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纪事txt

1.《凝碧池》诗的全文

凝碧池

王维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凝碧池,唐代洛阳禁苑中池名,据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安禄山叛逆唐王朝之后,曾大会凝碧池,逼使梨园弟子为他奏乐,众乐人思念玄宗欷嘘泣下,其中有雷海清者,掷弃乐器、面向西方失声大恸,安禄山当即下令,残酷无比地将雷海清肢解于试马殿上。诗人王维当时正被安禄山拘禁于菩提寺,闻之,作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大概是“醉别西楼醒不记”。

碧,字面上的意思,碧水。

2.诗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爱问知识

作者:赵嘏出自唐代赵嘏的《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 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渊明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3.推荐几本有关中国文学的书

十二部中国文学入门书 一、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

二、辛文房(元人):《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 三、严可均:《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

四、丁福保:《全上古……隋诗》(排印本)。 五、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

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是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 六、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

七、《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 八、《世说新语》刘义庆(晋人清谈之状)。

九、《抱朴子外篇》葛洪(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有单行本。 十、《唐摭言》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 十一、《论衡》王充(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

十二、《今世说》王晫(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

4.";桃花依旧笑春风";是谁的诗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字殷功,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经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

《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

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

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唐诗纪事》和《本事诗》所记载的这个“本事”,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兴许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并非没有可能。但不管这个“本事”真假与否,有两点似乎应该可以断定,那就是这首诗一是有情节的,二是这个“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崔护此诗,整篇写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衬映的场面。

5.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爱问知识

作者:李益出自中唐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

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

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6.谁有 洁尘《锦瑟无端》TXT全集

网上没有电子版的,这是人家的版权的问题 你如果喜欢的话,买一本吧!不贵才12,下面是地址 /s/ref=nb_ss_0_4?url=search-alias%3Daps&keywords=%E9%94%A6%E7%91%9F%E6%97%A0%E7%AB%AF&searchKind=keyword&sprefix=%E9%94%A6%E7%91%9F%E6%97%A0%E7%AB%AF 这个网址不错的 下来是我帮你找到此书的简介 希望可以帮到你啊 朋友 内容简介 小说用多声部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暗恋的故事,女人暗恋男人,男人暗恋男人。

女人的暗恋获得了婚姻,男人的暗恋毁灭了一切。 著名女作家洁尘用充满魅惑的笔触,引人进入了一场外表平静、内心狂野的都市恋情,这恋情已然被世俗毁灭,却终究又在人间烟火中重生…… 另类的情感在面对世俗的时候躲躲闪闪,在直面内心的时候却坦荡自然,刻骨铭心。

正如《断背山》的经典台词一样,“我希望我知道该如何忘记你”…… 作者简介 洁尘,女,知名作家,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报社文化记者、副刊编辑、出版社编辑等职。现居成都,从事职业写作。

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碎舞》《华丽转身》《提笔就老》《草莓的亲戚》《禁忌之恸》《小道可观》,长篇小说《酒红冰蓝》、《中毒》等二十余部作品集。 伤逝比消逝更痛 读了洁尘的长篇小说《锦瑟无端》,忍不住要想到,城市的容量真是深不见底,它容纳密集的人群和他们纷繁的遭遇,也容纳人们平静神色下九曲回肠的心事,还容纳心事背后难以言传的伤痛与秘密。

洁尘把人心的斑斓与零乱掰开了呈现给我们,她将女人之间、男人之间、男女之间各种层面的人际关系、情感模式,穿插得疏密有致,那些欲说还休或幽深微妙的情态、场景、心绪,被她拿捏得妥帖,描摹得精准,一语中的,趣味横生。好些片段,甚至是诙谐而有喜感的。

不过,越往后看,心也渐渐跟着收紧、下沉了。这一群都市男女,宋词、唐诗、佟敏、乔虹、小阿,有的看似没心没肺,有的仿佛深不可测,有的缠绕、有的佻达,包括那个又绝望又疯魔的何田田,他们哪怕是跌了一跤,爬起来定定神,多数尚能作若无其事状,基本上保持着镇定。

这是成年人的行为守则,不足为奇的。实际上呢,他们在感情上其实个个都是拿自己、也拿别人没有办法的,这才是最大的懵然无力、手脚无措,也才是最深的宿命呢:爱还是不爱、靠拢还是走开、挣脱还是承接?对方是否适合自己、这份感情是否“相宜”、你掂得起放得下不?无论答案是一目了然的清晰,还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混沌,他们往往都“只能保存在这个状态里,”“没有办法”抉择。

人难就难在跨不过这道没奈何,然后从这没奈何里又生出多少是非、得失、烦恼。 当然,无论多么惨烈的错过与失去,都无法与死亡带来的灭顶之灾相比。

死亡这最极致最决绝的失去,既浓缩、提纯了相爱者原本饱满的情意,更将伤逝的生者长久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锦瑟无端》末段,朋友、非血缘姐弟、特别是爱人间的永别,洁尘写得节制端凝,却看得人心底泛滥成灾。

《锦瑟无端》交叉着使用了两套叙述语言。现实的、当下的部分,写得沉静、疏淡、清简,有玻璃一般光洁润滑的凉意和距离感;往昔的或曰虚拟的部分,落笔则繁密热闹,是琐细、真切、世俗的质感。

这两股文字的胶着,增添了小说的灵敏与厚重;它们抗衡又拉扯,并以交互渗透的力量牵引着读者,怀抱满腹好奇、狐疑、叹息,一步步紧张地踏往那个晦明不定的悬念。 小说《锦瑟无端》的最后,邂逅不久却好像前世就已熟知的陆一鹤与林采薇,云淡风轻地走到了一起。

这两个质地接近、因一部小成本电影《锦瑟无端》而建立起奇异缘分的中年男女,都曾经永失我爱、陷溺在无力自拔的创痛之中,他俩之间虽然没有电闪雷鸣似的激情,却也可以像亲人那么默契、淡然地携手,走过清凉微温的后半生。这个结局,也终于将我们从前面呛入浓稠苦水的无底悲怆、窒息里打捞出来。

这是情节发展的水到渠成,也是作家的温柔敦厚——无论世间有多少人力无法掌控的空虚、无常,人和人还是要借着气味相投的呼吸,相互取暖,抵御长路孤旅中漫无边际的冷寂。当然,那也还是要仰仗机缘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