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诗中张十一是谁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原文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青苔落绛英。赏析 1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 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 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2 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做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作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但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韵译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 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 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说明 石榴原产伊朗,引入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汉朝张骞从安西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故名。 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唐诗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反映了这一史实。唐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云:“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也道出了石榴的来源。 仲夏季节,灿烂红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艳丽如锦;繁花似火,凝红欲滴。晋代词赋家潘岳有《安石榴赋》:“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 植于堂隅,华实并丽。朱芳赫奕,红萼参差。 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石榴花“丹葩结秀”,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佳句。“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这是杜牧咏石榴的一首绝句,别其巧思,把石榴写活了。唐诗人子兰的《千叶石榴花》云:“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 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以美人拟花,遗貌取神,人花融一,情兴丰沛,寄慨颇深。 唐诗人孔绍安《咏石榴》云:“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 借榴花而述志,别有趣味。如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唱道:“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为石榴花的丽色倾倒。如唐方九功的“流霞色染紫罂粟,斓斑似带湘娥泣”并倾注了火热的深情。 尤其唐诗人许浑《游楞伽寺》:“碧烟秋寺泛潮来,水浸城根古堞摧。尽日伤心人不见,石榴花满旧琴台。” 充分寄寓诗人满腔孤愤的感慨,这一切更增添了人们对石榴花的向往和喜爱。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 人们特别欣赏红花。夏天繁花如火如荼,蔚为壮观。 还有一种观赏类石榴,枝梢生花两朵,并蒂而开,似对对红铃挂在绿色枝头,也很可爱,叫作并蒂榴。还有一种重台榴,《花镜》说:“南中有一种四季花者,春开夏实这后,深秋忽又大放,花与子并生枝头,硕果罅裂,而其傍红英灿烂。 又一种中心花瓣如起楼台,谓之重台榴,花头最大,而色更红艳。海榴花跗萼皆大红,心内须黄如粟密。 又有红花白缘、白花红缘者,亦异品也。” 云鬓上斜插石榴花,恰如石榴迎火而出的刚烈。 莲步轻移,石榴裙摆,带动如水柔情,留下一路火红。一朵含苞欲放的石榴花一如炽热的思念,那样流光溢彩。 青春的容颜在五月南风的吹拂下,旋转成一片恣意的娇媚,中国古代女子就这样把爱情演绎得荡气回肠。只是现代社会女人似乎都很匆忙,并不懂得如何打扮自己来赢得宠爱,因为她们往往忽略了路边的石榴花开的美丽。 轶事 《榴花欲燃》·据记载,唐代临潼华清官四周遍植石榴树,均系杨贵妃所植,每年榴花开放,娇艳的花朵给华清官增添了无限情趣。当地有一位姓杨的青年,来此读书。 月明风清之夜,一位身穿红色裙衣的姑娘轻歌漫步而来,天长日久,互生爱慕,遂结为夫妻。华清官老僧发现此事,竞仗剑追刺姑娘。 姑娘逃往榴园,不见踪影。气急败坏的老僧用剑在榴花丛中乱砍,结果朵朵榴花落地,滴滴鲜血入土。 据说,这位红衣姑娘,就是榴花的化身,那满坡遍野红榴花,就是榴花姑娘的血染的。 《榴花洞天》·闽县东山有榴花洞,唐代永泰年间,有个樵夫叫蓝超,遇见一头白鹿,一直追到榴花河口。洞门极窄,进入深处,豁然开朗,内有鸡犬人家。 蓝超见一老翁,说是避秦时战难来到此地,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世道了。并劝他也留下,蓝超说回去辞别妻子再来,老翁临别时赠予石榴花一技。 蓝超出来后像是做了一场梦,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经找不到洞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①侧面烘托的手法。 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小题2:喜爱之情。 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两种看法都正确。 解答时选择一种,确立一种观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 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做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作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小题2:试题分析: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 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但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 3.古诗《榴花》作者是谁榴花 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①绛英:深红色的落花。 这首诗过去的选本上作者标为朱熹,看来《千家诗》的编选者确实是朱熹的铁杆粉丝,连这首本为韩愈所写的诗都送给了朱熹。 这首诗见于《全唐诗》第三百四十三卷中,诗名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这是一组诗,与之相邻的两首分别写“井”和“蒲萄”(即葡萄)。当时,韩愈与张署(即张十一)同遭贬谪,这三首诗都是借物言志,抒发心中的郁闷心情。 所以这首诗应为韩愈所作,且风格也不像是道学先生朱熹的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