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中的教育

1.古诗词教学该教什么,要如何教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古诗文所占的比重相差无几。以当今发行量最大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中,古诗词47首,古文4篇,约占教材总量的13%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词36首,没有古文,约占教材总量的12%。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不由得我们不认真思考: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

准确理解古诗文内容

古诗词之所以难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用词精炼,二是爱用隐语。谜语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诗人总喜欢别人仔细揣摩自己的诗,而读者总想把诗中所掩盖起来的事件看清楚。如此,两者的喜好,让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诗文中出现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很容易把诗词解偏。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很多老师教这首诗的时候,一般是这样解释诗词意义的:“红红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去了,眼前是奔腾的黄河水向东流去。我们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需要再上一层楼。”仿佛王之涣只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登高才能望远的理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在前两句中还有着别的意思悄然隐含在文字深处。

在这首诗中,“白日”和“黄河向东流”具有别样的意思。“白日”一般指“生命”“青春”,“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暗指青春流逝、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了解了这些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前两句是不是隐隐有一种面对岁月流逝而生发的无奈?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讲得这么清楚,但老师心中一定是要知道的。

什么是意象?关于意象,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例如:“鸿雁”象征着“思乡,信使”,“杜鹃”象征着“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东篱”比喻“出尘脱俗之境”,“菊花”象征着“高洁品质”……

诗词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才不会把诗词的意义解偏。

理解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

要想真正理解诗文中的情感,必须让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古代诗歌中有教育意义的名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升?鹧鸪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古诗名句分类七:爱国忧民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曰,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古诗名句分类八:述志抒怀 1.与天地兮比寿,与曰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

3.怎样进行中学古诗教学

中学古诗教学方法:

1、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根据新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实际,细读文本,在教学中自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品赏文本,进而接纳和传承古代先哲的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古诗文语感就会得到培养。

2、疏通文意。(解字词,析诗句)

在疏通文意方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精讲”的教法,看似抓住了古诗文教学的根本,实质上是忽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大大伤害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会翻译的词、句,组内解决不了的提请全班同学或老师。教师可以设计“讲故事、做表演”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到底读懂了没有。这样,课堂就极具生动、极具创新了。

3、重视诵读和积累。(诵诗句)

“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的形式方法很多。可以笑着读,呼喊着读,也可以摇头晃脑的读;可以自由读、齐声读,也可以个别展读;可以共性赏读,亦可个性品读。总之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读中熏陶。

积累是古诗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靠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尤其是诗词的积累。有效积累途径不是死记硬背,去背字典,做专题词汇练习,而是让学生在活的语境中把握那些熟悉的字的陌生的意义。

4、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更多古诗词教学方法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典诗词教学栏目。

5、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4.诗歌教学一般有哪些步骤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

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

5.求歌颂教育的诗词

教师颂歌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育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6.新教育——诗歌

追寻梦想 教育是一首充满情调,富有内涵的诗 需要我们用激情去解读 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不断的追求与奋斗 然而 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也有困惑,也曾迷茫 是教育之梦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前进中不竭的动力 从此 在我们的心里 亮起一盏灯 永不熄灭 在我们的心里 藏着一个梦 绚丽多姿 它就如我们心海中奔涌的浪潮 每当芳郁的教育春风轻柔地吹拂 它便漾出一片迷人的波光 于是 我们用心灵点击知识的鼠标 贪婪地吮吸知识的甘露 我们捧起了《苏霍姆林斯基》 品味着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真谛 全心解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用心倾听专家对教育的真知灼见 于是 我们开辟新的教育天地 开创新的生命意境 课堂上,我们带学生饱饮中国古典诗韵的琼浆玉液 课堂上,我们采集外国名著的奇花名卉 课堂上,我们呀呀学语,和孩子一起“ABC”,共同品尝与国际接轨的艰辛与快乐 课堂上,我们带学生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品味圆周率的奥妙,体会大自然的博大与崇高 心儿随激情飞扬 情感伴梦想起舞 让我们共同追寻新教育梦想 共同守候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共同奏响新世纪教育的华美乐章 共同谱写新世纪中国教育的辉煌。

7.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8.中国古诗词对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有哪些

小学古诗词教学误区及策略的探究 古典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

在当代,古诗词也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不明,其教学被边缘化,教学研究也大多止于感性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对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空前重视,在各阶段目标中提出专门的教学要求,在推荐背诵的120篇优秀诗文中古诗词占104首。

基于此,深化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古诗词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制定的新的课程标准。

这个标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语文新课程倡导四大理念,为首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从中我们可以将语文素养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而提出来的。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等”。

在这一纲要的指导下,我们尤其不能忽视古诗词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民族语言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摇篮,是同构互生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中介。

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到的哲学精神,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与中庸之道,人情之美的价值取向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追求为特色。同时,中国古诗词又从人际交往,民族心理,社会人生以及政治、思想、文学、教育等方面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

(一)增加知识积累,促进能力发展 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通过学习诗词,可以扩充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使他们更好的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的体验作者的情怀。

古诗词的语言和语言习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很难学到的,背诵若干篇古诗文名篇,不仅会纯熟的积累起若干有用的语言材料,从而形成某些基本的诗词语言习惯,促进学习者掌握文言。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输入的初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阶段,在小学以前儿童时期,他们只是从直观上表达直观的事物,还没有掌握语言的运用,即是感性认识。

所以小学生真正进入语言的表达时期是从小学开始的。由于小学生以前只是感性的学习语言,学的是口语化的语言,所以经常会出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现象。

中国古诗词以它丰富的内涵以及情感交融的表现手法的特点正能够弥补这一现象。学生经常朗诵大量的古诗词,不但能够积累大量的语言词汇,而且逐步培养其自己体会诗中意境,使自己得到熏陶。

量背诵古诗词必然会培养起学生丰富的语言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力,促进语言的发展。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文学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优秀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人生哲理,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词句、丰富的内涵和精巧的表现手法正是激发人们想象力的启动器。

(二)体会诗词学习的过程,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他们的形成是诗人的思考过程以及思想的结晶。我国流传下来的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深入到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当中去,从而能更好的了解和体验作者的真实情感。

同时,古诗词的句式、表达方法都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材料。我们都知道,古诗词的语言简洁、凝练,讲究押韵,多背诵一些古诗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特别是语言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

试想一下,连文言的学习方法都参透了,那学习我们的白话文还在话下吗? (三)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促进情感的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丰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