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中的水意向与情思

1.古诗词中的水意向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但是远在晏珠一千多年之前,就有不知名的诗人发出更为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所谓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所访之友,有人说是所求之贤。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是情人最为适切吧。

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的清晨,诗人去水边寻找意中人。他沿着曲折的水岸去寻找,道路艰难遥远;他沿着直流的水道去寻找,那人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企及。

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这是人世间的不自由,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蒹葭》是写男主人公对女性的追求,此诗则是从女性角度入手,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

最可感慨的是: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

水意象的阻隔意义在后代诗歌中反复出现:“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由来浙水偏堪恨,截断千山作两乡”(方干《别孙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直到当代,“在水一方”的海岛上,诗人余光中仍在感叹:“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水可以流动,因而水又具有沟通的意义。杜甫《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寓居蜀地的杜甫思念荆州友人,想要问声平安,却找不到可以寄信的使者;倒是门前锦水(即锦江,流经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草堂临近江边)辗转汇人长江,流经三峡,就可以到达荆州。

诗人想象自己思念友人的泪水滴入锦水,就可以随水东流,直到友人所在之地。在这里,万里长江不再是阻隔,反倒成了诗人传达情感的媒介。

这种把水意象作为沟通情感之媒介的用法在诗歌中亦是多见,如我们熟悉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所乘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茫茫江水,不正像诗人牵连不断的离别之情吗?“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是水意象的沟通意义更为直接的表现。 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可以在诗中同时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当数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饮一江水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诗人以这种既是阻隔又是沟通的矛盾统一,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

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水的不同作用,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卜算子》下片中,抒情主人公以江水比喻自己对情人不得相见的怨恨,江水无尽无休,则怨恨之情无穷无已。

水的特征是纤柔、深渺,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悠悠流水映着无语斜阳,不正是眺望归舟的思妇那寂寞哀怨的情感吗?此为倚楼盼归者眼中的水,欧阳修则把迢迢春水意象用于表现送别主题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同样是楼上女子,同样是一江春水,此次却是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行人越行越远,她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恰如迢迢春水。

流水也可比作相思之情。“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水无尽期,正是相思之无尽期。

思归之心甚至可以化作流水,流到诗人向往的地方:“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钱起《秋夜送赵列归襄阳》),“白云西上催归念,颍水东流是别心”(刘长卿《颍川留别司。

2.请分析在宋词中“水”这个意象

宋词中水往往和其他事物联系起来,

“棹向碧波深处去,几重滩。”棹,碧波,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赞美春日之情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雨思妇的苦闷之情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雨是愁苦的象征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雨抒发依恋江南之情

“避暑信船轻浪里”浪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春日傍晚送别场景

“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美丽的潇、湘一带景致

几乎每一首词都有水的存在,春水,细雨,微雨等等。

建议你多看一些唐五代的词,这些词的情感比较单纯,直率。且与自然的联系较多。

3.唐诗宋词中的耒水河

唐开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27年,张九龄奉朝廷之命,拜祭南岳和南海,在旅途中游历耒水,并写下五言律诗《耒阳溪夜行》: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耒阳溪,就是湘江支流耒水。这首诗作于诗人在秋夜行舟于耒水河上。清幽的溪山景色,触动诗人的情怀,由此产生淡淡的旅愁 。诗人着意融情入景。全诗几乎句句写景,结尾才以一个“愁”字,画龙点睛般点出题旨。但诗中的明月、溪声、岚气、霜华、猿啼,无不浸透着诗人的愁情。可以说,情与景高度融合,浑然一体,构成清幽的意境。诗人写景状物精细工丽,侧重于客观的刻画,由景物触发的情思,没有直接倾诉和议论表达,而是融情于景。

4.【江、月、花在古代表达什么情感意象

江1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因此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往往象征着某种距离和阻碍.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难以把握、难以企及之事或物时的惆怅、痛苦的心理.2水可以流动,看似无情实则有情,因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水意象又具有沟通的意义.3水有着纤柔深淼、剪切不断、绵软不绝的特点,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别恨挥之不去.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思和离愁.4流水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慨叹.滚滚东流之水,寄寓了诗人关于时间、青春、生命、功业的无限遐想.意象俯拾皆是,意蕴丰沛,其承载性博大精深.它往往象征着某种距离和阻隔,用以表达对于难以把握和难以企及之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它是流动的,看似无情实则有情,还具有沟通的意义;由于流水的纤柔渺远等特性,它还象征着缠绵悠长的情思和离愁;流水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慨叹,寄寓了诗人关于时间、青春、生命、功业的无限遐想.“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逾越数千年,弥久不衰.江水在不同诗人笔下以完全不同的形象出现,正应了王国维的那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月亮: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2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3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4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花1.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5.唐诗宋词中以"花","明月","水"为意象的诗词句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临江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殊《鹧鸪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唐)于史良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夜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朱敦儒西江月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朱敦儒西江月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秦观踏莎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唐多令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王维桃源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咏月名句积累: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唐•张九龄《望月怀远》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山东二首》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20.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贾至《别裴九弟》2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2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琵琶行》23.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白居易《春题湖上》24.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刘方平《秋夜泛舟》2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26.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韩愈《山石》27.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唐韩愈《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28.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向的意蕴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明代徐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出,禅放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草——随事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B“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动物类 1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另外,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