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错误的诗歌

1.关于错误的诗歌

《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2.《错误》求整首诗的诗句

《错误》整首诗的诗句: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底:通“的”,多见用于民国时期。

跫(qióng)音:脚步声。

《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

创作背景

《郑愁予 诗的自选》 郑愁予 著 三联书店

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3.关于错误这首诗歌

1 这首诗隐含了时间是在春季三月。地点是在江南。人物是:“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人 ?“你”是1、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2、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寂寞女子哀愁的形象)的人

2 “不来”、“不飞”、“不响”、“不揭”, 四个否定句式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呼应重复, 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性, 又有助于音调的和谐。

3 “错误”一词用“美丽”来修饰,好。明确女子等待的那位游子,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4.郑愁予写的 错误 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写于 1954年赏析:郑愁予一诗可说是近五十年来最被人们传唱不已,且乐于诵读的现代诗。

诗中精确地运用许多古典意象表现思妇愁绪及浪子情怀。本文将以章法学角度浅析。

全文以了解郑愁予写作此诗的创作背景入手,再就作者选取的物材、事材作一整理,进而分析其章法结构,以期对这首诗的风格主题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诗人余光中以“浪子”称呼郑愁予。

而这首作品也是作者最具浪子意识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描写的是“闺怨”的中国古典诗歌旧主题,但作者却别具新意,透过浪子的角度来叙写女子闺怨的期待及落寞,从另一方面展现体贴的关怀。

诗中并运用许多古典诗歌的语汇,如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帷、向晚、马蹄等意象,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镕铸。古典诗词中对郑愁予影响最深的是古诗十九首,他认为诗中表现人生的无常,其实就是最大的流浪。

何其芳和废名(冯文炳)的诗作,在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对郑愁予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郑愁予前期诗风婉约动人,继承传统诗词的音韵感,且能将古典意象融入现代情境中,且往往带几分哀愁,以及漂泊的离别愁绪。

这时期的着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长歌、郑愁予诗集、郑愁予诗选集。作家常常因为某些生命经验的触发而产生作品,曾经有人问过郑愁予,这首诗是否为诗人的经验之作。

诗人答说:这首诗在内容上,它与某些传统诗歌非常类似,可见诗从古代到现代,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只有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语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方言的限制,当我们用广东话去朗诵这首诗时,在味道上当然与用国语来念不同,但却有一种美感。至于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有人以为这是诗人流浪生活的一些体验,这也是对的,这并不是纪录一个时间的事情,而是把片片段段的生活经验整理起来,最后写成了这些作品。

我说过自己因为逃避敌人,走过许多地方,看见许多不同的情景,如等待中的妇人,我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候我父亲在前线作战,她便跟我相依为命,成了这首诗最根本的因素。所以在赏析〈错误〉时,了解其篇旨与内容结构的关系就更加重要。

(一)篇旨安置于篇末:文章主旨出现在篇末可以一笔收束全文,也可深化主题,达画龙点睛之效。这首作品在诗题已揭示主旨“错误”,在诗序又引出线索“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末点出“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反衬”技巧来表达反常合道的启发性。

可见本诗一直围绕着“错误”这个主题作取材布局,思想脉络也一脉相通。(二)篇旨显中有隐:陈师满铭曾云:作者处理词章主旨,有时虽把表层部分明显作表达,却将它深一层或真正部分隐藏起来,如果要掌握这种显中有隐的主旨,便得下一番审辨的功夫。

初看一诗,表面上是在叙写女子因期待落空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如果仔细探究全诗,诗中是以一个过客(我)的观点,来观察思妇(你)的心情变化。

而思妇的心情之所以会产生剧烈的变化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女子思念归人之深,也可以说女子坚贞地期待良人归来,所以造成庞大的寂寞及失落。所谓“希望愈大,失望愈深”。

所以作者表层是在写女子发现自己期待落空所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其实深层的主旨是表达女子无比的坚贞和无尽的寂寞。这点与传统闺怨诗的主题是暗合的。

(一)事材:1.浪子流浪-过“浪子意识”一直是贯穿郑愁予作品的主题。如他的诗作中“孤飞的雁是爱情的陨星” “别离的日子刻成标高,我的离愁已耸出云表了。”

。而浪子予人的形象是落拓不羁,充满漂泊之感。

过客或许会为某些人事物停留,但通常是短暂的停留,甚至是“过而不留”。在本诗中作者明白点出“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所以诗中的“我”是抱着没有归宿心态的浪子。他的状态是匆匆而“过”。

2.思妇等待-归“闺怨”题材是到处可见的,如台湾的民谣〈望春风〉:“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加看觅/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风骗不知”。就是在描写痴心女子期待落空的失望。

诗中的女子(你)处于漫长等待的状态。郑愁予的另一首诗可与之作一对照。

“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候鸟的来临/因为我不是常回家的那种人。”这是传统女子坚贞而寂寞的形象,这种思妇的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亦多常见,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诗中的女子“独倚望江楼”,一个人独自面对时空的寂寥,不断地盼望“良人的归来”。思念到最深的境界是“肠断白苹洲”。

又如李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透过文字将女子的闺怨之愁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现,最末以“鸟归人不归”将全诗的愁绪逼到最高点。在闺怨诗中常见作者安排“归”、及“不归”的。

5.《错误》整首诗

《错误》,诗歌名,作者为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

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全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全文〗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简单翻译〗 《错误》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

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

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编辑本段] 【诗歌《错误》的作者简介】 郑愁予,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他在1949年与家人迁往台湾,在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1968年,35岁的郑愁予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为现代诗社主要成员,其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编辑本段]【诗歌《错误》的相关解读】 〖诗歌的中国性〗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郑诗大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

