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灞上秋居》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我们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下面我们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2.灞上秋居 古诗鉴赏 马戴 颔联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写的是江南早春的景,不是中原早春的景,写的是宦游之地的景,不是中原故土的景。 欲写江南早春之景的新奇美好,欲增思念故土亲人之情。处处写的是江南早春的景,处处有中原早春的影子!中原腹地此刻的气候还很寒冷,此时的江南已经很温暖,鸟语花香,树色青绿,看到此时此刻的江南春,心里想到的都是故乡的春!所以这两联就是“偏惊物候新”的触动之景,就是通过物候新写自己的思乡怀归之情。 所谓“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也。 尾联“忽闻歌古调”,扣题,“古调”就是陆丞的《早春游望》,“归思欲沾襟”,明心,“归思”就是此刻诗人的心情。 江南早春的景象,已经让诗人这个宦游人,心里波荡起伏,复杂纷乱,这个时候又听到游人的古调,在这双中触动和逗引下,就只有落泪伤心了。“忽闻”,写出了诗人的惊奇意外之感,一是表示自己对朋友诗歌的赞赏惊奇,一是朋友的诗歌正好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痛。 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只因未到伤心处!身为宦游人的诗人,又是仕途失意的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人此诗,那就弹它一次又何妨?。 3.【马戴《霸上秋居》解析】《灞上秋居》作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解】:1、郊扉:犹郊居.2、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评 析】: 诗写客居霸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落叶他乡树,寒灯独作人”,这是说,这纷纷飘落的秋叶,俱是他乡之树,而不是故乡的树了,这忆念是多么的凄苦.况且在这孤寂之夜,寒灯独照,这就格外的凄凉了.承“落叶”句而来,是“空园白露谪”,一片萧疏,连白露滴的声音都听见了,这夜又是多么寂静;就“寒灯”句而方,是“孤壁野僧邻”,孤单的房舍,四野萧然,只有与野僧为邻,这是怎样的孤寂.。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在灞原上,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小题1:运用了“烘托”手法。以“白露”滴的声音烘托夜的静,以“动”烘托“静”;以“野僧”烘托诗人处境的“孤独”。 尾联率直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小题1:重点描述内容,并分析这个字的妙用。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小题1】在灞原上,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小题1】运用了“烘托”手法。以“白露”滴的声音烘托夜的静,以“动”烘托“静”;以“野僧”烘托诗人处境的“孤独”。 尾联率直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小题1】重点描述内容,并分析这个字的妙用。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