬歌》里的部分作品等;在闺怨诗中还看到,男尊女卑的现实使许多夫游在外的妇女和尚未婚嫁的姑娘对自己的丈夫和情人也往往忧心忡忡。 倘遇离别,女子的心情就更为痛苦:“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聂夷中《古别离》)这与《王西厢》里临别之际莺莺告诫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一样,都唯恐其夫另觅新欢。 特别是东汉以来,随着游宦、干谒风气的盛行、文士地位的提高和科举制度的实施,士人“官本位”的意识与日俱增,往往“去其邑里”,多方游处而经久不归,遂使“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徐干《中论·谴交》)。一旦博得一官半职,身份、地位有了改变,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的事就将在所难免,古语所谓“荡子成名,必弃糟糠之妇”。 上述一类以游子妇为叙写对象的闺怨诗便真切地表现了女性对此的忧怨心情。 至于写商妇的闺怨诗,其抒情主人公忧怨的焦点则在于丈夫的重利轻别、约而无信上。 唐刘得仁《贾妇怨》:“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 这种婚姻关系中的女性与弃妇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她们除了对自己形同遭弃的命运躬自悲悼以外,又往往多生一段悔恨。 闺怨诗中还有许多以征妇为叙写对象的作品。由于古代统治者频繁发动对内对外战争,导致了兵役制度的黑暗和人民徭役负担的沉重。 “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宋书》卷100)的现象就不只是宋代的事;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说法也并非夸张。经年累月的征戍,一方面使征人、役夫有家难归,另一方面便使无数思妇居家独守,因而产生了许多“征妇怨”一类的闺怨诗。 这些诗也带有深沉的怨伤,然其感情内涵又与上述几种闺怨诗有所不同。如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固然也怨伤良人久出不归,但却更突出地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 这类诗在怨伤战乱的同时也多流露出一种殷忧,但不是丈夫的弃旧迎新(少数作品除外),而是征夫的生死与冷暖。诸如“坐想鼓鼙声,寸心攒百箭”(陆龟蒙《孤烛怨》),“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白居易《闺怨词三首》其三),“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陈陶《水调词十首》其七),字里行间蕴含着深细入微的担忧和体贴,读来颇觉情深意厚。 从创作特色上说,古代宫怨诗和闺怨诗都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情。它们中的许多作品原本是周汉以来的民歌;文人所作亦多受民歌影响。 除袭用乐府题目外,它们的民歌风情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这由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所决定,也为两类诗的主题(即“怨”)所决定,周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歌中的宫怨诗和闺怨诗已然构成一种感伤的传统色调;文人所作,则无论是宫怨诗的悲叹“君恩无常”和“妾身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