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精神与浪子情怀的结合)他的诗歌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

他的诗歌,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酷似李白;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宛若李商隐。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 “中国的中国诗人”。 〖诗歌的主题〗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

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

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

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

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

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

〖诗歌的特色〗 总结起来,诗歌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

“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帷”等意象,营造出别具。

6.关于“错”的诗句

玉楼春 晏几道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

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错]华筵启。 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 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水调歌头 刘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 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清平乐 周密 晚莺娇咽,庭户溶溶月。

一树桃花飞茜雪,红画相思暗结。 看看芳草平沙,游鞯犹未归家。

自是萧郎飘荡,[错]教人恨杨花。 望海潮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 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变。

看看,定远西还。 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

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闲。

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谒金门 王庭筠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 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虞美人·乡土 以狂得罪,赋此饯行 蒋捷 甚矣君狂矣。

想胸中、些儿磊磈,酒浇不去。 据我看来何所似,一似韩家五鬼。

又一似、杨家风子。 怪鸟啾啾鸣未了,被天公、捉在樊笼里。

这一[错],铁难铸。 濯溪雨涨荆溪水。

送君归、斩蛟桥外,水光清处。 世上恨无楼百尺,装着许多俊气。

做弄得、栖栖如此。 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听取:节饮食,慎言语。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新乐府诗集》郭茂倩.中; (1) 上邪,我欲与君相痴,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东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一个表达的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愈,,一个抒发的是当初为寻觅爱情时的天真。

苦苦的追求。

到头来什么也没得。

我不禁由此感叹。

7.郑愁予的错误诗词

这是郑愁予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所有喜爱新诗的人,怕没有对它不熟稔的。写思妇的期盼,自匆匆过客的“我”的观点去描写,手法新颖奇突;不论是否真有其事,都显示诗人极细致敏锐的心思,就情调言,与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相似—一女子所盼的对象,终于没有出现;但愁予的技巧显然更为高明,愁予所设计的“故事”,也远为曲折动人,可谓抒情杰作,即使置唐诗中也绝不逊色。

诗一开始,就显示了诗人无比的才华。

首两段两行均低二路,赋予了其为“诗序”的作用,并且,第一句暗示了“错误”之来由;第二句描绘了思归之“等待”,正因为长久等待后过度的期盼,才造成了此一错误—一诗人不用意义单纯的“错觉”而用“错误”,提供了读者无比广阔的想像空间,造成了诗多重丰富的韵味。

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六字;次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十五字;多么鲜明的长短对比。第一句的短,自然暗示着过客之匆匆,第二句的长,自然暗示着等待的漫漫。不过,还不仅此,漫长的季节正代表着漫长的岁月;而岁月催人老,就在等待中,盼望中,女子的青春逝去了,女子的容颜也不再年轻。寒来暑往,花开花落,一切都如此静谧地进行着,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生命在等待中磨蚀的女子,也没有人注意到。这两句中虽都有“动作”——一首句是“走过”,次句是“开落”但给读者的感觉却完全是“静”的,静得没有一点声响,一如王维辛夷坞:“山中发红萼,纷纷开且落”,兀自开,兀自落,不为人见,也不为人知。“莲花”的意象很特殊,一方面形容了女子的容颜,一方面说明了女子的芳洁。

女子是一心一意地活在等待里,活在企盼里,面且就这样的自我封闭起来—一如此,才跟莲花的意象能配合,坚贞的情谊也才能益发显露出来。“东风无力百花残”。何况“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自然“不飞”了;“东风”犹即等待与企盼的对象—一至少是一帧足以令人喜悦,足以跃动生命的讯息;不飞的柳絮,便是那封闭的寂寞的芳心了。

无有讯息,“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而当”跫音不响”,“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此一转折,是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在这里,不变的语言是 “小小的”三字,这正是那自我封闭的心灵天地—一诗人强调女子的这种心态不变,但“城”与“窗扉”的意象却有着饶值推敲的区别:城比窗大,常比较有更容易 “侵人”的空隙在,而女子是“寂寞的”,更有着脆弱处易于击破吧?事实上,这女子却是无比贞洁的,“跫音不响”她“三月的春帷”是永“不揭”的。一点隙罅也没有,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了解了这一点,再回头看整段诗,对愁予先用明喻的“如”,终用隐喻的“是”,一字之易,当叹其笔力万钧了。

这一段中有两处是扭曲后的句法,却表现高明。一是“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杨牧说:“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绝不是“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以饱和的音响收煞,后者文法完整,但失去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一点不错。另一则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这一句的句法扭曲必须与”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城”一句对看:这两句本是相对应的,句法本应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诗人将之扭曲变化,一方面变其节奏,增其韵味,一方面也强调了女子心灵的封闭,她是有意的,紧紧地掩住窗扉。这种意义当然不是用形容词语言能表示,必须用动作语言。

不过,匆匆过客的“我”却给女子带来激动的喜悦。第二段所描绘的封闭心灵差一点就开放了,覆盖的冰雪差一点就溶化了。然而喜悦落空了,因为“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这是个“美丽的错误”。

“达达的马蹄”,除音响效果逼真外,更重要的是承前段“跫音不响”来。读者可以充分体会到女子听到马蹄声后那种不可遏抑的狂喜—一这当然是“美丽的”,也从而可以深入的了解何以是“美丽的错误”了。“美丽”一词极俗,在此,我们却只能说无比贴切,无可更易。“东风”“柳絮”“春帷”不也都俗极?然而承接传统,又变化传统,前后对照看,便觉不俗。此外,这首诗用了十个“的”字,除了首尾两行,每行都有,所产生的“顿”的效果真是好极了—一这是愁予的专利,无论字,无论词,愁予常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