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有关孤独无奈的诗句

1.李白的关于寂寞孤独的诗句

李白描写“孤独”的诗句示例如下: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4、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6、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7、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9、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其一》)

10、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1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友人》)

12、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独不见》)

13、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独不见》)

14、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独不见》)

15、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雍尊师隐居》)

16、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2.关于李白孤单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李白《望天门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李白《独坐敬亭山》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李白《送友人》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李白《长相思·其一》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 李白《独不见》

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 李白《雉朝飞》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 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 李白《独不见》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 李白《独不见》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 李白《独不见》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 李白《独不见》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 李白《独不见》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 李白《独不见》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3.李白写过关于寂寞的诗么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

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

他爱诗若痴,爱酒成狂,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他经常醉着,却睁着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他。

4.求李白的孤独的短诗..(有点含义的)

这是一篇当年的读书笔记,作者:詹福瑞。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其中有非常多关于李白孤独的诗。一在大唐多若“众星罗秋呈”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天宝初,四明狂客贺知章初见李白,惊呼李白为“谪仙人”,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有李白是“酒中仙”之说。贺知章和杜甫都是李白的友人,他们目白为仙,说明李白确有迥异于时代作家的仙风仙气仙骨。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

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奥府。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着、深沉的一面。

他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有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

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裴斐先生认为:李白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位到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的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痛苦的心态: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其三杯酒落肚,忘记了生死之虞,忘记了世间万事纷扰,也忘记自身的存在,诗人因此而感到了最大的欢乐。然而这能说是真正的快乐吗?实际上这是噙着痛苦眼泪的笑。

若强为之说乐,那么这就是忘记孤独的欢乐,诗人愈是想获得这种欢乐,也就愈见孤独的痛苦对诗人心灵折磨之深。这样的诗例尚有许多。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独酌》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春日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顾影弄舞,对月狂歌,这是李白才具有的潇洒旷放。

但大千世界,无穷宇宙之中,诗人只有明月孤影作他的酒友舞伴,这样的潇洒旷放之中,不是有让人难堪的孤寂以及与世不相容的孤傲吗?所以这些诗都表现了一种傲立宇宙之间,无依无托,形只影单的孤独心境。在这种心境下,诗人对影起舞,顾月劝饮的潇洒浪漫,更加反衬出诗人派遣孤独不去的百般无奈。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之兮谁为出涕?”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见了为之流涕,因感嘉瑞之无应。

现在诗人如大鹏鸟摧于中天,然时无孔子,遂无人为自己这样的奇才不遇于时而感喟了。李白青年时代曾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喻自己的大志奇才。

其《上李邕》诗又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殊调”。

然而,胸怀奇才大志的李白,一生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孤寂不偶的悲哀,直至暮年仍在无情地摧残着诗人。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着地热爱着的世界的。

二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

与这种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成其心理结构的封建士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士人,无论他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亦或道家乃至佛学的思想教育,一生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无非是出与处的问题。或仕,或隐,或先处而后出,或先仕而后隐,或亦仕亦隐、亦隐亦仕,因之而形成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观。

道家“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宁“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亦不愿为“舐痔者得车五乘”之富贵(《庄子·列御寇》),是典型的“隐”的人生态度。

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是典型的入世人生哲学。

5.李白表达孤独无依,无人理解的诗句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其三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独酌》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春日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一

6.描写李白孤寂的诗句

作者:李白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

原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7.李白体现孤独寂寞的诗句有哪些

1、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白马篇》

2、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春日醉起言志》

3、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4、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九日》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6、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金陵酒肆留别》

8、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9、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

10、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怨歌行·长安见内人出嫁,友人令余代为之》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解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8.李白十大经典诗句中最无奈的诗句是哪一句

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摧人泪下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李白描写孤独的诗名

就这一首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解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